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好文章和爛文章寫作動機影響力寫作方法爛文章是怎樣的

論好文章和爛文章寫作動機影響力寫作方法爛文章是怎樣的

作者 | 許曉斌

來源 | 阿裡巴巴雲原生公衆号

我們為何寫作?對于許多技術同學來說,寫作是一件比寫代碼困難許多的事情,和電腦相顧無言數小時,發現自己寫不出什麼像樣的東西來,着實不是一種很好的體驗。即便對于有些經驗的人來說,寫四千字品質尚可的文章,我估計也要花 6 小時以上的時間,這還不算平時素材積累的時間消耗。

這麼費事費力的事情,為什麼要去做呢?我認為此事有着極大的價值,這個價值分兩層,我暫且稱之為表層價值和深層價值。

表層價值是極其功利的,例如有同學想晉升,而晉升的一項名額是個人影響力,那麼寫文章就能提升個人影響力;例如有團隊 Team Leader 想招聘,那怎麼讓别人了解你及你的團隊呢,寫文章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再有一些就是沖着上級或者利益相關方寫的文章,以類似項目彙報的方式寫的文章。表層價值的核心關注點其實并不在文章本身,而在于文章背後的人,作者對讀者的期望往往不在于讀者認可文章内容,也不期望讀者參與對内容的讨論,而僅僅是期望讀者快速地認可作者這個人。

隻關注表層價值去寫文章,非常的本末倒置。就好比寫一篇讨論 PM 2.5 的科普文章,如果你一上來就沖着推銷自己的空氣淨化器這個動機去寫,其惡臭很快會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來。

與表層價值相對的,我認為任何一篇文章都應該從深層價值出發。這個所謂深層價值就是文章的内容,文章的觀點,文章需要盡可能地客觀,要向學術真理的态度逼近。寫一篇文章是因為對一個問題有着自己的思考,并且去詳細了解了很多人的思考,發現了一些觀點的沖突,并且不會為了政治正确去迎合别人的觀點;盡我所能把那些我認為有價值的想法,總結下來,用清晰、有趣的方法傳播給他人;我能體會到寫作的熱情,這種熱情來自于思維的樂趣,來自于觀點的碰撞。這個寫作的過程,自己的思維有成長,通過大量的邏輯思考,我的思維得到提升;其次寫出來的文章,對讀者有着很高的價值,因為有價值的知識得到了傳播。

還有一種寫作動機就是想要傳播有價值的技術,例如 Pivatal 公司的布道師 Josh Long 就寫了大量的技術介紹文章,也有很多精彩的演講。我曾問他為什麼能夠做的如此出色,以緻于多年被評為全球 Java 領域最有影響力的 20 人之一。他的回答是這樣的:

I think that people don’t trust technology, they trust people. So, whil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spring team could just publish good documentation and leave it for the world to find, it’s far more compelling when u feel u can ask questions of someone. And u can see that they’re having fun.I love Spring because it has made millions of lives easier. It makes me happy to think about its application, to see people happy with its possibilities.

一篇文章寫出來,是因為作者喜愛一項技術,從内心認可技術的價值,相信技術的潛力;還是因為作者想兜售什麼東西。這兩者動機的差異,稍微細心的讀者很快就能發現。當然,上述動機經常混合在一起,但是如果寫作的主要動機都在表層,那麼基本上這樣的文章也就沒什麼價值了。

Josh 是 Java 領域在全世界有影響力的人,他通過演講,寫書,部落格,影響着全世界數百萬的 Java 程式員,幫助了 Spring 等優秀的技術在全世界的推廣。我寫了一本關于 Maven 的書,這本書也得以賣書了幾萬冊,再加上盜版 PDF 的數量,那是影響了全國十多萬的 Java 程式員了,幫助了 Maven 這一技術在中國的推廣。我加入阿裡 8 年多,在内部技術社群 ATA 發表了 60 多篇文章,累計的閱讀數大概也有五萬以上,我相信這些文章也給阿裡的技術帶來了一些微小的正面改變。從這些角度看,寫優質的文章雖然耗費很大的精力,但是由于其非常便于分享傳播,是以能夠快速地影響許多人,而且這種影響能夠持續的存在。

當然時代在改變,以前由于網絡技術的限制,文字的傳播比較友善,視訊的制作及傳播成本比較高,是以演講的實際影響力相比文章和書籍會弱很多。而今天的網絡和視訊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制作高品質的視訊也許更容易傳播了。

