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位科学家故事|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吴有训

作者:廖昊

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

——吴有训

百位科学家故事|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吴有训

吴有训(1897.04.26-1977.11.30),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六月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十月任中央大学校长,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吴有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X射线、特别是对散线和吸收方面的研究;一生著有科学论文50多篇。20世纪20年代在X射线散射研究中以系统、精湛的实验和精辟的理论分析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和公认作出了重要贡献。回国后开创X射线散射光谱等方面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原子气体散射X射线的普遍理论。曾先后在多所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几代科学人才,吴有训在清华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研究实验室,开创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先河。吴有训对近代物理学的重要贡献,主要是全面地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康普顿最初发表的论文只涉及一种散射物质(石墨),尽管已经获得明确的数据,但终究只限于某一特殊条件。为了证明这一效应的普遍性,吴有训在康普顿的指导下,做了7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曲线,证明只要散射角相同,不同物质散射的效果都一样,变线和不变线的偏离与物质成分无关。他们在1924年联名发表题为《经轻元素散射后的钼K•射线的波长》一文,论文刊登于《美国科学院通报》(Proc.Nat.Acad.Sci.)第10卷上。文中写道:“这些实验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散射量子理论所预言的光谱位移的真实性。”

1930年10月,吴有训在美国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他中国后的第一篇理论文章:《论单原子气体全散射X射线的强度》,开始了对单原子气体、双原子气体和晶体散射的散射强度理论研究。

1932年,吴有训在美国《物理学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双原子气体X射线散射》一文,认为当时华盛顿大学物理系教授江赛的散射强度公式,缺少一个校正因子,并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他分析的正确性。

【来源:科普金山】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