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漢靈帝時期,有個大将軍叫何進。何進出身屠戶,因其妹妹被選入宮中成為貴人,其妹妹生下皇子劉辯,随後其妹妹便成為曆史上的何皇後。何進做為皇後的哥哥,皇子的舅舅,也備受皇上重用,最後升為大将軍,位高權重。
後來,漢靈帝又寵幸王美人,王美人生下皇子劉協。何皇後便心生嫉妒,用毒酒毒殺了王美人。而皇子劉協則被養于漢靈帝母親董太後的宮中。董太後曾經勸說皇帝立劉協為太子,皇帝帝也比較偏愛劉協,準備立劉協為太子。當時漢靈帝病情嚴重,漢靈帝身旁一個叫中常侍的宦官蹇(jian)碩對皇帝說:“若想立劉協當太子,必先誅殺大将軍何進,以絕後患。”皇帝按照蹇碩的建議,宣何進入宮。
1
何進作死第一步:驕傲自滿,脫離群衆,不聽他人好言。
皇帝宣何進入宮。何進進入皇宮宮門時,有一個叫潘隐(潘隐可謂第一個‘二’打出)的人告訴何進:‘不可入宮。蹇碩欲謀殺公。”何進聽後大驚,馬上回到自己的住處,召集很多大臣商議,準備殺掉所有宦官。這時候有一個人從座位上挺身而出勸說何進:宦官的勢力,開始起于漢沖帝、漢質帝的時候,勢力在朝廷上蔓延極廣,怎麼可能全部誅殺掉呢?倘若機密洩露,我們必然有滅族的大禍,請仔細考慮周詳。何進一看,說話的人是典軍校尉曹操(曹操可謂第二個‘二’打出)。何進說:“你這小人物,哪能知道朝廷大事!”
2
何進作死第二步:治标不治本,處事不果斷。新皇即位,本可乘勝追擊,斬草除根,卻錯失良機。
何進正猶豫間,潘隐來到,說皇帝已經駕崩,現在蹇(jian)碩正與十常侍商議不将皇帝已經駕崩的消息告訴大家,假借皇帝的名義召見何國舅入宮,然後以絕後患,冊立皇子劉協為皇帝。話沒說完,朝廷的指令就到了,召見何進入宮。随後何進準備進攻誅殺這些宦官,讓袁紹帶領着五千禦林軍,何進帶領着鄭泰、荀攸等大臣相繼進入宮中,在漢靈帝的靈柩前扶立太子劉辯登上皇帝的位置。
(至此,何進雙手已捧雙王,天子外甥皇帝為一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将軍王何進為一王)
所有的官員叩拜完新皇帝後,袁紹便要追殺蹇(jian)碩。在蹇碩被另一個宦官殺死後。袁紹對何進說:“宦官結黨,現在可趁機會全部殺掉。”(袁紹可謂第三個“二”打出)一個叫張讓的宦官知道事情緊急,趕緊去告訴何太後,說:“始初設計謀害大将軍的人隻有蹇碩一人,與我們無關。現在大将軍聽信袁紹的話,準備殺我們,乞求何皇後憐憫。”
何太後說:“你們不用擔心,我會保你們的。”何太後便召見何進說:“我與你出身寒微,若不是張讓等宦官,哪能享用現在的榮華富貴?今蹇碩不仁,即已伏誅,你為何還要聽信人言,想殺掉所有宦官呢?。何進聽完,出來對百官說:“蹇碩設計謀害我,可族滅其家。其餘不必妄加殘害。”袁紹說:“若不斬草除根,必為喪身之本。”何進說:“我已經決定,你不用說了。”
(此時手握雙王,若能聽進袁紹之言,乘勢而擊,宦官可滅)
3
何進作死第三步:凡事無主見,關鍵無決斷
