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 | 一甯
2、來源 | “職場的學問與實踐”公衆号(ID:yuwenyushijian)
3、定位 | 給無數希望在職場有更好發展的人,提供思想和知識層面的幫助
希望有你的參與,可以一起做得更多。
寫在前面
在一場會議後,我就個人的工作方向和方法請教過董事長。
他針對我目前的工作的提了幾點要求和指導意見後,轉身看着辦公室牆上的中國地圖,指着上面标記的“作戰紅旗“,談到他管理的感受。
他說道:“像現在剛開完會,這些區域的負責人都能明白接下來要做什麼,但是明天、後天、下周呢?等他們被其他的工作都“包圍”起來的時候,還能都清晰、堅持落實這些重點工作嗎?行為不會偏移嗎?
我能管得住自己每天工作時間内的事情,但是最難管的是别人工作時間期間的行為,關鍵是他們要内化、轉化為内在的想法。“
令我印象深刻。
— 1 —
不一樣的思維
發現身邊“企業管理”的市場也很大,各類産品和服務層出不窮。
管道方面,有各類内容平台、咨詢公司、各類自媒體、創業者、院校等;
方式方面,有書籍、視訊和音頻的付費課程、講座、教育訓練、付費社群、私教等;
留意到這些人的需求,内容,很多在聊自己在企業管理方面遇到的困惑,這裡總結了其中的一些共性:
相似的問題太多,解決了又會再次發生,“雨後春筍,層出不窮“;
剛解決完一個問題,下一個問題又冒了出來,“打土撥鼠一樣”;
公司内各職能部門、對外的溝通,需要決策的要管理者解決,“猴子爬滿身,分身乏術“;
遇到“大問題“,管理者都得親自下場,“團隊能力還是提起來”;
一大堆事務性工作始終擺脫不了,思考的時間都便少了;
......
僅僅管理十幾人的小型團隊、開一家店,就已經讓他們快崩潰了。
這些問題限制了團隊的成長和個人能力的提升,成了很多人的“天花闆”。
很多人都在不停地找方法,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多次實踐後,走入了“有問題→找方法→有問題→找方法”的循環裡,可始終無法找到所謂的“萬能方法”。
每當這個時候,真的是熟悉的情形,我都建議他們考慮讀一下毛選,深入思考其内在邏輯。
結合實踐來讀,等有一天讀通了,就會恍然大悟:
最重要的是更新思維,而不是更新方法。
很多人覺得管理十幾人的團隊、開一家店都覺得累,可那些管理幾萬人團隊、幾百家連鎖店的管理人員呢?拿革命時期的人民解放軍來說,管理軍隊和無數黨員、幾億的中國人民的教員呢?
顯然,教員的思維方式與一般人不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教員靠什麼思維上司呢?
現如今,有人覺得讀毛選意義不大。他們認為這些輝煌曆史是過去發生的,不可能再現,隻能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可我認為,毛選中蘊含着很多非常深刻的内容,對當今的生活也有很多指導意義。例如前期交流和分享的一些文章,莫不如是《毛選》:事事有規律,抓住規律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質!
上文談的很多問題也可在毛選中找到答案,這也是我愛閱讀毛選原因吧。
本文,希望和你一起,帶着“教員靠什麼思維來上司黨”的問題,重新思考其中蘊藏的規律。
個人觀點,歡迎您但指正。
— 2 —
其一:看待問題時的思維
很多人看問題的表面現狀,“遇到了問題,那就解決問題”;
相對應,這種思維方式對應的行動路線圖是:有問題→解決問題。
看似沒錯,卻治标不治本。
即使解決問題的表面,還是會使問題反複、反複、反複,最後不斷地重複無效行為,很多問題就變成了“頑疾”。
這些問題就像在耳旁“嗡嗡嗡”的蚊子,如果隻是揮手去驅趕,那麼即使它飛走了,過一會兒又回耳旁繼續“嗡嗡嗡”,不厭其煩......
教員的思維:看問題的核心本質。
教員在遇到問題時,會先多問幾個“為什麼”: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發生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什麼?
如果改變一些因素可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這些因素是什麼?
是以,當革命過程中遇到各類問題的時候,教員提出的很多見解都非常深刻、入木三分。
他的行動路線圖是:有問題→思考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從問題的本質入手→解決問題

1927年5月,這是近代史上偉大轉折的一年。
蔣介石、許克祥在長沙發動了“馬日事變”,上萬共産黨員、群衆被殺害。危急關頭,教員向陳獨秀提出質問:“為什麼要下達不反擊的指令?”
陳回複道:“如果反擊,那國共就再也難以合作。現在還要依靠國民黨,難道要跟汪精衛、譚延闿、唐生智等人翻臉嗎?我也知汪精衛搖擺不定,不還有馮玉祥嗎?”