文章也好,視訊也好,影響力應該是被用來做正确的事情。今天控制影響力的很多流量入口,已然形成了一種新的權力,他們能控制什麼聲音容易被大家聽見,什麼畫面容易被大家看見,什麼文字容易被大家閱讀,什麼态度容易被大家感受。權力的形成進而演變成了權力尋租,然後這個事情就往往和所謂“正确的事情”無關了。

通過影響力做正确的事情,我覺得最好的例子就是張瓅玶(花名:谷樸)的這兩篇文章了,第一篇是「API 設計最佳實踐的思考」,第二篇是「警惕複雜度困局:關于軟體複雜度的思考」。文章的内容都是工程師喜聞樂見的關于軟體設計的深度分析和思考,但我覺得在這個例子中,比内容更重要的是這兩篇文章中傳遞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訊,那就是,“在阿裡巴巴,即便是研究員級别,也是有人在仔仔細細認認真真看技術的,那些層級更低的卻早已脫離一線的,張口閉口都說技術隻是細節的管理者,見鬼去吧。”(當然,這個資訊隻是我個人觀點,不能代表谷樸)

我們的基礎教育似乎在寫作的培養方面很有問題,我印象中市面上常見的那些優秀作文選,往往都是注重形式和套路,往往缺乏邏輯和觀點,用一個成語總結就是“無病呻吟”,什麼事情都要拔高抒情,以小見大,最終的結果就是假大空成災。大家整體的基礎已經薄弱了,而從事技術工作的同學,往往在讀書的時候國文還是個弱項,那麼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寫出來的東西,要邏輯邏輯不嚴密,要形式形式亂糟糟,基本的分段、标點、用詞更是問題頗多。好在寫作這個能力不是隻在學校才能訓練的,工作中也可以訓練,而且明顯有章可循。

鄭子穎(花名:南門)在他的文章中強調了“多看”的重要性,他用豆瓣記錄了年均 50 本以上的閱讀量,這相當于平均每周至少一本書,這是一個比較非常驚人的數字。我回顧了一下自己的豆瓣記錄,閱讀量大概是他的一半,也就是年均 25 本的樣子。閱讀的益處自不必說,我這裡想強調的一點是,不斷閱讀優質圖書能提升自己的文字鑒賞力,書讀多了,拿起一本翻翻目錄,其中找幾個段落讀一下,對于此書的品質,心裡大概就有個譜了。自己寫作的時候,其實大多數時間也是在參考現有例子的結構和方法,如果你照着大量優秀的案例學習,那麼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我在寫《Maven 實戰》之前,閱讀了大量的 O‘Reilly,Pragmatic Bookshelf,和 Manning 的計算機圖書,這些公司出版的圖書大都有非常高的品質保證,在介紹技術的時候,有清晰的由淺入深的結構,輔以大小适中的案例,以及不枯燥的理論分析。可以說,我就是參考着那些優秀的書籍的寫作結構和寫作方法,寫了自己的書,最終我的書也得到了整體不錯的評價。

除了寫作方法上的受益,閱讀更重要的是從内容受益。再舉例來說,我在「如何做好技術 TL」這篇文章中,提到了自己在做 TL 的這些年閱讀了好多本講管理的書籍,包括《赢》、《驅動力》、《門後的秘密》、《非暴力溝通》等等,這些書籍極大程度上幫助我補充了自己的思考脈絡。寫作即思考,而思考不是憑空出現的,思考需要原料,常見的原料就是我們實際的工作經驗,然而一個人的體驗畢竟是非常有限的,而閱讀他人的體驗及思考,以謙卑的态度為自己的思考提供更多原料,顯然是明智的做法。

「如何做好技術 TL」收到過一條很有意思的評論,評論是這樣的:

個人認為管理相關的書籍都是雞湯,不必看,如果需要靠着“教你怎麼做管理”的書才能做管理,那麼說明這個人不适合做管理。

這句話隐含的意思是,有些知識,例如管理的知識,是無法傳承的,隻能靠自己天性領悟。對于此評論,我隻能說無知者無畏了,我們寫文章必不可持有這種心态,即便自己的想法有多麼獨特、多麼原創,也一定不能自建藩籬,坐井觀天。

