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史(隋唐)(三、楊勇被廢、開創科舉制)

公元581年

楊勇被廢:被誣陷的太子

公元581年,隋朝太子楊勇被廢。

作為隋文帝和獨孤皇後的長子,大隋王朝的接班人,楊勇被廢的故事,要從他的家事說起。

不久前,楊勇的太子妃元氏突然病逝,楊勇最寵愛的是雲昭訓,得以據有專寵地位。楊勇本就不喜歡太子妃元氏,可楊勇的母親獨孤皇後不同意。獨孤皇後是個女強人,有着極強的占有欲,她不但要管束隋文帝納妃,在兒子楊勇寵愛的妻妾問題上,也要說了算。

楊勇寵幸妾室、冷落正房的行為,早就讓獨孤皇後頗有怨言。現在元氏不明不白死了,她心裡認定是楊勇與雲昭訓合謀毒死了元氏。可怕的是不但獨孤皇後這樣認為,朝中大臣皆知太子愛雲昭訓,一間風言風語傳遍了宮城内外。楊勇有所耳聞,心情變得十分郁悶。

獨孤皇後越想越氣,她認為楊勇這個兒子實在不成器,還沒當皇帝就如此不守規矩,日後怎能擔得起一國重任?獨孤皇後對隋文帝楊堅說,現在太子妃剛過世,按照禮節太子應該去太子妃的父親那裡探望一番,可楊勇至今都沒有表示,你應該去提醒他一下。隋文帝也覺得楊勇行事欠妥,随即派人到前去提醒楊勇。楊勇此時正為了滿城風傳其毒死太子妃而頭疼,他打發走使者後,忍不住對身邊人抱怨說,定是這個元氏的父親到處傳播我毒死了他女兒,我是不會去探望他的,将來有機會,我一定要殺了他,方解我心頭之恨!

楊勇以為自己在家中偷偷發洩兩句,不會有人知道,但這一切早就被獨孤皇後安插在他身邊的眼線如實禀告給了隋文帝。隋文帝得知後十分生氣,如果說寵愛側妃一事還可以了解,那楊勇此時對元氏父親的态度,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楊勇今天對嶽父如此無禮,難保哪一天不會為了皇位而對自己不利。

隋文帝下令将太子東宮的侍衛中年輕力壯的,全部調到自己身邊,以削減太子的力量。這一明顯打壓太子的政令一出,有人坐不住了,他就是隋朝的開國重臣高熲。

高熲是太子楊勇堅定的支援者,兩人已經通過聯姻結成兒女親家。高熲向隋文帝谏言,不應如此打壓太子,這對國家穩定不利。這本是一次在正常不過的谏言,但隋文帝本好猜忌,他認為太子已經在朝中籠絡了不少勢力,高熲就是太子黨的主要成員,自己要被架空了。

廢掉楊勇的想法,開始在隋文帝腦海中形成。獨孤皇後比隋文帝更傾向于廢掉楊勇,她每次看到次子楊廣與正妻蕭氏相敬如賓,覺得他們更像自己和隋文帝,對楊勇的讨厭逐漸加重了。獨孤皇後的建議能左右隋文帝決策,更何況二人此時都已經對楊勇十分失望。不久後,隋文帝試探性地同高熲流露出廢太子之意,高熲堅稱廢長立幼是取亂之道,希望隋文帝能夠回心轉意。可惜此時隋文帝心意已決,既然高熲反對,那就讓他告老還鄉。

高熲免官後,太子最堅定的支援者不在了。楊勇沒有辦法做任何反抗,何況他根本沒有反抗之心,從未想過父皇會廢掉自己,就像他不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會被彙報給隋文帝一樣。

不久後,隋文帝正式下令,廢掉楊勇太子之位貶為庶人,改立晉王楊廣為太子。

結論:楊勇被廢,喪失皇位繼承權,以高颍為首的、擁護楊勇的隋朝功臣集團,也遭受了的政治打擊,楊廣成為太子,為隋朝亂政埋下了隐患。

中國古代史(隋唐)(三、楊勇被廢、開創科舉制)

公元587年

開創科舉制:承襲千年的選人制度

公元587年,隋文帝楊堅下诏,指令各州每年舉薦三名人才到長安參加考試,通過者則留在長安做官,成為科舉制度的開端。

楊堅創立科舉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以前選拔人才的辦法不好用。這之前,隋朝選人才的辦法,是沿用魏晉以來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主要是看門第選人才,誰出身好,就能做官,出身不好的,也就沒官做。

