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作者:日月堂國學院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谷神)永恒不死,這叫做玄妙的母性。)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玄妙母體的生育之門,就是天地的根本。)

㊣綿綿若存!用之不堇。

(連綿不絕啊!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以上就是一般的原文與譯文。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酷說老子》第六章(1)千年争議:山谷就是“道”的替身嗎?

01

首先,“谷神”指的是什麼?馬王堆的帛書甲乙本均作:

“浴神”。

當然,現在學術界基本認定“浴”就是“谷”的通假字,可能是由于古人發現山谷中一般都伴随着溪流,是以漸漸地就把“谷”和“浴”混而為一,不分彼此了。那麼“谷”的本意,我們可以先通俗地了解為: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有溪流的山谷”。

02

其次,“牝”是什麼意思?依照甲骨文:

“匕”,即是雌性動物的标志。

是以《說文》曰:

“牝,畜母也。”

03

由于“牝”這個字的母性化特征,于是漸漸發展成了一個專有名詞的代表——“母性生殖器。”後來,“牝”的字義更進一步,可以代指一些類似于“母性生殖器”的事物。舉三個例子來看。

比如唐代著名經學家孔穎達給《禮記•月令》注疏的時候說:

“凡鎖器……受者謂之牝。”

很明顯,這裡的“牝”——代表鑰匙孔。

04

再比如明代著名醫學家虞抟在《醫學正傳》有一個對人體的描述說:

“口通地氣,曰牝戶。

很明顯,這裡的“牝”——就代表口。

05

還有漢代時期的著作《淮南子•墬形訓》曰:

“丘陵為牡,溪谷為牝。”

這裡的“牝”——就代表有溪流的山谷。或者更形象一點,你可以把它想象成:

“正在洗澡的山谷。”

看到這裡,我們頭腦中對“谷”的了解可能就變得更清晰了,我們前面一開篇就已經介紹過:

谷,通浴,意思是“有溪流的山谷”。

而《淮南子》這部書中在讨論地理的時候竟然把“牝”這個字也定義為“有溪流的山谷”。那麼現在我們可以判定:

谷,就等于牝。

二者的本質含義都是“有溪流的山谷”,是以都代表着空虛無窮的生生不息。從這個角度來看:

把“谷神不死”和“是謂玄牝”這兩句話撮合在一起,倒不失為天地之間的一種絕配。

06

那麼“谷神”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學術界至今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本章可以說是《道德經》中争議最大分裂最深的一章。值得一提的:

每一種流派對“谷神”的解釋雖然五花八門,天差地别,卻同時也各有千秋,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自圓其說,沒有什麼太大的邏輯漏洞。

是以,在本章當中我打算将這幾個不同的解釋流派盡量用一條邏輯線簡明扼要的梳理出來,供大家參考。那麼根據我從各種資料中的整理和搜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大門派。分别是:

替身派、真身派、養神派和養生派。

07

所謂替身派,就是将“谷”當做“道”的替身來看待,此門派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勢力最廣,到今天依然如此。這一派的掌門人就是三國時期的著名少年天才,魏晉玄學的創始者——王弼。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王弼在《老子注》一書中說:

“谷中央無,谷也。”

意思是:

所謂谷,即是中間虛空的山谷。

由于“替身派”的門徒非常多,融彙三教九流,來自各行各業。是以我挑來選去,選了幾個文藝界有頭有臉的五位名人作為代表:

第一位是唐玄宗,他的《禦制道德真經疏》曰:

“谷者,虛而能應者也。神者,妙而不測者也。”

第二位是司馬光,他的《道德真經論》曰:

“中虛故曰谷,不測故曰神。”

第三位是蘇轍,他的《老子解》曰:

“谷,至虛而猶有形,谷神,則虛而無形也。”

第四位是朱熹,他的《朱子語類•一百二十五卷•老子書》曰:

“谷”隻是虛而能受,“神”謂無所不應。

第五位是嚴複,他的《老子道德經評點》曰:

“以其虛,故曰谷;以其因應無窮,故稱神。”

