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師畢竟是國民黨軍隊中戰鬥力很強的部隊。14 日中午 ,74 師對 285 高地組織反沖鋒 , 戰鬥進行得非常激烈。據獨立師戰後總結中說 ,74 師戰術運用得相當熟練 :" 在進攻中 , 善于小群之迂回動作。正面以少數兵力佯動呐喊 , 另使用小集團兵力 , 從我兩側鑽隙前進。如其迂回部隊得手 , 正面佯攻部隊立即向我前沿攻擊。"" 其班排幹部指揮熟練 , 善于掌握部隊 , 撒得開也收得攏。并能機動掌握情況 , 如發現我之弱點 , 立即乘隙突擊。部隊進出 , 均極迅速。不戀戰 , 不窮追 , 占我一地 , 即行火力追擊。其進攻隊形疏散 , 善于采取分段分梯次互動前進。進攻道路之選擇亦極隐蔽。"" 輕重機槍均能行交叉火力 , 善于尋找我防禦前沿與縱深之輕重機槍火力點 , 行壓制射擊 , 往往打壞我之機槍及射手。"" 步兵每占一地 , 立即迅速改造工事 , 并插滿小旗 , 标示其到達位置。其攻擊部隊狡猾多端 , 常以鋼盔放于棱坎 , 僞裝停止 , 部隊由兩翼隐蔽運動。或以少數短兵火器隐蔽與于山腳設伏 , 主力故意暴露退卻 , 俟我反擊 , 即突然以短促火力殺傷我反沖鋒部隊。

但是74 師最大的弱點是缺乏近戰的勇氣 , 不敢拼刺刀。14 日下午他們對 285 高地連續組織 13 次沖鋒 , 均被獨立師 1 團 2 連、9 連戰士用手榴彈和刺刀擊退。黃昏時乘我軍換防空隙 , 敵軍發起第 14 次攻擊 , 占領 285 高地。這時天色漸黑 , 後續部隊沒有到達 ,1 團改向 285 高地以南公路兩側突擊 , 截獲敵軍辎重車百餘輛。從 13 日下午開始行軍到這時 , 獨立師已經連續戰鬥了 30 個小時。
據華東野戰軍戰果統計,孟良崮之戰繳獲湯姆式沖鋒槍1210支、加拿大沖鋒式1272支,合計2482支。其中湯姆式沖鋒槍即湯姆遜沖鋒槍,加拿大式即司登沖鋒槍,這是當時國軍主要裝備的沖鋒槍型号。
而整編第74師一共裝備多少沖鋒槍呢?
該部前身是第74軍,是抗戰時國軍的頭号主力,号稱是五大主力之首,自然也是13個美械軍之一。雖然該軍在美械化程度上不及新1軍、新6軍,但在美械部隊中也算佼佼者了。
其在74軍時期列裝的沖鋒槍數為2947支,整編第74師時期列裝的沖鋒槍數為2963支,總數近3000支沖鋒槍的裝備量在國軍精銳部隊中絕對能排到前幾位了。
孟良崮戰役前,整編第74師的沖鋒槍有少部分損失,在戰鬥中被炮火摧毀一部,可能還有少量隐藏未發現,故而最終繳獲的槍數為将近2500支
美制M1式75mm山炮54門,該炮是美國于20世紀20年代為适應複雜地形作戰需要而研制的,運動時可以迅速拆成幾個部分便于炮兵攜行。全炮僅重653公斤。最大射程9000米,射速為5發/分鐘 。該炮自研制出來一直不受重視,到1940年,僅生産了90門。太平洋戰争爆發後,産量大幅上升,但在生産高峰的1943年,也僅生産了2592門。該炮除機動靈活、适于山地作戰這個特點外,其他性能都十分平庸,這是該炮沒有大量裝備的主要原因。
這将近2500支沖鋒槍對當時的我軍而言意味着什麼呢?
我們先看看東北我軍當時裝備的沖鋒槍數,1947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裝備沖鋒槍269支、第2縱隊裝備沖鋒槍121支、第6縱隊裝備沖鋒槍313支,三個主力縱隊合計裝備沖鋒槍703支。
3個縱隊才裝備700多支沖鋒槍,那将近2500支沖鋒槍能裝備多少?
其實别說1947年了,就是1948年時我軍大多數部隊裝備的沖鋒槍數也不是太多。
1948年3月時,“陳謝集團”所轄的第4縱隊、第9縱隊裝備的全部沖鋒槍數為634支;到1948年淮海戰役前,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裝備的沖鋒槍數為176支。
在1948年遼沈戰役前,東北我軍100餘萬人全部裝備的沖鋒槍數為12960支。
而在1947年的5月,在解放戰争全面開始尚不及一年時即繳獲到将近2500支沖鋒槍,對于我軍武器裝備水準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顯然是極大的
如果按照每個步兵連裝備6挺輕機槍計,那麼華野每個步兵團的标配是54挺輕機槍,外加18挺重機槍,合計每個團裝備72挺輕重機槍;如果每個連裝備9挺輕機槍的話,則每個團裝備的輕重機
如果按照下限的72挺機槍來算,那麼孟良崮戰役 中繳獲的機槍數(暫忽略輕重機槍差別),一 共可以裝備華野13.7個步兵團,如果按照99挺機槍的.上限來看,那麼也可以裝備華野的10個步兵
請注意,當時華野部隊已經整編完成,但是從地方部隊中升格的主力還沒有配齊相應的武器裝備,而孟良崮戰役的繳獲則大大提高了新部隊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