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素材|《我還是想你,媽媽》

作者:努力做個會賺錢的吃貨

下面是我今天在素材群裡看到的,很不錯,在這裡也分享給你們看一下。

關于童年,我們的回憶總是美好的。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我們與小夥伴相約外出玩耍……日常的幸福毫不起眼,但彙聚起來足夠滋養人生。在細水長流的幸福裡,成長悄然進行。然而,有些人的人生劇本并非如此順遂。從某一個無法預知的時刻開始,戰争的恐懼鋪天蓋地襲來,饑餓、痛苦、分别,甚至死亡,這些逐漸取代了曾經的安甯。

我們從來不懼怕談論戰争,但鮮有人認真傾聽那些曾經曆戰争的孩子的訴說。戰争之于他們,意味着什麼?S.A.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我還是想你,媽媽》一書以蘇聯衛國戰争為背景,從兒童的視角,呈現了戰争的另一面。

名家介紹

S.A. 阿列克謝耶維奇生于蘇聯,長于白俄羅斯,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她曾就讀于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新聞系,畢業後,成為文學雜志 Neman 的通訊記者。創作初期,阿列克謝耶維奇嘗試過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幾種不同的體裁,最終,因受白俄羅斯作家阿達莫維奇的影響,她将非虛構小說确立為自己的創作形式。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大多通過對被訪者口述材料進行精心建構和拼貼等藝術加工來追溯蘇聯和後蘇維埃時代的情感曆史。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代表作有《鋅皮娃娃兵》《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其作品曾獲得德國萊比錫圖書獎等、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等多個國際重大獎項。2015 年,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名著導讀

看見孩子眼中的戰争,殘忍又公正

《我還是想你,媽媽》首次出版于 1985 年,這是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第二部作品,全書的講述者們在蘇聯衛國戰争期間均為2至12歲的孩子,每個講述者的故事都以他們的談話内容為題,每個故事的開頭都介紹了講述者在戰争時期的年齡和現在的職業。她用這種直覺的方式将讀者拉回戰争年代,讓讀者能夠從身份的轉變中體會講述者在戰争中所經曆的傷害。

正如阿列克謝耶維奇所說:“書中的孩子們的童年并非結束于布娃娃、玩具和糖果,而是戰争。”戰争讓這些兒童迅速成熟:四歲的孩子擁有戰争中血腥場面的記憶,十歲的孩子不明白為什麼戰争遊戲中的死人不能夠複活……她用孩子的眼光呈現了戰争的另一種面貌,殘忍中有着不帶任何立場的公正。

名著主題

01

記錄如血淚般沉重的現實

父親看到了我們,我至今都清楚地記得,他雙手抱住了頭,轉身走了,幾乎是小跑着走了。他害怕回頭看一眼……

陽光照耀着我的臉,那麼溫暖……至今我都無法相信,我的父親在那個早晨去打仗了。當時我還非常小,但是我覺得,我已經預感到了,這是我最後一次看見他。我以後再也見不到他了。當時我還非常……非常小……

在我的記憶裡,它們就這樣聯系在了一起:戰争——就是失去爸爸……

後來我記得:黑暗的天空和黑色的飛機。我們的媽媽伸着手臂,躺在公路的附近。我們哀求她起來,可是她不起來。她起不來了。(選自《我還是想你,媽媽》)

▽文本賞讀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省略主人公的講述内容。阿列克謝耶維奇在整理對主人公的采訪時,并非整理了全部,而是有選擇性地對契合小說主題的内容進行再加工。她曾表示,在采訪時經常要與被采訪者進行長時間的交流,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内容。是以,文中的省略号意在将主人公的話語進行省略,以得到符合文學作品所需的語言。

▽創作手記

阿列克謝耶維奇曾提到,自己是二戰之後的孩子,從小便生活在後戰争年代,身邊的人每時每刻都在談論戰争,她的童年生活也籠罩在憂郁和苦悶的氣氛裡,是以她從那時起便開始思考死亡。在創作初期,她曾“書生氣十足,既害怕現實,也被現實所吸引”。那些采訪中留在錄音機和記錄本上的現實,每一個字都像滴着血淚一般沉重。

02

在對話中流露内心的真實感受

◆文段一

蓋納·尤什克維奇,十二歲。

現在是一名記者。戰争第一天的清晨……

陽光燦爛。非同尋常地安靜。莫名其妙地寂靜。

我們的女鄰居,一位軍人的妻子,淚流滿面地走到院子裡。她低聲對媽媽說了些什麼,但是又做了個手勢,讓媽媽别說話。大家都怕出聲,怕提到發生的事情,甚至當所有人都已經知道發生了什麼,本來早已經有人通知大家了。但是,他們還是害怕,擔心被當作奸細,擔心成為危言惑衆的人,而這比戰争更加恐怖。(選自《我還是想你,媽媽》)

◆文段二

娜塔莎·戈利克,五歲。

現在是一名校對員。

我學會了祈禱……我常常想起,我是在戰争年代學會了祈禱……

人們都說——戰争來了,顯然,那時候隻有五歲的我,對戰争還沒有一點概念,一點恐懼感也沒有。但是由于害怕,也正是由于害怕,我睡着了,一下子睡了兩天,像布娃娃一樣,躺了兩天。大家都以為,我死了。媽媽哭個不停,奶奶一直在禱告。她祈禱了兩天兩夜。我睜開眼睛,第一件事,我記得是——我看到了光,明晃晃的亮光,非同尋常的明亮。因為光線,我的眼睛都有些刺痛,我聽見不知是誰的聲音,後來明白,這是我奶奶的聲音。奶奶站在聖像前禱告。(選自《我還是想你,媽媽》)

本書中的主人公幾乎全部是戰争的間接參與者,戰時,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兒童。而在幾十年後的采訪中,他們的身份多種多樣,有勞工、工程師、教師、畫家等,不同的職業身份與相同的童年經曆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但這些故事無一不反映出戰争對人心理造成的傷害會伴随其成長和生活。

以蘇聯衛國戰争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在蘇聯文學史上占據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作家們大多在作品中歌頌蘇聯人民英勇抵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往往忽視了戰争對人民生活的摧殘。阿列克謝耶維奇選擇用非虛構小說的形式讓當事人說出自己的故事,在與主人公的談話中,他們内心對戰争的真實看法得以流露出來,其中的情感沖擊遠大于虛構作品。#學習##學生黨##作文素材天天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