顯而易見,從他們的注釋中我們大緻可以判定“谷神不死”的斷句其實應該是分開的,即:

“谷,神不死。”

08

綜合以上的所有觀點可知,“替身派”的學者們統一認為:

“谷”,即是山谷。“谷神”,就相當于是“山谷的靈神”。

也就是說,在他們眼裡:

“谷”隻是一種比喻,老子真正的要表達的是借“谷”喻“道”。

不得不說,這個觀點雖然一點也不驚世駭俗,但在邏輯上确實可以完全自洽。衆所周知,《道德經》裡“道”一向都是獨來獨往于天地之間,視而不見,聽之不聞,來無影去無蹤。是以“道”的廬山真容,其實從未有人親眼目睹過。于是問題就來了:

既然“道”是《道德經》的第一主演,如果主角不現身,那麼《道德經》這部電視劇該如何開機呢?豈不是連一個鏡頭都拍不出來了嗎?

老子本人最之是以初不想寫《道德經》估計也是被這個問題給攔住了,那怎麼辦呢?最後,老子想出一個絕秒的解決辦法,三個字:

“找替身!”

他在《道德經》這部書裡每一次輪到“道”上場的時候,都一律使用替身。替身終歸是有形有相的東西,而且也容易被編排和操控,表演起來還更有吸引力。如此一來,既避免了主角缺席的尴尬,同時也能照顧到讀者觀衆們的觀賞體驗。

09

那麼現在,我們不妨将《道德經》當中“替身”出場的鏡頭梳理一下,據統計,《道德經》全文“谷”字一共出現十二次,其中有八次可以說完全是以“道”的替身形式出場的。現陳列如下:

“谷神不死。”(第六章)

“上德若谷。”(第四十一章)

“古之善為道者......曠呵其若谷。”(第十五章)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第二十八章)

“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也。”(第三十二章)

“江海之是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

通過以上的證據可知,“替身派”的理論支撐非常詳實,基本無懈可擊,是以才會一直占據着古文學界的頭版頭條一千八百年。不過,後來有人對這種“替身”的解釋表示不滿,認為“谷神”根本就不是“道”的替身,壓根兒就是“道”的真身,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下一節繼續解讀。

《酷說老子》第六章(2)弗洛伊德抄襲?老子最先提出性本能才是人類的根本内驅力?

所謂真身派,就是将“谷神”這個詞當做一個整體的複合詞來看待,認為“谷神”就是“道”。這一派的掌門人是現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曾師從梁啟超與王國維的——高亨(1900~1986)。

他不喜歡“替身派”的欲言又止,欲說還羞的暧昧态度,他在《老子正诂》裡直截了當地指出:

“谷神者,道之别名也。”

在他看來,“谷”既然是“道”的替身。那麼“谷神”,無疑就是“道”的真身。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是以“谷神”就是“道”,就好像曹孟德就是曹操。

他的理論基礎是:

“道能生天地養萬物,故曰谷神。不死,言其長在也。①”

無論“替身派”的門徒們承不承認,其實高亨的理論更通俗,更明了,或許也更接近老子的本意。問題隻在于:

老子為什麼會用“谷”來比喻“道”呢?

不得不說,這本質上是一個宗教問題。

其實這是源于古代母系氏族時人類對女性生殖器的一種崇拜。現代人類學者發現,全世界的各個民族在文明初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女性生殖器崇拜情結,這代表了遠古人類在蒙昧狀态中對人類繁殖能力的一種禮贊和敬仰。比如我國的雲南省有一少數民族叫佤(wǎ)族。在佤族的創世神話中,一直都流傳着關于人類起源于“司崗裡”的傳說。

所謂的“司崗”,即是石洞;“裡”,即是出來。

“司崗裡”的意思就是:

“人類從石洞裡走出來。②”

據當代的一些學者研究,“司崗裡”代表的可能并不隻是人類從洞穴走向森林的曆史文明程序,而是佤族祖先崇拜女性生殖器的一種精神象征,另一個證據就是佤族人還同時把葫蘆當做人類的始祖加以崇拜,而葫蘆也恰好也是女性生殖器的一個象征性物件③。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佤族傳說中的“司崗”與老子所提出的“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奶同胞,無論是形象概念還是抽象含義,都有着驚人的相似性。

