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位科學家故事|中國近代實體學的創始者——吳有訓

作者:廖昊

中國近代實體學的創始者

——吳有訓

百位科學家故事|中國近代實體學的創始者——吳有訓

吳有訓(1897.04.26-1977.11.30),字正之,江西高安人,實體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實體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創始者之一,被稱為中國實體學研究的“開山祖師”。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學習,中華民國九年(1920年)六月畢業于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理化部,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中華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學校長,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吳有訓的貢獻主要展現在X射線、特别是對散線和吸收方面的研究;一生著有科學論文50多篇。20世紀20年代在X射線散射研究中以系統、精湛的實驗和精辟的理論分析為康普頓效應的确立和公認作出了重要貢獻。回國後開創X射線散射光譜等方面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創造性地發展了多原子氣體散射X射線的普遍理論。曾先後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吳有訓在清華大學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近代實體研究實驗室,開創了中國實體學研究的先河。吳有訓對近代實體學的重要貢獻,主要是全面地驗證了康普頓效應。康普頓最初發表的論文隻涉及一種散射物質(石墨),盡管已經獲得明确的資料,但終究隻限于某一特殊條件。為了證明這一效應的普遍性,吳有訓在康普頓的指導下,做了7種物質的X射線散射曲線,證明隻要散射角相同,不同物質散射的效果都一樣,變線和不變線的偏離與物質成分無關。他們在1924年聯名發表題為《經輕元素散射後的钼K•射線的波長》一文,論文刊登于《美國科學院通報》(Proc.Nat.Acad.Sci.)第10卷上。文中寫道:“這些實驗無可置疑地證明了散射量子理論所預言的光譜位移的真實性。”

1930年10月,吳有訓在美國著名的《自然》雜志發表了他中國後的第一篇理論文章:《論單原子氣體全散射X射線的強度》,開始了對單原子氣體、雙原子氣體和晶體散射的散射強度理論研究。

1932年,吳有訓在美國《實體學評論》上發表了題為《雙原子氣體X射線散射》一文,認為當時華盛頓大學實體系教授江賽的散射強度公式,缺少一個校正因子,并令人信服地闡明了他分析的正确性。

【來源:科普金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