這就是當時的“依附”現象。
教員反駁道:“難道我們要一直受制于人?西山會議反共,我們依靠蔣;蔣反叛了,我們又寄希望于汪;現在汪搖擺不定,我們又寄希望于馮玉祥?這些表面的方法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手上沒有兵!”
是啊,出現一大堆的問題,根源就在于:“我們手上沒有兵”。
這個關鍵的分析解決了當時近代探索的方向問題。(系統思維)從毛選中探尋曆史偉大轉折的答案
随後大革命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似乎毫無懸念。
8月7日,在武漢舉辦的“八七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論斷。
這就是從根源問題上解決“我們手上沒有兵”的方法。
可是,知易行難,依靠誰來獲得槍杆子呢?
教員說:革命為了誰,誰就是我們依靠的力量。(答案就在問題本身)
在當時,有90%以上的人口都是農民,他們的力量很大。
是以,答案一就是要建立屬于工農群衆自己的武裝力量。
那麼,怎樣讓廣大農民行動起來呢?教員說:農民最需要土地,隻要讓最廣大的農民“耕者有其田”,農民就會行動。
是以,答案二就是土地革命。
後來,教員又明确提出: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根本問題是農民的土地改革問題。
講到這裡,相信大家都看到了,教員看待問題是直指本質核心,解決問題的方案是針針見血。其他“花裡胡哨”的方法都是表面工作,如不直接觸達問題的核心本質,類似的問題定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那麼,我們是想從表面解決問題,還是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 3 —
其二:達成目标時的思維
我怎麼達成這個目标?很多人的行動路線圖是:
有目标→一路往前沖→努力、加油、奮鬥→達成目标
個人用這種思維是可以的,但團隊管理者按這種思維,又會陷入瓶頸。
例如:任何時候的“事必躬親”,最終将會使自己淹沒在“細枝末節”的事務性工作之中,反倒容易忽略“上司團隊看大方向”。
你的精力有限,你隻有一個大腦、兩隻手;你的時間有限,一天也隻有24個小時。如果什麼事都自己幹,必然會出大問題;
可是很多人隻會自己幹,卻不知道怎樣把能力“複制”給團隊的每個人。
無法建立組織能力,最終達成的結果也必然是有限的。
試想一下:
如果十幾人的團隊隻靠你一人“幹活”來達成目标,你怎麼可能不累?假如幾百萬的部隊隻靠教員一人“幹活”來達成目标,那更更不現實了!
然而教員的思維不是這樣。
他在思考:我怎麼讓所有人都能達成這個目标?
對于實作目标,他的行動路線是:
有目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來測試→形成達成這個目标的方法論→将方法論傳達給整個團隊→讓團隊所有人都達成目标
在《實踐論》中,教員提出了“人類認知發展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複”這樣的哲學思想,理論從實踐中得來,實踐讓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此反複。
他将《實踐論》中的哲學思想運用到現實中,他總結了井岡山遊擊鬥争的經驗和教訓,制定了“遊擊戰十六字訣”。
從實踐的角度來講,如果說“招術”是方法,那“遊擊戰十六字訣”就是方法論了。
它是方法的升華:來源于方法、高于方法,同時又可以衍生出無窮無盡的方法。
正是“遊擊戰十六字訣”的方法論指導:
戰士們通過不同的地理情況、氣候情況,衍生出了麻雀戰、地雷戰、道地戰、破襲戰、圍困戰、伏擊戰、窯洞戰、聯防戰、捕捉戰、水上遊擊戰、拔點戰、攻心戰、堅壁清野等戰法。
一般人的思維是“讓自己幹”,教員的思維是“讓所有人幹”;
一般人研究的是讓自己能幹成的“方法”,教員研究的是“如何讓所有人幹成”的哲學問題,以及讓所有人都能創造方法的“方法論”。
隻要讓大家都能達成目标,自己就可抽身而出。
這不是”偷懶“,反而事半功倍。
— 4 —
其三:面對多種多樣問題時的思維
這麼多錯綜複雜而且沖突重重的問題,我該怎麼解決?
事實上,工作中就是這樣,我們遇到的問題并不是一個一個到來,有時是成串成群的到來。
企業裡,管理者往往要同時處理市場、營銷、人事、産品、财務、策劃等一系列的事務,這些問題不但看似繁雜、沒有章法,而且“互相内耗”,無法平衡處理求得“最優解”......
很多人害怕遇到這類問題,他們的行為路線是:
遇到各種問題→搞不清頭緒,不知從何下手→手忙腳亂,毫無章法
結局上的“顧此失彼”,來源于布局上的“一盤散沙”;
布局上的“一盤散沙”來源于行為上的“毫無章法;
,行為上的“毫無章法”來源于思維上的“亂七八糟”......