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經從心理學的角度專門探讨過這個文明的情結,他在1930年的時候出版過一個小冊子叫《文明與缺憾》,其中有一些觀點在當時十分驚世駭俗。他認為: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人類之是以有那麼發明和創造,歸根結底都是一種為了超越自身知覺器官的本能和沖動。所謂的工具,本質上都是人類感官的一種代替物。

比如馬達是人類肌肉的代替物,電話是人類耳朵的代替物,望遠鏡是人類眼睛的替代物,照相機和留聲機是人類記憶的代替物等等,可能看到這裡你内心裡并沒有太多驚訝,不過接下來的觀點估計會讓你驚掉下巴,弗洛伊德繼續推理說:

“房屋——是人類母親子宮的代替物。”

為什麼呢?這個時候弗洛伊德的天才般的想象力就開始插上翅膀啟航了:

“子宮是每個人的第一住房,人類出生以後依然還留戀着它,忘不了那裡的安全和舒暢。④”

沒錯,弗洛伊德的創造性在于:

他為人類社會當中的女性生殖器崇拜情結,從生物學和社會學之外,又另辟蹊徑,找到了一個心理學上的答案和依據。

那麼問題來了:

弗洛伊德這麼超乎尋常的學術想象力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他總是能突發奇想地把那些看起來毫不相幹的事物跟人類的“性”給創造性搭起一根聯系的橋梁?

我内心中帶着這個疑問久久不能平靜,于是特意去翻閱了許多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果然發現了他靈感的秘密來源。原來他早在1900年出版的《夢的解析》和1917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論》這兩本書當中就已經展露出了将“性與夢”的象征性和隐喻性提煉到理論高度的端倪。

他的基本觀點是這樣的:

“在人的夢中,山谷通常是女性的象征,一切空間性和容納性的事物都可以當做女性生殖器的象征。⑤”

怪不得!他能從空房間聯想到女性的子宮,原來他的思想早已經披上了“性”的色彩,也不知道他有沒有偷看過老子的《道德經》,要不然也太巧了!他的這兩句話完全可以看做是“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現代版表述。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也可能,弗洛伊德隻是無意中受了《道德經》的啟發,但沒有明目張膽地去照抄,而是用他自己的文字風格對“谷神與玄牝”又進行了一番個性化的包裝。在他的理論體系裡:

山谷,是人類通用的女性夢符号。

你以為猜測的證據鍊到這裡就結束了嗎?并不會。其實弗洛伊德還提出過一條更加驚世駭俗的理論:

“性本能,是人類最根本的内驅力。⑥”

此言一出,不知道曾經令全世界多少學者和教授百思不解,徹夜難眠。不過,但凡讀過《道德經》的人恐怕全都會笑而不語。為什麼?因為仔細對比一下就會發現,這個理論不就是德文版的“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盡”嗎?隻不過弗洛伊德的盜版手法高超到“羚羊挂角,無迹可尋”而已。

後來弗洛伊德可能覺得“性本能”這三個字太赤裸,于是給它披上了一件外衣,将其擴充表述為:

力比多(libido)。

上文說過,“谷神”就相當于是曹孟德,“道”就相當于曹操,那麼“力比多”就可以看成是魏太祖,三者其實都是同一個人的不同稱号而已。

綜合上述可見,人類對母體最原始的依戀本性。無論是順着生物學、社會學還是心理學的支流,都能尋找到相應的曆史源頭。也就是說,老子的“谷神”作為一種“生殖”的象征意義,的确可以稱之為“道”。

“道”不正是生天地養萬物,生生不息,又綿綿不絕嗎?

可見,“真身派”的理論同樣有理有據,難以反駁,而且可以獨成一派,引領學術界潮流。不過這種理論就像是一朵婀娜多姿的牡丹花,雖然國色傾城,也能賞目怡情,終究來說還是沒有什麼實用性。于是有人就别開生面,樹起了“修身緻用”的大旗,提出了第三種新的解讀,什麼解讀呢?我們下一節揭秘。

1、 《老子正诂:卷上》

2、趙秀蘭. 佤族神話及史詩語境中"司崗"的"圖騰"之義[J].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 2020(2).

