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伊勢神宮等與數字化元宇宙

作者:張蘇福金

伊勢神宮,是日本最神聖的建築,這座建築的原型,據說是來自儲藏大米的倉庫。傳說,日本大和民族來自神武天皇2600多年前所奠定的農耕文明,那時水稻作物成為人民生活之本和民族認同的一部分。這段曆史借由奈良時代的伊勢神宮來紀念。建築材料是木材,屋頂厚厚的茅草。伊勢神宮的旁邊,與一塊面積和形狀都相當的空地。每過20年,工匠們就會在這塊地上重造一所新的一模一樣的建築,并舉行遷宮儀式,将神體從原來的神宮遷移到新的神宮,随即将舊的神宮解體拆除,這種有規律的交替建造和解體作業每隔20年進行一次,已經持續了1300多年,最近的一次遷宮發生在8年前的2013年,當時成為日本舉國矚目的大事件。(以上資訊來源于在哈佛和芝加哥大學教中國美術史的巫鴻教授《第一堂課》),伊勢神宮是一座“紀念碑性”建築物。維基百科:紀念碑建築物的特征:坐落在公共空間中,有着醒目的形象。具有不尋常的尺寸,并使用石、鋼等耐久材料,是以含有永恒的意味。紀念碑的形态可以是抽象或具象的,但不論是哪種,都對某個概念和原則進行高度的理想化。可見伊勢神宮,并不符合紀念碑建築的頭兩個特征,有着獨特的方式。我又想起阿富汗的巴米揚大佛,2015年,中國張昕宇、梁紅夫婦,采用建築投影技術進行了三維恢複,轟動世界(資訊來源于百度)。上述案例,即數字科技(數字孿生技術)和元宇宙社會形态的具體形式。在我們國家曆史上的戰亂和十年浩劫,毀壞了大量的古建築和文物,今天的數字化科技和元宇宙,将會讓我們以最小成本重新複建成為可能。昨天,2021年11月11日,國家博物館東漢“擊鼓說唱陶俑”,使用可組合性技術,在螞蟻鍊上釋出數字藝術品,如栩如生,讓我們一飽眼福。

張蘇福金

2021年11月12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