歸根到底,都是思維層面的結果。
教員的思維方式中第一反應:
這些問題裡,主要沖突是什麼?沖突的主要方面是什麼?
在遇到同樣的情況,教員會對問題有更深層次的認識,進行歸類、識别,然後将精力花在隻解決重要問題上。
他的行為路線是:遇到各種問題→尋找主要沖突、沖突的主要方面→提綱挈領,隻抓主要沖突、沖突的主要方面
在《沖突論》一書中,教員寫到:
沖突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說各種問題的重要性并不在同一層次,需要找出所有問題中最主要的沖突,并始終把握沖突的主要方面。
他這種思維最經典的一次實踐,是他1956年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論十大關系》。
即使團隊、企業遇到的問題再多,也一定沒有新中國在發展初期遇到的問題多。如果要在一個報告中把要一個一個的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可教員卻運用他高超的政治智慧,抓住了主要沖突:
從紛繁複雜的“問題海洋”裡“抽絲剝繭”,從十個不同角度提煉出了十大關系,抓住核心問題。
有人說,這“十大關系”讀起來好像也有些繁瑣。
那進一步抓核心,提煉出一句話: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是必須根據本國情況走自己的道路。
各種各樣錯綜複雜的問題,卻被這麼一句話總結了。
隻要抓住主要沖突,把精力花在解決核心本質問題上,其他問題自然會煙消雲散。
— 5 —
其四:交待下屬完成任務時的思維
很多人的思維會有一個誤區,尤其是新的管理者,在管理經驗尚不足的時候:我要比下屬能力強,這樣才能指導下屬開展工作。
有這種思維的人,職業生涯裡很容易陷入瓶頸之中。
設想一下:
1、工作需要各方面的能力,你可能在每方面都比下屬強嗎?
2、如果這樣,你需要“自我提升”多久?
3、如果你是團隊裡、企業裡能力最強的,不可否認,你本身就為成為了團隊、企業發展的“天花闆”,你自身得到發展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4、如果下屬做得不如你好,你會忍不住說“放着,我來”,結果太多本該由下屬承擔的“責任猴子”又跑到了自己身上;
5、如果一直指導下屬如何開展工作,那麼他們一直是被動接受的,成長緩慢,久而久之你自己又将置于重擔之下,循環往複;
身為管理者一定要走出這個思維誤區,從更高地思維層面帶領團隊。
反過來想,如果管理者的能力都比下屬強,那要下屬幹什麼?
教員的思維:抓戰略部署,并在戰略要點方面讓下屬為結果負責,具體工作都放權給下屬做。
若比較戰場上沖鋒陷陣殺敵的能力,教員恐不及衆多軍事将領。
那教員憑什麼能讓衆多軍事将領聽他指揮呢?答案是:筆!
拿破侖曾說:“世界上有兩種東西最有力量,一是劍,二是筆,而筆比劍更有力量!”
教員很少拿槍杆子,卻時刻握着筆杆子。
通過筆杆子,他傳達思想主義、戰略部署,通過筆杆子解決着革命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面臨的各類問題。
他不會“外行指導内行”的教部隊提升殺敵技巧,隻要他們明白其戰略意圖、能為結果負責,他就充分尊重下屬們的意見,放手讓他們發揮。
最值得稱道的一次發生在解放戰争時期,在1948年。
當時,中央軍委指令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南下,渡江躍進閩、浙、贛。此時,前線将領粟裕提出不同的建議,教員非常重視、立即電邀他面商。
粟裕是從無數次實戰中走出來的将領,他在教員面前詳細分析了目前的戰局形勢,認為目前最佳都選擇是在中原實施打大殲滅戰,才能改變整個戰争态勢。同時,粟裕還從軍力資源等多角度分析,論證在中原打大殲滅戰是可執行的。
此時,教員公開誇贊粟裕的戰略構思非常高明,最後軍委決定放下渡江躍進閩、浙、贛的計劃,任命粟裕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為最後的解放戰争走出了關鍵的一步。
管理者隻有上司專業能力比自己強的下屬,才能從個人貢獻者向團隊貢獻者真正完成轉變,才能帶出狼性的團隊。
如何才能使下屬願意為結果負責呢?
靠思想、靠格局。
— 6 —
其五:規範團隊管理時的思維
很多人的思維:制定一些規章制度,告訴大家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可是,很現實的問題是:誰願意被人說教?即使把“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規章制度都一一貼在牆上,有多少人自覺遵守了?又有幾個成功的團隊是靠規章制度管理出來的?
很多無效的管理行為就是從不停地給團隊“講道理、講道理、講道理”開始......
那些講大道理的人,其本身就不喜被人講大道理,可偏偏又愛給團隊講。
事實上,從人性的角度,人天生就不願被一堆規條所束縛。
當那些人因管理不善而抱怨“團隊不按規定來”時,是否有考慮,其根源在于自己思維的局限?
