天天看點

高建國:《宋代麟府路碑石整理與研究》出版(附後記)丨202111-67(總第1842期)

作者:宋史研究資訊

《宋代麟府路碑石整理與研究》

丨高建國 著丨

高建國:《宋代麟府路碑石整理與研究》出版(附後記)丨202111-67(總第1842期)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1-10

頁數:242

定價:89.00元

ISBN:9787520391849

高建國:《宋代麟府路碑石整理與研究》出版(附後記)丨202111-67(總第1842期)

内容簡介

麟府路屬于北宋時期的河東路,毗鄰遼與西夏,蕃漢雜居,号為難治。其中,府州知州由地方土豪折氏家族世襲擁有,共出了6代、12位知州;此外,還出現了麟州楊氏、徐氏、高氏,府州張氏、白氏等地方大族——他們共同構築起北宋王朝在麟府路的安全屏障。本書搜集整理了麟府地區唐末五代至北宋時期目前已知的31篇墓志碑銘,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專題研究,彙集了作者近年來圍繞府州折氏墓志碑銘撰寫的11篇研究文章,對麟府地區現存墓志碑銘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學術研究;下編碑石整理,對31篇墓志碑銘、磚志原文進行了精細整理。本書基本上可以反映宋代麟府地區的曆史文化狀況,為曆史研究提供珍貴的碑刻資料。

作者簡介

高建國,陝西府谷人,畢業于内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中國少數民族史專業,法學博士,曾任教于延安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現為内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講師。從事中國北方民族史研究、碑刻學、家族史等。已在《中國曆史地理論叢》《西北民族研究》《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内蒙古社會科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目錄

上編 專題研究

北宋府州折氏文獻考論

北宋府州折氏與黨項族的關系

府州折氏族源、改姓的新證據

宋《折惟正墓志銘》與府州折氏的幾個問題

府谷縣出土《慕容夫人墓志銘》考釋

北宋《折克柔墓志銘》考釋

将門良駒:折克儉與宋夏戰争

山西賢将:折可适與府州折氏文武風氣的轉變

《草垛山徐德墓志銘粗釋》補證

神木縣北宋《徐德墓志銘》釋讀

宋代邊貿中的一位牙商

下編 碑石整理

折嗣倫碑

折禦卿墓志銘

折惟正墓志銘

折惟某墓志銘

李夫人墓志銘

折繼闵神道碑

慕容夫人墓志銘

折繼新墓志磚

折繼全墓志磚

高世忠墓志銘

宗延英墓志銘

折克柔墓志銘

折克行神道碑

折克行神道碑碑陰

折克儉墓志銘

王熙墓志銘

折克禧墓志銘

折克臣墓志銘

折可大墓志銘

折可存墓志銘

折可後墓志磚

陳氏墓志石

折可适墓志銘

曹氏墓志銘

張構墓志銘

張括墓志銘

徐德墓志銘

白智墓志銘

楊琪墓志銘

楊宗闵墓碑

楊震墓碑

後記

201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黨項西夏碑石整理研究》,作者杜建錄先生開篇即指出,“本書讨論的黨項西夏碑石刻由西夏前身夏州拓跋政權碑石刻、西夏碑石刻以及元明時期西夏遺民及其後裔碑石刻三部分組成,不包括宋朝境内府州折氏碑石刻。”這句略帶遺憾的言語成了本書編纂的因由之一。府州折氏雖然隸屬于宋,若依族屬而言卻是黨項,一度還是黨項八大姓氏之一。折氏家族據守府州近三百年,留下一批内容豐富、可靠的碑石史料。杜先生當時已知我正在搜集府州折氏家族的碑石史料,是以留下這麼一方安靜的學術田地。

