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茶餘飯後——《朗讀者》

作者:absolutely780

嘿嘿,我又來了,這進度是很墨迹了,不過呢,就茶餘飯後嘛,看一看,記一記,分享分享,挺好的。

茶餘飯後——《朗讀者》

《朗讀者》第三季——楊元喜

楊元喜:北鬥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大地測量專家,西安測繪研究所研究員

茶餘飯後——《朗讀者》

1994年,“北鬥一号”工程正式立項,中國人開始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在起步之初,北鬥卻遭遇到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反對和質疑。

要發展衛星導航,就必須要有兩個核心條件,一個是有軌道的位置,二是要有頻率。美國有了GPS,俄羅斯有了格洛納斯系統,導航的黃金頻率基本劃分完畢。歐盟說隻要有了伽利略,有了GPS, 有了格洛納斯,北鬥是沒用的。不但沒有用,北鬥發上去,在相同的頻點上,發送相同的信号,可能會影響使用者的使用。

在經過了三次的國際會議,楊院士從最初的沒有經驗到最後有備而來,做了大量的計算,足以證明,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即使在他們三個系統全部出現的情況下,我們也能夠為世界貢獻23.6%的貢獻率。(這是很大的貢獻率,貢獻率意味着在其他導航系統同時運作下,我們仍然能夠給使用者提供服務,并且在精度上,能提升23.6%以上。)

楊院士很開心的表示:“現在歐盟和美國都說,中國北鬥的貢獻率比他們還大,從計算精度、計算效果,功能。從他們嘴裡來肯定中國,證明當年我的證明是沒錯的。”

茶餘飯後——《朗讀者》

董卿:為什麼研制自己國家的衛星導航系統這麼重要?

楊院士:如果我們的國家基礎設施——電力系統,用的是國外的系統。他在調整他的時間、空間資訊的時候,如果不特意通知我們,我們的電力就可能出故障,我們的高鐵進站可能進不了站,我們的金融可能有重大的損失。我們的城市管理就可能出現混亂,我們的衛星,甚至連我們的手機都可能出現故障。這麼重要的基礎設施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上,對這個國家的獨立政治,獨立國防,獨立經濟,怎麼談得上呢?比如1991年的海灣戰争,美國打的伊拉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一方面就是因為他有高精度的GPS導航。這給我們所有中國人都應該是一個警醒。

1994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立項,但那個時候對于自主研發來講,面對太多技術難題了。

發展一個衛星導航系統,不僅僅是要把那個衛星發射到軌道上,那隻是最起碼的一步,要做衛星導航,關鍵是要測距離的。

董卿:衛星點測距離怎麼測?為什麼空間距離是靠時間來測量的?

楊院士:是要測時間差的。衛星發射一個信号,他發射的時刻,把那個時間标簽發給使用者了,我的計算機接收到他的信号的同時,我也有一個時間标簽,一打,我就知道我接收的時間,和他發射信号的時間的時間差,有了這個時間差,乘上無線電傳播的速度,就是距離了。是以說,衛星上要有高精度的原子鐘(衛星上最重要的載荷之一,原子鐘是世界上已知最準确的鐘,星載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髒,直接決定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如果原子鐘有一秒誤差,意味着衛星定位會偏離三十萬公裡,是以星載原子鐘對精準度的基本要求是,十萬年差一秒。)

楊院士:在我們開始發展北鬥之前,我們是可以進口原子鐘的。但是,一旦我們開始發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時候,西方突然間,這些高精度的原子鐘、氫鐘就不賣了。為什麼呢?他們說,如果賣給你們,美國就要制裁我們。這就逼得中國北鬥科技工作者,必須要自主,要可控,發展自己的技術。摸着石頭過河,試驗、失敗、試驗、失敗……持續了很多年,終于厘清了原子鐘研制的實體原理,可以解方程,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調整。在理論指導下做,就非常快速。就每一次做實驗都是有技術支撐的實驗。是以才造就了中國的原子鐘,自主且可控。中國現在的原子鐘的精度大概達到三百萬年差一秒的水準。比美國的GPS要好,比歐盟的伽利略也要好,是以躍上了一個國際公認的一個新台階。

董卿:不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就自己成長為巨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