3、趙秀蘭. 司崗裡:佤族的生态和諧審美理想[D]. 雲南大學.

4、弗洛伊德《文明與缺憾:第三章》

5、這句話并非原文,而是分别結合了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第六章•五•10•正常人夢中的象征問題》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第二編、第10講•夢中的象征作用》以及《精神分析引論:第二編、第12講•夢的執行個體分析》當中的内容。

6、弗洛伊德《超越唯樂原則:第六章》

《酷說老子》第六章(3)秦始皇和漢武帝,當年尋訪求見過神仙究竟是誰?

所謂養神派,就是将“谷神”的“谷”解釋為“養”的意思,是以“谷神”在養神派看來其實就是教人們修養精神,進而達到長生不死的境界。這一派的掌門在曆史上十分神秘,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來,隻是被人們稱為河上公。

根據《河上公章句》裡的解釋:

“浴,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也。神,謂五藏之神也。”

所謂五髒,即是:

肝、肺、心、腎、脾。

也就是說,河上公認為:

所謂“谷神不死”,就是說如果人能學會調養五髒之精神,就能長生不死。

是以,他在《道德經》的基礎,進一步發揮說:

“玄”,就是鼻子。(純屬獨立研發)

“牝”,就是口。(之前講過)

那麼“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在表達什麼意思呢?

說的是人的鼻子和嘴巴在呼吸的過程中,可以接通天地之元氣。

而所謂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堇”指的是:

人在呼吸時要放慢節奏,氣似遊絲,若有若無。

看到這裡,你腦海裡一定想起了什麼,感覺似曾相識,沒錯!這分明就是現代人熟悉的禅修啊,至少表面上确實沒有太大差别。河上公獨創了這麼一門修煉絕技後,确實卓有成效,據說他本人就很長壽。而他基本“禅修“路徑特别簡單: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以靜坐呼吸的方法來“養神”,再通過“養神”來“養生”,直至長生不老。

後來,由“養神派”衍生出一門中國曆史上重大的魔幻學科:

黃老之學。

由于黃老之學在中國曆史上的影響宏大而久遠,是以我們有必要為河上公本人描摹一張清晰的素描,以便我們了解其來龍去脈。不過很可惜的是,中國曆代的正史傳記中,唯一提到他的隻有《史記》,而且僅僅是一筆帶過。

司馬遷在《史記•樂毅列傳》裡洋洋灑灑數千言,但是結尾輪到河上公出場時,卻隻給了他一個鏡頭,還沒有台詞,隻有五個字的可憐旁白:

“不知其所出。”

也就是說,博學的司馬遷無奈的承認,他并不清楚河上公這一套理論秘笈是跟誰學的,究竟師承何方。不過,司馬遷倒是找出了河上公之後的六代傳人,都有名有姓,說得有鼻子有眼,我們不妨暫且當真,然後據此回溯推算一下就能大體得知:

河上公應該生活在戰國晚期,起碼早于秦始皇一百年以上,與莊子(前369—前286)屬于同輩。

好,既然河上公在正史的傳記裡隻能當群演,那麼在傳記以外的地方呢?很遺憾,司馬遷之後的第二大曆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裡,連《藝文志》都壓根兒沒有給他上鏡的機會。可能是因為班固屬于求真務實派,書中不喜歡增添那麼多浪漫主義色彩。

不過後來的一些史書導演們還算厚道,起碼給他保留了一個幕後從業人員的名字。比如:

一、《隋志•道家》曰:

“老子《道德經》二卷,周柱下史李耳撰,漢文帝時河上公注。”

二、《舊唐志•丙部子錄》曰:

“《老子》二卷,河上公注。”

三、《新唐志•丙部子錄》曰:

“老子《道德經》二卷,河上公注。”

四、《宋志▪子類十七》曰:

“河上公《老子道德經注》一卷。”