折氏家族碑石史料是我步入學術研究領域發現的第一桶金。以此為基礎,我完成了博士論文的寫作,也陸續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從2012年最早發表《北宋<折克柔墓志銘>考釋》,到最近的《宋代邊貿中的一位牙商——<宗延英墓志銘>考釋》,已經有八九個年頭過去了。可是,作為一個一腳踏入宋史、西夏史研究領域的門外漢,我明白自己這些文章存在不少的問題。為彌補這些缺陷,我将幾年來精心搜集的幾十方碑石圖版、原文作了附錄,以便時彥俊賢見笑之餘,可直接翻閱原文批評指正。

不過,我并沒有局限于府州折氏家族的碑石文獻。近年來,翻書之餘,自己也經常作田野調查,“動手動腳找東西”。既換換工作環境,用腳步衡量那一片天天研究的曆史空間,也收獲着意想不到的快樂。比如與白智、徐德、高世忠三人墓志銘的緣分就是這樣出現的。白智的墓志銘我是早就知道的,後來去看了兩次。碑文中說他生活的地方為“小沒遮之原”——調查中得知,當地仍然以白姓為主,上年紀的村民仍将該地稱為“小mo”;村民不知道“mo”怎麼寫,我告訴他們碑上就有呢——那時,他們的眼中泛着奇異的光彩!自己也很高興,後來查方志,《元一統志》、乾隆《府谷縣志》記有“小沒村”、“小木渡”,應該是一回事兒。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名字,竟然能流傳千年之久,令人倍感意外。高世忠的墓志銘是榆林市考古工作隊發掘而得,志石完好,内容豐富。據志文知,他是一位黨項人,是宋朝一名地道地道的“蕃官”。他的工作不止是像多數黨項人那樣去攔羊,偷空還要遞送軍情,充當諜探。因為軍功,他還曾見過宋朝的神宗皇帝,禦賜“世忠”之名。他的家族也獲得升遷,第四個兒子高永年在宋朝開拓青海的戰役中戰死沙場,還被列入《宋史》之中。總之,高世忠的墓志銘提供了豐富的、史書缺載的資訊;而他充滿緊張感的人生經曆,竟然讓我産生了寫一個電影腳本的沖動。可惜的是,研究文章還在待稿,隻能先将圖版、志文附上,以便學林共享。在田野調查基礎上,本書也從傳世文獻中摘錄了張構、張括、楊琪、楊宗闵、楊震等人的墓志銘。二張是宋代府州骁将張岊的後代,志石是民國時期從府谷發現的,可惜碑石無存;三楊的墓志文是撰文者文集中留下的史料,雖然不是錄自碑石,卻是碑石志文的前身,也是碑石史料。其中,楊琪祖籍麟州,是楊家将傳人;楊宗闵、楊震系父子,與麟州的楊家将無關,可是二人長期任職麟州,為宋金戰争付出生命代價,志文提供了北宋末期麟府路軍政局勢不可多得的史料資訊。

是以,這本小書是以宋代麟府路地域為主,以府州折氏家族碑石史料為主體,兼收了幾方(篇)同時期、同地域的碑石史料。論及此處,需要提及2003年出版的《榆林碑石》,該書是第一本有關榆林地區碑石史料的彙編,内容豐富,史料價值巨大。相形之下,本書并非簡單地縮小了地域範圍,而是采取了宋夏時期對麟州、府州名稱的用法;同時,在志文數量方面,也作出了積極增補。

本書的出版得到多個機關和博雅之士鼎力相助。首先,感謝榆林市文物和廣電、文化和旅遊局将本書付梓印刷,感謝府谷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提供所藏折氏墓志圖版;其次,感謝西北大學王善軍教授、延安市百貨集團沙張明先生和府谷縣折氏文化研究會折吾彥先生,他們為本人的研究提供了學術幫助、為本書前期研究提供了部分經費和折克行神道碑及其背陰的圖版;最後,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審宋燕鵬先生,他的辛苦付出使得本書順利出版!當然,還應感謝過去九年中曾與我相識的每一個人,感謝你們的信任與鼓勵!

2020年12月30日

記于青城桃李湖畔

一宋史研究資訊一

郵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潘夢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