後因董太後宴席間諷刺何太後,何進悄悄使人毒死董太後。袁紹對何進說:“張讓、張珪等宦官在外流言說大将軍毒死董皇後。大将軍想成就大事,若不乘此機會誅殺宦官閹黨,以後必為大禍,昔日窦武想誅殺宦官,因為機謀洩密,反受其害。今大将軍大權在握,若使盡全力,事情就在掌握之中。這是天賜良機,不可失去。”何進說:“且容商議。”後張讓等宦官給何進的弟弟何苗又多次送賄賂,何苗又轉告給何太後,何太後又對何進說:“先帝剛走,你卻要誅殺舊臣,非重宗廟(皇權象征)。”何進聽太後言,唯唯諾諾的退出來。
(此時手握雙王,若能聽進袁紹之言,先下手為強,宦官可滅)
4
何進作死第四步:思慮無遠見,引豺狼入室
袁紹因缺乏決斷,數次沒能殺掉宦官。何進說:“太後不允,如之奈何?”袁紹說:“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統帥、帶領)兵來京,盡誅閹宦”。此時事急,不容太後不從。”何進說:“此計大妙!”便發檄至各鎮,召赴京師。
但看此時朝中大臣等反應(陳琳此言可謂第四個‘二’):
主薄陳琳曰:“不可。俗雲: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家大事乎?今将軍仗皇威,掌兵要,龍骧虎步,高在下心。君欲誅宦官,如鼓洪爐燎毛發爾。但當速發雷霆,行權力斷,則天人順之;卻反外檄大臣,臨犯京阙,英雄聚會,個懷一心,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亂矣。” 陳琳意思即是說:“不可!俗話說“遮住自己的眼睛抓燕雀”那是自欺欺人。小事都不可以相欺,更不說國家大事了。如今大将軍依仗皇家的威勢,手握兵權,氣慨威武雄壯,做事要斟酌情況,采取适當辦法。想誅滅宦官勢力,就如同用洪爐燒毛發一般。隻要行動迅速,當機立斷的迅速除掉,則會很順利得到這功勞。如果不這樣,反而發檄文給守關在外的大臣,帶兵入皇城除宦官,個地英雄豪傑齊聚,各懷各的心思,倒會造成更大的麻煩來,将權力交給别人,使自己被動,自己得不到功勞,反而會對自己有所不利。”
針對陳琳良言,何進卻笑曰:“此懦夫之見也!”旁邊一人鼓掌大笑曰:“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議!”視之,乃曹操也。
但看曹操怎說:“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于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何進怒曰:“孟德亦懷私意耶?”操退曰:“亂天下者,必進也。”進乃暗差使命,赍密诏星夜往各鎮去。
曹操意思即使說:“宦官的禍亂,古今都有;但是皇帝給了他們權利,是以才這樣。若想治罪,應該殺掉元兇,隻用一個獄卒就行,何必向外招兵?想殺光他們,事情肯定會暴露。我認為必然失敗。”何進憤怒着說:“孟德你難道有私心?”曹操退下說:“亂天下者必然是何進。”何進暗下指令,連夜派使者攜帶指令到各個鎮去。
董卓何人?侍禦鄭泰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盧植亦谏曰:植素知董卓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禍患。不如止之勿來,免緻生亂。”
(此時這兩個’二‘:‘陳琳與曹操所言,都可謂高見!)
