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藥如何守正創新,名醫大家這樣“把脈”

作者:光明網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也是我國古代科學的瑰寶,那中醫藥品質如何高品質的發展,怎樣切實的提高中藥的品質,推動我國中藥産業與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中醫藥行業共同面臨的話題,由中經名醫會好醫生大講堂舉辦的圓桌論壇,邀請到了國醫大師金世元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皮膚科副主任張蒼、好醫生集團董事長耿福能一起讨論。

中醫藥如何守正創新,名醫大家這樣“把脈”

一直以來,中藥品質良莠不齊的藥材關系緊密。金世元指出,中藥品質主要看“兩藥”,即“原料藥” (道地藥材)和“炮制藥”(中藥飲片)。“原料藥材是品質的基礎,決定着中藥品質的好壞;具體的療效則通過炮制決定,炮制是療效的核心。”金世元說。

所謂道地藥材是指經過中醫臨床長期應用優選出來的,産在特定地域,與其他地區所産同種中藥材相比,品質和療效更好,且品質穩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藥材。由于各地所處的生态、地理環境不同,藥物本身的治療作用也有着顯著的差異,如雲南三七、四川附子、東北人參等道地藥材。

“中藥品質還得看原料藥材,隻有原料藥材品質好,炮制的飲片才能好,原料藥材品質不好,手工再好也不行。”金世元說,從此前的手工炒制到如今的機械化炮制,從過去望聞問切經驗法到如今顯微鏡精細化鑒别,伴随着工藝效率的提升,中藥品質也邁出了一大步。然而,道地藥材依然是中醫藥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中醫藥如何守正創新,名醫大家這樣“把脈”

耿福能對此深表認同,中藥品質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永遠都在路上。在藥材方面,由于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尚未等到合适時間便開始收割藥材,這使得中藥材市場良莠不齊,擾亂了中醫藥良性發展。此外,中藥材對産地與産季要求極高,規範化種植尤為重要。他舉例,中藥四維之一附子對産地要求極為嚴苛,為保障藥材全産業鍊良性發展,好醫生集團便在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種植了“川附子”。目前,布拖縣不僅有附子種子,還出産黑順片、白附片等商品附子。在保證附子供需之餘,品質也得以保障。

“中醫的發展離不開中藥,醫藥從來不分家。當中醫師面對中藥的時候,需要有一種曆史性的觀點。該觀點會影響醫生對藥物的種植、采收、加工、炮制、鑒别、使用等諸多方面的思考。比如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提到治療急性傳染病,一劑知二劑已,沒有第三劑。彼時,用的是野生性藥材,并非黑附片白附片這樣的種植性藥品。”張蒼表示,随着社會發展,人們對健康生活的需求愈來愈高,對藥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在皮膚病治療上,藥物不再局限于滿足止痛止癢,患者對藥物的需求更高了。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藥物的采收、加工、引種方面都做更多的研究。怎樣能生産很多的藥材,同時能夠很好地保證品質,就需要醫師和藥師共同努力。

“并不是先進的裝置就是現代化。”耿福能對中醫藥創新有自己獨到的了解。他表示,守正創新應不拘泥于一些檢測裝置、一些瓶瓶罐罐。“中醫藥現代化是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現代的語言、現代的科技思維,用世界語言解讀好咱們祖先留下來的寶貝,把中醫藥科技故事講好。比如,中醫藥要走向世界,就不能有中西對抗思想,非要分中醫、西醫。醫學不應該有中西醫之分,要用現代語言诠釋中醫的深邃内涵。”

中醫藥如何守正創新,名醫大家這樣“把脈”

中藥需要和現代醫學接軌,借助現代醫學手段,确定藥物的關鍵成分。張蒼說,“或許多年以後,我們可以從一種原生态的綠色藥物演化出有明确的成分的第二類産品。我們在使用時,可以非常精準地選擇它的功效而規避它的副作用。” 張蒼期許,未來,醫生或許可以開一張不是附子甘草,而是青蒿素、雷公藤多苷等的中藥組分的處方。該處方是組成藥物,既可以解決藥材資源的有限性,又可以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解決人體體内複雜的關系問題。

“附子、川木香、川續斷這些原産藥物,要保證道地取材,在加工炮制上做到更優質。要用傳統的方法鑒别飲片、鑒别擴大引産的飲片,并嘗試把研究做到更精細化,未來中醫藥将獲得更大的使用場景。” 張蒼說。

在這方面,好醫生集團也在不斷踐行探索。附子在中藥中素有“回陽救逆第一品藥”之稱,根據此線索,好醫生集團研發團隊在附子的研究中發現了單體成分對慢性心衰具有作用。目前,該研究已獲批一期臨床。這也是好醫生集團邁向現代化制藥企業的實踐之一。耿福能表示,中國醫藥分為傳統醫藥、現代醫藥、未來醫藥。進入生物醫藥時代,無論是醫還是藥不能停留在器官與器官之間徘徊。“醫”應該大膽進入細胞領域,“藥”則大膽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是以,要用現代手段解決中醫藥痛點,要用現代人的思維邏輯解讀中醫藥。比如,在藥物方面,要闡明藥物的哪些成分在起效、怎樣起效、物質基礎是又什麼。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崔興毅)

來源: 光明日報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