看來,我們隻能到去正史以外的地方當中去尋找河上公的身影了。果然,天無絕人之路,河上公竟然在野史《高士傳》一書裡成功地當上了男主角。

據晉代皇甫谧的《高士傳》記載:

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國人也。明老子之術,自匿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故世号曰:河上丈人。

什麼意思呢?這說明河上公或河上丈人隻是他的一個名号。也就是說,除了性别,皇甫導演對他的姓名、年齡、籍貫等等一無所知,隻知道他居住在河邊,喜歡研究道德經,還寫了一本《老子章句》。

接着我們再來看看他的生平:

當戰國之末,諸侯交争,馳說之士鹹以權勢相傾。唯丈人隐身修道,老而不虧。傳業于安期生,為道家之宗焉。

這一段是在表達:

河上公出生于戰國末年,那時候諸侯紛争,天下大亂,正好是逞嘴皮子的縱橫家和權謀家們翻雲覆雨的時代。而唯獨河上公清心寡欲,不理世俗,獨自隐居,一意修道,從紅顔修到白發,晚年亦不虧初心。後來他把自己的修身養心之法傳給了一個叫安期生的人,再後來,安期生将他的學問發揚光大,成為道家的宗主。

你可能會好奇,安期生又是誰呢?不要心急,後文很快就會輪到他上場表演。

那麼顯而易見,這一整篇河上公的傳記,劇情隻有寥寥數十字,平淡如水,讀來亦波瀾不驚。與其說是傳記,還不如稱之為新聞快訊。當然,這可能是因為野史的導演同樣局限于史料,無法進行大膽的創新演繹。

看來,河上公唯一主演的并且有豐富跌宕劇情的傳記,隻有東晉著名煉丹家葛洪的《神仙傳》了。既然是《神仙傳》,我們也無需太嚴肅刻闆,不妨把它當做是一部魔幻電影來觀看。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神仙傳》開篇如下:

“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漢孝文皇帝時,結草為庵于河之濱。”

也就是說,漢文帝時期,隐姓埋名的河上公依然還在一條河邊生活。但衆所周知:

漢文帝出生于公元前202年,登基是在公元前180年。

你能想象将近二百歲的莊子在漢文帝時期,依然隐居在南華山釣魚嗎?是以,文學界一直有人懷疑河上公應該是兩個人。但是,道教界卻一直堅持說河上公至少活了兩百歲。其實不管是兩個河上公,還是一個活了兩百歲的河上公,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他是山東琅琊一帶的方士,黃老學派的創始人。

值得一提的是,《老子》這部書之是以改叫《道德經》,就是拜他一手所賜。正是由于他将《老子》分為八十一章,将前三十七章定為《道經》,後四十四章定為《德經》,後世才有了《道德經》之名。

接着,《神仙傳》又編排了這樣一個劇情:

漢文帝時期規定,文武百官凡是不讀《道德經》的人,一律不準上朝。有一天文帝對《道德經》裡的幾句經義不太明白,于是詢問群臣,結果衆人都齊刷刷地搖頭。

漢文帝一怒之下,隻好派專人不遠千裡跑去向河上公請教,不料河上公回了一句:

“道尊德貴,非可遙問也!”

果然高人都是有脾氣的,請教學問哪有找“中介”的道理?!漢文帝隻好屈尊降駕,親自趕着馬車前去拜訪。去了以後,劇情就開始魔幻起來了。

河上公先是大顯神通,飛升到空中,然後把以天子自居的漢文帝當面教育了一通,最後才緩緩地将《河上公章句》兩卷傳授于文帝。

正因為有這麼一點傳說,是以後世的黃老學派的門徒們都異口同聲的将“文景之治”的成功,歸因于河上公。

為了更全面地說明黃老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我們不得不談到河上公的一個弟子: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安期生。

安期生,外号千歲翁,可謂是中國古代政治界全民矚目的超級大明星。超級到什麼程度呢?據劉向《列仙傳》記載:

秦始皇當年派徐福出海去蓬萊,就是為了尋訪他。

又據《史記•封禅書》的說法:

漢武帝先後七次到琅琊天台山,也是為了拜見他。

當然,據說安期生早已經得道成仙,自然有權利爽約,最終他并沒有跟秦始皇和漢武帝會面。由于傳說中的他,一方面深得曆朝曆代帝王們的迷信與器重,另一方面則精通長生不老之術。是以他作為一個“出世入世兩相宜”的完美形象,一再出現在後世李白、蘇東坡、陸遊等文壇巨星的詩句當中。

由此可見,黃老學派的“養神”論對後世的影響十分巨大,可以說是一條隐藏在文人學士們心中的潛流。

那麼“養神派”的理論究竟對不對呢?我們斷案需要講求證據,不能因為對方的非主流身份就輕易下結論。我翻閱了一些古代典籍,發現可以為河上公“養神論”直接作證的名人有兩個:

第一個人,戰國初期著名的道家人物列子。

《列子•天瑞》篇探讨養生成仙之術時,也引用了“谷神不死,是謂玄牝”這一句話。

第二個人,是唐末五代的一位道教首席人物杜光庭(850—933)。

他所撰寫的《道德真經廣聖義》,其中就沿用并闡發了河上公的“養神論”的注解。

但是問題出現了:

《列子》被學術界認為是西晉時期的僞作,是以不能被當作呈堂供證。杜光庭又是道教界的本家人物,如此自證清白,同樣無法令人信服。

是以,我們需要去尋找别的證據。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然後我又發現,可以為河上公“養神論”間接作證的書起碼有兩部:

一部是劉向的《列仙傳》,一部是杜光庭的《仙傳拾遺》。

這兩部書對“谷神”的解釋和闡發基本都跟河上公一緻,但是這兩部書的問題更嚴重,都屬于神話小說,是以法官有理由不予采信。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由于河上公和安期生師徒二人,被認為是誤導和蠱惑曆朝帝王們求仙問道的罪魁禍首。是以,他們自古以來都一直站在曆代文人政客們的心裡法庭上,以“被告”的形象出場。以至于沒有一位正統的學者,願意為他們的“養神論”出庭作證。

于是,我隻好勉為其難地當一次辯護律師,為他們找了三條鐵證。以證明河上公的“養神論”,實際上是其來有自,而非空口無憑。哪三條鐵證呢?

10

《詩·小雅·甫田》曰:“以谷我士女。”

這裡的“谷”,就代表“生養”的意思。

《詩·王風·大車》曰:“谷則異室,死則同穴。”

這個“谷”,很明顯就是“生”的意思。

由于“谷”的美好含義,是以古時候就衍生了一個成語叫:谷馬砺兵。而“谷馬”即是“喂養馬”的意思。

是以,如果單獨作為本章的一種解釋,河上公的“養神論”其實同樣無懈可擊。不過我們也不能排除,河上公有故意歪曲老子本意的嫌疑。

後來,有人覺得河上公的理論雖然聽起來非常實用,卻難以實踐。是以需要加以改進和細化,變成一套普通人也能掌握的方法論。那麼這一派又是提出了什麼樣的具體操作呢?我們下一節解答。

《酷說老子》第六章(4)老子和莊子,竟然合寫了中國版的創世紀?

所謂養生派,就是将“谷神”的“谷”解釋為“性欲”的意思,是以“谷神”在養生派看來其實就是教人們修養精神,節制欲望,進而達到長生不老甚至成道飛仙的境界。這一派的掌門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張天師。

張天師,本名張道陵,他在《老子想爾注》裡面說: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谷者,欲也。”

他認為:

“谷”或者“浴”,其實都是“欲”的通假字。

不得不說,這個解釋一枝獨秀,要遠遠比其他三派的學者們驚世駭俗的多。

張道陵,是我們中國道教的創始人,千百年來他的天師形象在中國民間确實飽受追捧,一呼百應。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提出的“養生論”卻是備受冷落,幾乎無人響應。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

學術界的正統人物全都認為他的“養生論”如同沙堆建樓,不堪一擊,毫無學術依據,是以自動把張天師的聲音給屏蔽了。

那麼,“養生論”真的一點也經不起推敲嗎?我的立場依舊是四個字:

證據為王。

衆所周知,孔子有一句名言: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他主張以“禮”治國,而以禮治國的核心正是提倡将每個人的“欲”關在“禮”劃定的範圍以内,實施軟禁和圈養,以達到弱化和馴服之目的。最終化“大欲”為“小欲”,化“小欲”為“寡欲”。

後來孟子将孔子這句話當中的“飲食”物欲發揮開來,提倡說:

“養心莫善于寡欲。”

而張天師張道陵呢?其實恰好是将孔子這段話當中的“男女”性欲發揮開來,也恰好跟孟子的觀點并駕齊驅,相輔相成。因為張天師的“養生論”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

“養生莫善于寡欲。”

那麼,通過“寡欲”來養生是古已有之的傳統呢,還是張天師自己獨創的一套理論呢?

其實這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易經》。

比如《易經•損卦》裡有一句話叫: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君子以懲忿窒欲。”

後來的戰國時期的《禮記•曲禮上》也提倡說:

“欲不可縱。”

漢朝時期的著作《淮南子•道應訓》同樣有過類似的論述:

“除其嗜欲,損其思慮。”

不知如此,曆朝各代的大多數正統學者,基本都對“節欲養生”的理論趨之若鹜,我們舉幾個例子,比如南宋理學宗師朱熹就曾寫詩自勉:

“我亦近來知損益,隻将懲窒度馀生。”(《感尚子平事》)

清代著名學術大師俞樾曰對“養生”也很癡迷:

“君子以懲忿窒欲,此方治肝治腎。”(《春在堂随筆•卷六》)

順帶一說,曾國藩的“修身”理念同樣受到《易經》影響,是以曾經在日記中警戒自己:

“養生家之法,莫大于懲忿、窒欲、少食、多動八個字。”(《求缺齋日記•頤養》)

好,我們綜合上述可知,張道陵作為東漢人,他的理念本應該是一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人物。但是,為什麼後世的學者對他“養生”論隻字不提呢?原因其實不那麼光明正大,有點難以啟齒。

起碼有三盆公認的“冷水”,将張道陵的理論之火澆滅在了學者們視線中。

第一盆水是太可疑,删改字詞,不符合老子原本;

第二盆水是太敏感,内容低俗,涉及房中術;

第三盆水是太科幻,思想迷信,追求神仙術。

而以上三盆“冷水”,無疑都被正統人士所鄙棄,或許隻有洗腳的時候才偶爾會想起。是以,張道陵的《老子想爾注》這部書一直不受重視,命運多舛,很早便在中國失傳。直到清末,人們在敦煌莫高窟裡才發現了殘本。

如果是河上公“養神法”告訴了我們“長生不老”的寶藏所在地,那麼張道陵“養生法”則相當于是為我們标明了路線圖。他通過“節欲”來“養生”,再通過“養生”來達到“長生”。相對于河上公的原地打坐,張道陵的理論更加真實可見,也似乎更切實可行。

是以“節欲養生法”如同是一塊巨大的磁石,為張道陵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信徒。

那麼綜合上述,我們得出一個結論。

“欲”,仿佛是一隻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黃帝四經》就說:

“生有害,曰欲。”

《老子西升經》則不客氣地宣稱:

“欲者,兇害之根。”

不隻是中國,世界級的大詩人但丁在《神曲》裡為人世間的七宗罪排序時,第一宗罪也同樣是

色欲。

看來,“欲”不僅僅是過街老鼠那麼簡單,還是國際上的頭号紅色通緝犯。那麼既然“欲”如此該死,為什麼老子要說“欲神不死”呢?既然“欲”是壞的,“道”為什麼要造“欲”呢?為什麼要使人類産生“欲”呢?

