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昭和時代的日本海軍戰列艦-扶桑和伊勢級

作者:白胖充滿希望

1911年2月,拿到金剛級全套設計圖紙的日本海軍在此基礎上強化裝甲、增加主炮數量,這便是日本自行設計建造的一級超無畏艦-扶桑級戰列艦。

扶桑級戰列艦一共建造兩艘“扶桑”和“山城”号。首艦“扶桑”号于1912年3月開工,1915年服役。設計排水量30600噸,滿載排水量35900噸,艦長205.1米,艦寬28.7米,吃水8.7米。動力為四台柯蒂斯式蒸汽輪機,24台煤油混燒鍋爐,功率40000馬力,最大航速22.5節,續航力8000海裡/14節。扶桑級在金剛級的基礎上加強了防護和火力,主裝甲帶305毫米,水準裝甲最大76毫米,主炮塔正面305毫米,側面152毫米,司令塔330毫米。扶桑級裝備有12門45倍徑14英寸主炮,六座雙聯裝布置,其中中間兩座炮塔位于後部煙囪的前後。副炮16門152毫米炮廓炮,還裝備有水下魚雷發射管。扶桑級戰列艦在“海軍假日”時代經過數次大規模改裝,包括加強水下和水準防護,增加航速,增大主炮仰角。至最後一次改裝完成後,付扶桑級外觀已有很大變化,中部煙囪合二為一,中部兩座主炮塔改為一座朝艦首方向,一座朝艦尾方向。動力更換為燃油鍋爐,航速增加到24.7節。

昭和時代的日本海軍戰列艦-扶桑和伊勢級

改裝前的扶桑級戰列艦

扶桑級的三四号艦經過改進,被重新命名為伊勢級。其對于扶桑級最大的變化是将煙囪前後布置的兩座炮塔煙囪後成背負式布置。伊勢級與扶桑級在火力和防護布置上較為相近。在海軍假日時代,伊勢級也進行過數次大規模改裝,包括加裝航空設施,更換鍋爐,改裝後的伊勢級航速增加到25.3節。

昭和時代的日本海軍戰列艦-扶桑和伊勢級

加裝航空甲闆的伊勢級航空戰列艦

太平洋戰争爆發時,扶桑和伊勢級戰列艦因為航速過慢,無法伴随機動部隊,是以極少用于一線作戰。在中途島海戰日本海軍損失了四艘主力航母後,日本海軍決定将伊勢級改造為“航空戰列艦”,兩艦在将後部的5、6号炮塔拆除,加裝飛行甲闆和機庫,加設彈射器和飛機運輸軌道,改裝後兩艦共可以搭載22架轟炸機。。

1944萊特灣海戰中扶桑級被編入第二戰隊,伊勢級被編入第四航空戰隊。在蘇裡高海峽中“扶桑”和“山城”号與美軍第77特混艦隊遭遇,“扶桑”号在夜戰中被美軍驅逐艦發射的魚雷命中爆炸沉沒。“伊勢”号則6艘戰列艦和8艘巡洋艦集火射擊重創,最後被魚雷擊沉。"伊勢”級在恩加諾海戰中憑借防空火力和有效指揮全身而退,而後又成功執行了“北号作戰"。1945年,伊勢級戰列作為保衛吳海軍工廠的浮動炮台,在美機的大規模空襲中被多發航空炸彈命中,重創坐沉。兩艦于1947年解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