同樣的情況,用現在的“行話”來總結教員的思維是,“我要在組織裡營造文化氛圍,靠文化驅動團隊”。
顯然,管理要深谙人性。
要想管理好幾百、幾千、甚至幾萬的團隊,還繼續抱着曾經的“經驗”,還繼靠規條顯然不夠。
靠什麼呢?靠團隊文化。
那團隊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靠團隊上司人的以身作則。
1939年2月,教員在延安生産動員大會上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行動号令,提出“自己動手、生産自給”和“發展生産、保障供給”的方針。
黨員都必須下地幹農活,連他自己也不例外。
那些将蔣捧為“高高在上”的委員長的國民黨幹部,一定想不到,共産黨的領袖也是一個幹農活的“好手”。
正是這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文化根植到了每個黨員的心中,即使沒任何制度監督,也沒人偷過懶。
1946年,24歲的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時隔19年才見到父親。
此時的毛岸英已養成了在蘇聯軍隊的習慣,都與紅軍的文化氛圍格格不入,無論是穿着還是行為舉止。
見面後,教員說要考一考他,毛岸英還以為父親是要考他在蘇聯學到的知識。誰知教員一說出問題,他就傻眼了:陝北的一畝地一年能打多少小米?一頭豬崽多久算是出欄?喂到出欄需要多久間?
顯然,不熟悉農活的毛岸英肯定答不上來。
在他看來,這些問題不值得拿出來說。可教員不這麼認為,他告訴兒子:
目前這個階段,中國還是農業國,農民占90%以上。如果不懂農活,你怎麼做到深入群衆?你怎麼能說你了解中國國情?
就這樣,毛岸英從蘇聯回國才1個多月就被送到了“勞動大學”學當農民。
并要求他,“皮膚就要像農民一樣黑,手上要有農民手上一樣的老繭,如果學不成,就不能回延安。”
1950年抗美援朝戰争,毛岸英也和無數的志願軍戰士一樣,奔赴前線。
那時“保家衛國”就是整支解放軍部隊的文化。
為了共同的目标,千千萬萬的英雄戰士靠這種文化的驅動,雄赳赳、氣昂昂的跨過了鴨綠江,前赴後繼。
他是教員的兒子,但絲毫不享有特權。
整個解放軍、共産黨的文化氛圍是如何形成的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是靠從教員開始的無數上司以身作則做表率開始的。
當一個組織不靠規章制度來管理,僅靠文化氛圍就能充分驅動,你知道力量有多大嗎?
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句話,“我不在這裡,但這裡會有無數個我“。
— 7 —
如果你在創業或是做企業的管理者,在事業、團隊、管理方面是有相關的思考呢?如果愛讀曆史,以上内容舉的關于教員的例子可能你都知道,那麼是否會将其和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聯系起來思考呢?(學習、本質、規律、上司力)讀毛選,溝通幾個問題
曾經的我們,或多或少可能都走過類似的思想上的成長曆程:
當還是學生,對于課本上枯燥的政治概念、黨史知識頭疼,若不是為了考試,誰會主動去讀呢?
可當步入社會、閱曆逐漸增多時,當管理上遇到困惑,再回看毛選才如撥雲見日一般,“原來答案一直在身邊”,豁然開朗:
看似生澀難懂的概念并不深奧了,這不全都有展現嗎?
曾親身經曆的迷茫和困惑,這不已從根源上清楚了嗎?
曾入過的坑、迷茫時走過的路、執行時遇到的瓶頸,這不就是答案嗎?
原本頭腦裡碎片化認知,不再亂七八糟的,而是得到了梳理,很多錯誤想法得到了糾正。
對比教員上司中共的思維與一般人的思維,或許我們會有以下體悟:
1、當我們從産生問題的思維裡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嘗試讓思維站高一層,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2、“思維的更新”高于“方法的更新”。隻有在思維上看清問題的本質、抓住了問題的核心,才能達到“更新方法”永遠也達成不了的結果。
3、心中裝的事業有多大,思維的領域才會有多大。若将上司幾百萬人、幾千萬人、幾億人的智慧講給心中隻容得下十幾人、小團隊、甚至隻有自己的人,并讓他們融會貫通,那是不可能的。
— 8 —
最後,想提出幾個問題,也是寫文過程中不斷問自己的:
1、回到開頭的問題:
看完文章,這些“道理”似乎都明白,似乎有很多對我們都有用,可明天、後天還會記得嗎?我們能夠剔除糟粕、取其精華,内化到自己的心動中去嗎?
2、這些“道理”是如何想出來的呢?方法是什麼。
3、這些“道理”對我們目前的工作有哪些幫助?計劃如何改變?
供大家參考,歡迎您的指正和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