張道陵的答案是:

“道重繼祠,種類不絕。”

這個理由聽起來十分牽強,無法令人信服。但是西方的耶稣也并沒有找出更好的答案,在基督教的教義中:

性欲,即是肮髒的代名詞。

如果将早期基督教領袖聖保羅的性觀念總結成一句話,就是:

凡是不為繁衍後代的性行為,都是不道德的。

很明顯,這跟張道陵的思想如出一撤。

為什麼在宗教思想中,性欲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為了繁衍後代呢?其實,我們應該想一想人類究竟是如何誕生的。根據《聖經•創世紀》的記載:

亞當和夏娃最初生活在伊甸園裡,無憂無慮,無知無欲。後來地上長出了樹,果實悅目可口,其中一顆便叫做“分别善惡樹”。有一天,夏娃被蛇誘惑,和亞當先後偷吃了分别善惡樹上的禁果。

從此兩人有了分别心,有了男女的羞恥心。換句話說:

從此人類有了性欲。

是以,亞當和夏娃被耶和華趕出伊甸園之後,便開始同房。于是,人類誕生。

無獨有偶,佛教最早的一部典籍《長阿含經•世紀經》也有類似的記載:

在佛教的創始理論中,地球上最初并沒有人類,人類本來生活在“光音天”的世界裡。人類如同天使一樣,渾身透明,通體光亮,居住于雲頂,往來于空中,并沒有男女老幼尊卑上下之分。那個時候,是衆生共同無差别的生活在世界上,是以名叫衆生。

後來,地上長出來一種美味的醍醐,味甜如蜜,激起了天使們的好奇。終于有一天,天使們再也抵擋不住這種美味的誘惑,撿起來嘗了一口,于是有了味覺,也從此産生了貪欲。更沒想到的是,天使們的身體越來越重,光亮也越來越暗,既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也失去了透明的體質。從此顯出凡胎肉體,從空中墜落到大地,成為一介凡人。

吃得多的,皮膚粗糙,相貌醜陋;

吃得少的,皮膚光滑,相貌豔麗。

于是,這些剛從天上降落下來的人類開始有了分别心,有了美醜的觀念,有了男女的羞恥心。換句話說:

人類有了性欲,是以男女開始媾合。

于是,人類誕生和延續。

好,聽完基督教和佛教關于人類起源的學術,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下老子本章的原文: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

怎麼樣?是不是跟《聖經》和《長阿含經》的記載十分類似?仿佛是三個作家以各自的角度在描寫同一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地方在于:

耶稣和佛陀是以故事的形式去論述,而老子是以抽象的語言來概括。

老子唯一缺乏的,是“欲神”以前的事情。但是無須擔心,其實後來的莊子已經替老子将這一場景描摹出來了。

《莊子•應帝王》記載了一則有名的寓言故事:

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渾沌。倏與忽兩人常常在渾沌的地盤上相聚,渾沌對他倆款待甚善。倏與忽,就準備報答渾沌。

兩人商量說:

“人皆有七竅,唯獨混沌沒有,不如為他鑿開七竅。”

于是每天鑿一竅,七天後,渾沌被他們哥倆給敲死了。那麼問題來了:

混沌為什麼會死?

原因很簡單,因為混沌七竅一開,便有了欲,更準确的說:

是有了性欲。

原來混沌,隻是莊子的一個隐喻。莊子的“混沌”,就等于是老子的“天地根”,基督教的“伊甸園”,佛教的“光音天”。

隻不過莊子是拟人化的寫法,耶稣和佛陀是借喻式的表達。

也就是說,混沌代表了人類的無知無欲、無善無惡的一種“至人”境界。當初上帝騙亞當和夏娃說,吃了禁果就會死。

其實死的不是肉體,而是人類原始的“混沌”狀态。“混沌”死而“欲”生,于是亞當和夏娃繁衍出了人類。

這不就等于是老子所說的“谷神不死,是謂玄牝”嗎?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11

由此可見,莊子和老子其實相當于合寫了一篇中國的創世神話。

莊子講述了前半部分,而老子講述了後半部分。

另外從内容上看,本章也完全可以獨立于《道德經》其他八十章之外,單獨成篇。是以,張道陵将“谷”解讀為“欲”,何嘗不是一種令人神往的理論呢?

老子的一個“谷”字,吵出四大門派,各有千秋,諸位可以任選其一。

《酷說老子》“谷神”的真相,蘊含着中西方神話起源的奧秘

本文部分圖檔素材來源于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