九品中正制不是盡善盡美的辦法,一來出身好的人,也有可能不學無術,楊堅朝廷裡的很多大臣,大都是出身貴族的武夫,打仗還行,就是沒啥文化,治國不行。有個叫宇文深白刨守軍,早年讀書讀得不耐煩,就跟身邊的人說,讀書不就是為了學會寫名字麼,一個人長期在書桌邊轉悠,那還不就成了迂腐的儒生!說完沒多久,人就去從軍了。隋文帝楊堅稱帝,宇文深出了不少力,楊堅派他去治理涼州,因為不稱職,幹了一年多,楊堅就把他召回了朝廷。

九品中正制的第二個弊端,是如果當官的人都出身名門,皇帝容易被架空。楊堅就是大族出身,他父親楊忠曾是北周的大将軍,到了楊堅官越做越大,最後成了皇帝。他自己這樣可以,但換了别人就是不行。

楊堅的指令一下,各州按照規定,開始向長安舉薦人才。來自河北的杜正玄出身平平,但很有才華。

當時科舉考試的有兩門:一個是明經,也就是考生解讀儒家經典,主要考察記憶和博學。另一門就是杜正玄考的秀才,他不但考察文學才華,還讓考生提出對治國的意見,比明經要難得多。是以這一年各地推舉的人來到長安,人們發現,隻有杜正玄一個人報考秀才。

但杜正玄有點倒黴。他遇見了重臣楊素。楊素出身世家大族弘農楊氏,是楊堅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和宇文深隻會打仗不同,楊素是個文武雙全的能人,是以看不上河北地區來的寒酸文士。

楊素當時恰好負責考試,考官把杜正玄的卷子拿給楊素看,說這人是個人才,考秀才科考中了。楊素一聽就生氣了,說就是周公和孔子複活,也考不上秀才,地方官怎麼想的,把這個人舉薦上來。說完就把都杜正玄的考卷扔到了地上,看都沒看。

不過沒多久,考官一大早找到了楊素,說考試截止日期臨近,其他人都有了成績,隻有杜正玄還沒成績。楊素故意為難杜正玄,就跟考官說,你讓杜正玄仿照司馬相如和班固等四個文學家的風格,寫四篇文章,我沒時間等他,下午之前就要寫完。可沒到下午,考官就帶着文章回來了,把杜正玄寫好的文章給楊素看。楊素看罷大驚,覺得杜正玄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兒,稱贊說果然是個好秀才!

楊素出身世家大族,他故意為難杜正玄,實際上是豪族高門對貧寒士人的政治歧視。隻不過杜正玄憑借超人的才華,赢回了公正的待遇。這也說明了科舉創立之初,在實踐操作中所遭遇的時代和政治阻力。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杜正玄那樣幸運。和杜玄正一起來考明經的那些人,或許大多數都落榜了。整個隋文帝開皇年間,考上明經并記錄在案的,隻有一個叫韋雲起的人。此人還出身于京兆韋氏家族,韋家勢力雄厚高不可攀,用當時的諺語來形容是“去天尺五”。

隋朝初年有211個州,按照朝廷的規定,每個州舉薦3個人,一年就有六百多人,但這些人都沒有在曆史上留下什麼痕迹。這也說明了新制度的完善,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仕宦途徑仍舊被世家大族所占據。

603年楊堅繼續下诏指令各州縣選拔人才,明确提出地方官員要尋訪闾閻鄉裡,從最基層的地方入手,把治理國家的人才一網收盡。

隋炀帝繼位後,設立進士科,主要考察人才對國家治理的意見,成為日後科舉制中最為重要的考試科目。大業年間,有個叫房玄齡的年輕人,從濟南千裡迢迢趕到長安參加考試,一舉考中。不過,因為關中統治者對山東河北文人的固有偏見,房玄齡沒有被重用,他常在家裡跟父親說,我看大隋要亡國了。幾年之後天下大亂,房玄齡把自己對國事的意見寫好,塞進了一根竹杖裡,拄着它去見了李世民。

後來,科舉制經過在唐代近三百年的逐漸完善,為後來的曆朝曆代沿用。

結論:科舉制的創立,加強了中央權力,為隋唐以後曆代所沿用,直到清朝末年。

中國古代史(隋唐)(三、楊勇被廢、開創科舉制)
中國古代史(隋唐)(三、楊勇被廢、開創科舉制)
中國古代史(隋唐)(三、楊勇被廢、開創科舉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