我最近一年一直在做雲原生相關的工作,期間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才是雲原生架構,目前行業裡對這個詞有非常多的解釋,但是所有這些解釋都沒法給讓我滿意,它們都過于偏重技術和雲廠商的視角,而缺乏應用架構的視角。對于這個狀況,我想基于過去一年,以及未來的相關工作,對雲原生架構這個概念寫一些東西,對其概念做一些補充闡述,幫助大家更好的使用技術,文章還沒寫出來,但是動機就這樣形成了。

有了這個動機,再結合我自己個人的一些興趣,過去一年我一直在積累素材,這些素材非常有意思。例如,我直接深入參與了國際化中台和考拉的項目,他們的架構基于雲原生的技術,以及許多阿裡雲的産品,做了非常大的更新;我也詳細了解了菜鳥如何在雲上建構平台服務他的合作方公司;學習了解釘釘、IoT 這些本身在公有雲上售賣服務的部門,自身是如何在雲上架構。我通過 IM,電話或者面對面的方式和相關的同學溝通,他們都非常友好地知無不言,然後我整理相關的材料,再從中分析相同的模式。人腦非常喜歡模式識别的刺激,我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也是樂在其中。除了實際的案例,行業資深人員的觀點也是我平時收集素材的來源,例如林昊(花名:畢玄)最近寫了一篇名為「雲原生的進一步具象化」的文章,他們的文章通常不會人雲亦雲,仔細閱讀會發現一些比較原創的觀點。

除了上述和目标主題關聯度非常大的素材外,我還發現跨學科的閱讀也往往會給自己帶來意向不到的收獲。還是以雲原生為例,雖然我在這個領域工作,但是最近一兩年我一直在斷斷續續的閱讀一些經濟學的書籍,包括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等(我估計好多人買了這套書了,但是真正認真讀完的非專業人士還是比較少的)。在學習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時,我就想從經濟學的視角去解釋雲原生這個事情,原本自建的技術基礎設施,在雲的時代在逐漸演變的基于雲的基礎設施,這背後的選擇對于業務來說,從經濟學的角度應該怎樣去分析?自建的成本和效用是什麼?購買的成本和效用是什麼?将複雜的業務技術架構拆分成一層一層之後,或許可以逐層分析,在每一層做一個從經濟學角度最優的選擇。

我最早了解思維導圖是因為讀了「Pragmatic Thinking and Learning」這本書,書中介紹思維導圖的核心用途是把一個主題相關的所有内容,無論重要次要,都在一個圖中寫出來,那些不斷拓展延伸的線,不是為了構成一個清晰的結構,而是為了給大腦顯示什麼地方思維可以進一步拓展。是以畫思維導圖的方式應該是盡量開放自由,目标是把主題相關的内容全部展現出來,思維導圖的目的不是建立清晰的邏輯結構。是以,當我看到很多畫的思維導圖實際上是一個目錄的時候,我覺得他們基本都用錯了。

寫文章(做演講也是類似的),都是一個先開放後收斂的過程,在前期不斷積累素材,使用思維導圖拓展思維,建立材料的關聯,就是開放的階段。這個階段中可以适當讓邏輯思維退到幕後,把目光打開,不要過多評價(建立結構,分主次其實就是一種評價),用一種類似空杯的心态去傾聽和觀察現實世界及他人想法。我在做演講或者做文章之前,總會先找個安靜的地方,準備好咖啡,打開 MindNode,或者直接找拿出 A4 白紙和筆,給自己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把主題相關的思維導圖畫一畫。安靜免打擾的環境、沒有時間的壓力、富有精力的大腦,這些條件放在一起,才能夠讓自己從手頭事務的聚焦中移開,讓大腦中平時得不到關注的意識浮現出來,然後落到紙上。

将大量的材料胡亂堆砌在一起作成文章自然是不行的,作品必然要有一個清晰的結果。在建築中,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古希臘建築的柱式結構,也有哥特式建築以尖拱券、肋拱、飛扶壁等要素為核心的結構;在程式中,常見的 MVC、分層、微核心等模式也是清晰的結構。文章的結構能幫助作者把自己的觀點清晰地表達,引導讀者在清晰的路徑中閱讀。在有了思維導圖之後,我通常會從那些紛繁複雜的材料中提取出一個最合适的結構,然後再基于這個結構組織材料。

寫技術文章還是有一些常見的結構的,以下是幾種範式:

解決問題型結構。這種範式通常圍繞解決一個具體問題出發,常見邏輯是:背景介紹 -> 提出問題 -> 讨論解決問題的思路 -> 解決問題 -> 價值總結。這種結構可能是工程師最熟悉的了,因為大家都擅于解決具體問題。

知識介紹型結構。這種範式通常用于新技術的介紹,常見邏輯是:行業背景 -> 技術提出 -> 簡單 Demo -> Core Conecpts -> 概念深入及 Demo (1-N次)-> 前景分析。大家平時看到的很多技術介紹文章通常使用的是這樣的結構,這樣的結構的好處是可以由淺入深地介紹新技術和新概念。

觀點輸出型結構。這種範式相較于前面的兩種會更有挑戰,常見的邏輯是:總體觀點 -> 子觀點 1 -> 子觀點 1 闡述 -> 子觀點 2 -> 子觀點 2 闡述 … -> 總結。這種結構的文章寫好了力度是非常強的,但是寫起來非常有挑戰,因為觀點的闡述需要豐富的素材以及嚴密的邏輯推導,稍有不慎就有胡扯之嫌。

當然,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不必拘泥于這些範式,也可以琢磨自己的範式,但不論何種範式,背後總是存在一個有邏輯關系的結構的。有一本書叫「金字塔原理」,我聽到很多人推崇(尤其是在績效季的時候),我看了下介紹和評價,講的就是如何用高效地方式讓對方了解你,我沒讀過這本書,但應該就是講行文的結構和邏輯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買來看看。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觀點的,例如你寫文章總結自己如何解決一個性能問題,不一定需要有觀點;介紹一項技術,如 Rust,不是非要表達觀點。但是能夠表達自己觀點的文章通常會更有吸引力,例如解決性能問題的時候強調了解排隊論的重要性,這就是一個觀點,容易讓人印象深刻;介紹 Rust 的時候,斷言其在性能敏感的場景未來會占據統治地位,也更容易讓這門技術吸引人的目光。當然,觀點是需要論證的,其堅固性和你論證的投入度成正比,邏輯推導、資料支撐、案例分析都是非常好的論證手段。

我們也看到有一些文章滿篇觀點,但基本都是引用,一會是喬布斯,一會是張小龍,一會是馬雲等等;當然,更常見的是引用公司高管的話,誰誰誰在什麼時候說過什麼等等,然後用這些内容來支援自己的材料。我覺得偶有引用無傷大雅,總是引用就隻能說明自己沒有觀點,或者觀點無力,需要強力給自己支撐。

更有勇氣,能展現自己素材豐富,思考深度的觀點,反而是那些敢于說出皇帝的新衣的文字。技術文章應該是具備科學精神的,科學是基于對過去不斷的 say no 發展出來的,技術文章也應該敢于表達 say no 的觀點,不用怕得罪人,我們應該明白,正确的技術/架構/方案,應該是經得起質疑的,因為如果技術是錯誤的,即便當下環境沒人敢質疑,時間長了,現實會讓錯誤需要付出的代價呈指數倍上升。是以,相比于通篇正确的廢話,敢于對現狀 say no 并提出自己反面觀點的文章,更值得推崇。

嚴格來說,給自己的内容添油加醋的整故事,對于邏輯論證沒有任何幫助。然而要讓自己的文章/演講有吸引力,故事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人類進化到今天,大腦對邏輯的反應是非常慢的,而且需要經過訓練後才能了解邏輯,但是對于故事的反應,三四歲的小孩就有,人類早期流傳下來的精神,例如希臘神話和聖經,都充滿了精彩的故事。直至今天,無論公司内網,還是微網誌,大家對吃瓜的熱情之高,豈是邏輯論證能點燃的。故事很容易引起人的共情,讓人設身處地聯想,然後大腦皮層就容易嗨了,神經網絡被激活,各種激素開始分泌……

這是人類生理的現實,是以我們寫文章的時候要尊重(利用)這個現實。要講一下程式性能不好導緻身邊的同僚半夜 3:20 分電話驚醒了;出了故障導緻超市收銀機被砸了,介紹新程式設計語言的時候要秀一段代碼,順便搞個對比說 Java 不行;介紹 Mesh 的時候就要說你原來更新中間件得這麼幹這麼幹,以後不需要了,等等……