5
何進作死第五步:死神來臨,卻還在剛愎自用,卻是無腦
張讓等宦官知道外兵來到,共議曰:“此何進之謀;我等不先下手,皆滅族也。”便找到何太後求救,何太後讓張讓等宦官到大将軍府謝罪。張讓曰:“若到相府,骨肉齑粉(即招到殘殺)”。張讓等讓何太後召何進入宮,然後再向大将軍請罪(由此可見,何進都不如一宦官有遠見)。
太後召何進入宮。陳琳說:“太後此诏,必是十常侍的謀劃,切不可去。如果去了,必然會有大禍。”何進說:“太後要見我,能有何禍事?”袁紹說:“今計謀已經洩露,事情也已經敗露,将軍還準備入宮嗎?”曹操說:“可以先将十常侍召出宮來,然後可進去。”何進說:“此小兒之見也。我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我怎麼樣?”。
後随有袁紹、曹操、袁術領兵護送,且袁紹與曹操護送何進到長樂宮門前。但被傳令:“太後特宣大将軍,餘人不許進入。”将袁紹、曹操阻攔在宮門外。何進進去後,宮門緊閉,伏甲齊出,将何進砍為兩段。
(此時,陳琳與曹操所言,可謂金玉良言,怎奈何進作死不等人)
(至此,何進既手捧雙王。若聽袁紹、陳琳之言,殺死宦官,天下又能如何?再看四個‘二’。潘隐兩次關鍵告密可為一“二”,曹操三次高見可為一“二”,袁紹多謀可為一“二",陳琳“掩目而捕燕雀”可為一“二”。何進作死之路,随便用一‘王’、任意聽取一‘二’之良言都可獲勝,怎奈最後還是賠了個淨光。)
同時,何進五步作死過程中盡顯袁紹多謀、曹操高見、陳琳有才!
人生思考
何進之死告訴我們什麼做人道理?
1.何進作死第一步告訴我們:
(1)無論什麼時候都不可驕傲自滿,要能聽取他人建議。
當我們自己有一天突然飛黃騰達或取得一點小成就時是否還能難聽得進他人的正确意見,特别是比我們位低的人的建議,正如:何進對曹操說:“汝小輩安知朝廷大事!”
(2)無論我們未來取得什麼樣的成就,處于什麼樣的位置,都要禮賢下士,對身邊的人或底層人士有足夠尊重。同時,這樣也方顯自己涵養與素質。正如何進眼裡壓根沒有曹操,稱其為小輩,如此慢待,更怎會聽其意見呢!
2.何進作死第二步告訴我們:
(1)治标不治本,凡事要考慮根源。何進聽信何太後之言:“蹇碩設計謀害我,可族滅其家。其餘不必妄加殘害。”,卻不知宦官謀害朝廷已久,早結為同黨。正如袁紹言:‘若不斬草除根,必為喪身之本。’
(2)處事不果斷,終要成大禍。袁紹說:‘中官(宦官)結黨。今日可乘勢盡誅之。”手持雙王,關鍵時候卻缺少果斷,導緻張讓求情與何太後。
3. 何進作死第三步告訴我們:
做事要有主見,關鍵時候更要有決斷。張讓、張珪等宦官在外已有流言說大将軍毒死董皇後,何進此時卻說:“且容商議”。後又因何太後幾句求情,何進再沒主見。此時無決斷,終慢慢成大禍。
4.何進作死第四步告訴我們:
思慮要有遠見,萬不可病急亂投醫。正如陳琳與曹操所言,何進誅殺宦官本是小事一樁,卻最終召得外兵引得财狼入室,終導緻天下大亂。曹操言:‘亂天下者必然是何進’,确被曹操言中。
5.何進作死第五步告訴我們
萬不可剛愎自用,被所處地位沖昏頭腦。太後召何進入宮,所有人都知機密已經洩露,十常侍必生殺心。而何進卻說:“此小兒之見也。我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我怎麼樣?”。是以,不管任何時候都不可被自己所處地位沖昏頭腦,因像何進一樣自我感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陷入智昏無腦狀态。
文後語
何進在《三國演義》書中所占文字篇幅極少。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點燃了‘天下大亂’得烽火,由何進召董卓進京禍亂朝綱始,開啟了三國諸侯争鋒的局面。
讀書,讀文字、讀道理,萬不可讀死書。讀死書,隻會讓人越來越笨,直到喪失思考的機能。讀曆史或讀曆史類演義小說,好處有三:明理、明智、明信。明理,明白道理之意;明智,智慧之意;明信,可謂做人處事之意。此我讀書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