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一個英雄,他憑一己之力,把不斷入侵的吐蕃人趕出了大唐的疆域,保證了中原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既然是英雄,浪漫的唐朝人怎麼會不寫詩歌頌呢?
《哥舒歌》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這不是一首詩,而是西北地區的民歌,作者西鄙人,在當時西北邊境的人都被稱作西鄙人,是以這可能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名,隻是一個代指,誰知道呢。
詩題《哥舒歌》,為一個叫哥舒的人而寫的歌,哥舒就是安西節度使哥舒翰,這位老哥十分骁勇善戰,吐蕃人天天來搗亂,朝廷毫無辦法,這時候哥舒翰站出來,在石城堡殲滅了吐蕃人的主力部隊,你以為趕跑敵人就完了嗎?那是莽夫的做法。哥舒翰占領石城堡後,迅速修建防禦工事,很快這裡就成了唐朝的國防要塞。
你看看,什麼叫有勇有謀!
從此以後,吐蕃人雖然還有入侵中原的狼子野心,但也隻能徒呼奈何,他們真的被哥舒翰打怕了,根本不敢發動戰争。
于是乎,西北人民就編了這首歌謠來歌頌他的功績。
第一句“北鬥七星高”,天上有北鬥星,古人行夜路,靠着北鬥星辨認方向,以免迷路,地上有“哥舒夜帶刀”,哥舒将軍鎮守在這裡,日夜帶刀警備,才讓老百姓得以高枕無憂。
用北鬥星起興,同時也用來比喻哥舒歌,這叫比而興也。
接下來說“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自從哥舒将軍來到這裡之後,吐蕃人就再也不敢過臨洮來牧馬了。真是被打出了心理陰影,聞哥舒歌而喪膽。
這兩句詩還有個很有趣的地方,首先,他顯然化用了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後來杜甫又說“近聞犬戎遠遁逃,牧馬不敢侵臨洮”,顯然又是化用了這兩句詩而來。
用現在話來說,是一種“套娃”文學,是以别說禁止套娃,主要還是看你作詩功底夠不夠深厚,詩聖套娃就是名句,我來套娃就是抄襲。
李白雖然沒有套娃,但也根據這個故事寫過一首懷友詩,詩中有句:
君不能,學哥舒, 橫行青海夜帶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
可見哥舒翰的事迹在當時确實是被衆口相傳,大家詩聖詩仙都為他點贊。
最後再說一個版本,晚唐溫庭筠記載的《西鄙人歌》是:
吐蕃總殺卻,更築兩重壕。
文學作品在流傳過程中,口口相傳有些謬誤,又或者被加工修改,都是難以避免的,不做專業研究大可不必被版本困擾,按照流傳最廣的去讀就好了,你覺得這兩個版本的哥舒翰,哪一個更能展現哥舒翰的威猛善戰呢?
歡迎和我一起讨論哦,我是随手談詩,每天分享一首古詩,下期再見,拜了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