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鲲鹏读三国 ||三国中最早拥有“双王、四个二”的是谁呢?

作者:博学有高度的鲲鹏

三国汉灵帝时期,有个大将军叫何进。何进出身屠户,因其妹妹被选入宫中成为贵人,其妹妹生下皇子刘辩,随后其妹妹便成为历史上的何皇后。何进做为皇后的哥哥,皇子的舅舅,也备受皇上重用,最后升为大将军,位高权重。

后来,汉灵帝又宠幸王美人,王美人生下皇子刘协。何皇后便心生嫉妒,用毒酒毒杀了王美人。而皇子刘协则被养于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宫中。董太后曾经劝说皇帝立刘协为太子,皇帝帝也比较偏爱刘协,准备立刘协为太子。当时汉灵帝病情严重,汉灵帝身旁一个叫中常侍的宦官蹇(jian)硕对皇帝说:“若想立刘协当太子,必先诛杀大将军何进,以绝后患。”皇帝按照蹇硕的建议,宣何进入宫。

1

何进作死第一步:骄傲自满,脱离群众,不听他人好言。

皇帝宣何进入宫。何进进入皇宫宫门时,有一个叫潘隐(潘隐可谓第一个‘二’打出)的人告诉何进:‘不可入宫。蹇硕欲谋杀公。”何进听后大惊,马上回到自己的住处,召集很多大臣商议,准备杀掉所有宦官。这时候有一个人从座位上挺身而出劝说何进:宦官的势力,开始起于汉冲帝、汉质帝的时候,势力在朝廷上蔓延极广,怎么可能全部诛杀掉呢?倘若机密泄露,我们必然有灭族的大祸,请仔细考虑周详。何进一看,说话的人是典军校尉曹操(曹操可谓第二个‘二’打出)。何进说:“你这小人物,哪能知道朝廷大事!”

2

何进作死第二步:治标不治本,处事不果断。新皇即位,本可乘胜追击,斩草除根,却错失良机。

何进正犹豫间,潘隐来到,说皇帝已经驾崩,现在蹇(jian)硕正与十常侍商议不将皇帝已经驾崩的消息告诉大家,假借皇帝的名义召见何国舅入宫,然后以绝后患,册立皇子刘协为皇帝。话没说完,朝廷的命令就到了,召见何进入宫。随后何进准备进攻诛杀这些宦官,让袁绍带领着五千御林军,何进带领着郑泰、荀攸等大臣相继进入宫中,在汉灵帝的灵柩前扶立太子刘辩登上皇帝的位置。

(至此,何进双手已捧双王,天子外甥皇帝为一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王何进为一王)

所有的官员叩拜完新皇帝后,袁绍便要追杀蹇(jian)硕。在蹇硕被另一个宦官杀死后。袁绍对何进说:“宦官结党,现在可趁机会全部杀掉。”(袁绍可谓第三个“二”打出)一个叫张让的宦官知道事情紧急,赶紧去告诉何太后,说:“始初设计谋害大将军的人只有蹇硕一人,与我们无关。现在大将军听信袁绍的话,准备杀我们,乞求何皇后怜悯。”

何太后说:“你们不用担心,我会保你们的。”何太后便召见何进说:“我与你出身寒微,若不是张让等宦官,哪能享用现在的荣华富贵?今蹇硕不仁,即已伏诛,你为何还要听信人言,想杀掉所有宦官呢?。何进听完,出来对百官说:“蹇硕设计谋害我,可族灭其家。其余不必妄加残害。”袁绍说:“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何进说:“我已经决定,你不用说了。”

(此时手握双王,若能听进袁绍之言,乘势而击,宦官可灭)

3

何进作死第三步:凡事无主见,关键无决断

后因董太后宴席间讽刺何太后,何进悄悄使人毒死董太后。袁绍对何进说:“张让、张珪等宦官在外流言说大将军毒死董皇后。大将军想成就大事,若不乘此机会诛杀宦官阉党,以后必为大祸,昔日窦武想诛杀宦官,因为机谋泄密,反受其害。今大将军大权在握,若使尽全力,事情就在掌握之中。这是天赐良机,不可失去。”何进说:“且容商议。”后张让等宦官给何进的弟弟何苗又多次送贿赂,何苗又转告给何太后,何太后又对何进说:“先帝刚走,你却要诛杀旧臣,非重宗庙(皇权象征)。”何进听太后言,唯唯诺诺的退出来。

(此时手握双王,若能听进袁绍之言,先下手为强,宦官可灭)

4

何进作死第四步:思虑无远见,引豺狼入室

袁绍因缺乏决断,数次没能杀掉宦官。何进说:“太后不允,如之奈何?”袁绍说:“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统帅、带领)兵来京,尽诛阉宦”。此时事急,不容太后不从。”何进说:“此计大妙!”便发檄至各镇,召赴京师。

但看此时朝中大臣等反应(陈琳此言可谓第四个‘二’):

主薄陈琳曰:“不可。俗云: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乎?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在下心。君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尔。但当速发雷霆,行权力断,则天人顺之;却反外檄大臣,临犯京阙,英雄聚会,个怀一心,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 陈琳意思即是说:“不可!俗话说“遮住自己的眼睛抓燕雀”那是自欺欺人。小事都不可以相欺,更不说国家大事了。如今大将军依仗皇家的威势,手握兵权,气慨威武雄壮,做事要斟酌情况,采取适当办法。想诛灭宦官势力,就如同用洪炉烧毛发一般。只要行动迅速,当机立断的迅速除掉,则会很顺利得到这功劳。如果不这样,反而发檄文给守关在外的大臣,带兵入皇城除宦官,个地英雄豪杰齐聚,各怀各的心思,倒会造成更大的麻烦来,将权力交给别人,使自己被动,自己得不到功劳,反而会对自己有所不利。”