我介紹自己「Maven 實戰」的時候喜歡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我書出版的前些年,因為虛榮心作祟,我特别喜歡去各大售書的網站刷評論,什麼亞馬遜,豆瓣,京東啊等等,一條條的去看,看到 5 星評價就喜滋滋,看到低1星或者 2 星的就很生氣,當然,大部分評價都是很正面的。直到有一天,我在京東刷到一條 1 星的評論,我就一邊難過一邊打開評論,但讀罷我就樂了,那個讀者打 1 星的原因是這樣的“讓你們老闆泡奶茶,差評!”原來是因為那陣子劉強東奶茶爆出了戀愛的新聞,傷了這位讀者的心了,然後我就躺槍了。

這個故事其實和我在書中介紹的技術沒有任何關系,但是我卻喜歡講這個故事,因為他會讓聽衆會心一笑,然後記住我寫過一本關于 Maven 的書。

講了那麼多怎麼寫好文章的方法,我也想說一下爛文章都長什麼樣。所謂爛文章,就是指那些對于讀者來說,幾乎沒什麼任何正面價值的文章,更有甚之,不僅沒有正面價值,還存在負面價值。以下我稍作總結:

個人筆記成文章。自己解決了一個技術問題,做了一些記錄,然後寫成文章發出來了。這類文章充其量隻能稱之為素材,因為沒有總結提煉,而且完全是從一個人的視角出發寫的,讀者讀起來,不僅感覺不到體系,有價值的部分更通常是少的可憐。

PPT 貼成文章。作者在某個地方作了一次演講,因為想傳播給更多的人,是以就用貼圖的方式整理成了文章,好心點的,在圖檔的中間在補充一些解釋文字,就這麼成文了。我先假設這個演講本身的品質是不錯的,有邏輯,有觀點,有案例,但是即便如此,這樣的所謂文章,其閱讀體驗也是非常差的。在演講中,PPT 是輔助“講”的,如果隻有 PPT,那真正核心的“講”的部分就丢失了,是以,更負責任的做法,應該是演講者用豐富的文字把所講,用清晰的方式寫下來,而不僅僅是那幾頁幹癟的 PPT。

用宣傳戰功的方式寫文章。組織内部此類文章屢見不鮮,标題會帶着很多常見的如“總結”,“年度”,“體系”,“反思”,“展望”等詞,通常這類文章既沒有體系,也罕見反思,其主要的目的是邀功。基本套路就是,寫在在一年中做了很多事情,結果非常好,配幾個看起來差不多的框框“架構”圖,再直白點,就要上合影了。這類文章後面通常會有很多贊,但基本沒有讨論,讨論個啥嘛?作者來邀功了,莫非你說他做的不好得罪人?從知識傳播,促進思考的角度來看,這類文章價值幾乎為零。

各類貼圖成文章。相比用 PPT 貼圖,還有用各種其他圖貼成文章的,思維導圖直接貼,設計圖直接貼,流程圖直接貼,監控圖直接貼,一頓看下來就是沒見幾行字。好的圖,的确是一圖勝千言,但是那也僅僅應該是點睛之筆采用,如果篇所謂文章全是圖,就完全看不出重點,也看不到體系。文字是非常有力量的,文字可以把讀者拉入到作者的思考體系中,用邏輯和修辭去引導讀者的思考。或歸納,或推導,讓原本隐蔽的知識展現;或雄辯,或幽默,讓作者的觀點閃光。寫作應該充分發揮文字的力量,不是隻有圖才有架構,不是隻有圖才能展現思考,相反,圖往往因為其不精确性,成為很多人掩飾其思考不足的工具。

正确的廢話成文章。官話套話,動辄抽象到極高的高度,從公司戰略說起,洋洋灑灑一頓分析,滿眼就是最近被抨擊得厲害的那類字眼,什麼“頂層設計”,“底層邏輯”,“賦能”,“抓手”之類;如果找不到清晰的邏輯,就來個 1.0,2.0,3.0,4.0,5.0,6.0,反正主版本号加 1 就是比前面牛逼了,至于為什麼小版本号從來沒人用,不知道,反正 N.0 就對了,直接 N 是不行的,直接 N.0.0 也是不行的。讀罷這類文章你說不清楚哪裡是錯的,你唯一明白的就是這文章啥價值都沒有,你又浪費了幾分鐘生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