针对陈琳良言,何进却笑曰:“此懦夫之见也!”旁边一人鼓掌大笑曰:“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议!”视之,乃曹操也。

但看曹操怎说:“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何进怒曰:“孟德亦怀私意耶?”操退曰:“乱天下者,必进也。”进乃暗差使命,赍密诏星夜往各镇去。

曹操意思即使说:“宦官的祸乱,古今都有;但是皇帝给了他们权利,所以才这样。若想治罪,应该杀掉元凶,只用一个狱卒就行,何必向外招兵?想杀光他们,事情肯定会暴露。我认为必然失败。”何进愤怒着说:“孟德你难道有私心?”曹操退下说:“乱天下者必然是何进。”何进暗下命令,连夜派使者携带命令到各个镇去。

董卓何人?侍御郑泰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卢植亦谏曰:植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

(此时这两个’二‘:‘陈琳与曹操所言,都可谓高见!)

5

何进作死第五步:死神来临,却还在刚愎自用,却是无脑

张让等宦官知道外兵来到,共议曰:“此何进之谋;我等不先下手,皆灭族也。”便找到何太后求救,何太后让张让等宦官到大将军府谢罪。张让曰:“若到相府,骨肉齑粉(即招到残杀)”。张让等让何太后召何进入宫,然后再向大将军请罪(由此可见,何进都不如一宦官有远见)。

太后召何进入宫。陈琳说:“太后此诏,必是十常侍的谋划,切不可去。如果去了,必然会有大祸。”何进说:“太后要见我,能有何祸事?”袁绍说:“今计谋已经泄露,事情也已经败露,将军还准备入宫吗?”曹操说:“可以先将十常侍召出宫来,然后可进去。”何进说:“此小儿之见也。我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我怎么样?”。

后随有袁绍、曹操、袁术领兵护送,且袁绍与曹操护送何进到长乐宫门前。但被传令:“太后特宣大将军,余人不许进入。”将袁绍、曹操阻拦在宫门外。何进进去后,宫门紧闭,伏甲齐出,将何进砍为两段。

(此时,陈琳与曹操所言,可谓金玉良言,怎奈何进作死不等人)

(至此,何进既手捧双王。若听袁绍、陈琳之言,杀死宦官,天下又能如何?再看四个‘二’。潘隐两次关键告密可为一“二”,曹操三次高见可为一“二”,袁绍多谋可为一“二",陈琳“掩目而捕燕雀”可为一“二”。何进作死之路,随便用一‘王’、任意听取一‘二’之良言都可获胜,怎奈最后还是赔了个净光。)

同时,何进五步作死过程中尽显袁绍多谋、曹操高见、陈琳有才!

人生思考

何进之死告诉我们什么做人道理?

1.何进作死第一步告诉我们:

(1)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骄傲自满,要能听取他人建议。

当我们自己有一天突然飞黄腾达或取得一点小成就时是否还能难听得进他人的正确意见,特别是比我们位低的人的建议,正如:何进对曹操说:“汝小辈安知朝廷大事!”

(2)无论我们未来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都要礼贤下士,对身边的人或底层人士有足够尊重。同时,这样也方显自己涵养与素质。正如何进眼里压根没有曹操,称其为小辈,如此慢待,更怎会听其意见呢!

2.何进作死第二步告诉我们:

(1)治标不治本,凡事要考虑根源。何进听信何太后之言:“蹇硕设计谋害我,可族灭其家。其余不必妄加残害。”,却不知宦官谋害朝廷已久,早结为同党。正如袁绍言:‘若不斩草除根,必为丧身之本。’

(2)处事不果断,终要成大祸。袁绍说:‘中官(宦官)结党。今日可乘势尽诛之。”手持双王,关键时候却缺少果断,导致张让求情与何太后。

3. 何进作死第三步告诉我们:

做事要有主见,关键时候更要有决断。张让、张珪等宦官在外已有流言说大将军毒死董皇后,何进此时却说:“且容商议”。后又因何太后几句求情,何进再没主见。此时无决断,终慢慢成大祸。

4.何进作死第四步告诉我们:

思虑要有远见,万不可病急乱投医。正如陈琳与曹操所言,何进诛杀宦官本是小事一桩,却最终召得外兵引得财狼入室,终导致天下大乱。曹操言:‘乱天下者必然是何进’,确被曹操言中。

5.何进作死第五步告诉我们

万不可刚愎自用,被所处地位冲昏头脑。太后召何进入宫,所有人都知机密已经泄露,十常侍必生杀心。而何进却说:“此小儿之见也。我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我怎么样?”。所以,不管任何时候都不可被自己所处地位冲昏头脑,因像何进一样自我感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陷入智昏无脑状态。

文后语

何进在《三国演义》书中所占文字篇幅极少。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点燃了‘天下大乱’得烽火,由何进召董卓进京祸乱朝纲始,开启了三国诸侯争锋的局面。

读书,读文字、读道理,万不可读死书。读死书,只会让人越来越笨,直到丧失思考的机能。读历史或读历史类演义小说,好处有三:明理、明智、明信。明理,明白道理之意;明智,智慧之意;明信,可谓做人处事之意。此我读书体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