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得赢但卻打不過?宋朝對外戰争明明赢多輸少,為何怪士兵無能?

作者:左艦

中國曆史上每個朝代都有各自顯著的特征,比如說到漢朝就聯想到了擊敗匈奴的“冠軍侯”霍去病,而說到明朝就想起了朱元璋的北伐檄文“驅除鞑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至于說到唐朝那麼就是當時大陸闆塊中最為強盛的國家沒有之一!而一旦說到宋朝,那麼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羸弱”二字!那麼宋朝的軍事實力為何一直備受人們吐槽呢?

打得赢但卻打不過?宋朝對外戰争明明赢多輸少,為何怪士兵無能?

朱元璋

​其實在左艦看來宋朝的綜合軍事實力就當時而言還真不能稱得上是弱,畢竟在面對契丹以及女真和後面的蒙古等少數民族,宋朝邊境部隊的能力都可圈可點,尤其是在守城方面有過之而不及。甚至有學者還專門統計了宋朝前期邊境作戰時的勝率竟高到了七成,要知道就算是大唐對外用兵也僅僅隻是勝少敗多。那麼為什麼即使這樣還有很多網友認為宋朝軍事水準薄弱呢?

打得赢但卻打不過?宋朝對外戰争明明赢多輸少,為何怪士兵無能?

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

​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宋朝軍隊實力孱弱?

首先即使唐朝對外用兵勝少敗多,但那都是積極擴張的結果,唐朝時代很少讓戰火爆發在國土之内,禦敵于國門之外唐朝可以說做得十分完美。而反觀宋朝即使在戰争中赢多敗少,但絕大部分都是處于被動守城,可以說宋朝軍隊隻有等到敵人到門口了才會還擊,這也就是為何很多人認為宋朝軍隊沒有血性孱弱的一方面原因。

打得赢但卻打不過?宋朝對外戰争明明赢多輸少,為何怪士兵無能?

大宋軍隊

​另一方面原因則是因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了防止武将手握兵權割據一方不聽中央号令,于是在開國之初就給所有的宋朝武将以及士兵套上了一個又一個限制,利用文官去管武将是整個宋朝最離譜的操作了,但也不得不承認這種模式能很有效​的​防止武将擁兵自重。當然結果就是犧牲了宋朝軍隊整體作戰能力和機動能力,即使到了快要滅亡的時候宋朝統治者依舊認為自己這種管理軍隊方式沒有任何問題。

打得赢但卻打不過?宋朝對外戰争明明赢多輸少,為何怪士兵無能?

大宋文臣經典形象

​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問題:縱觀整個中國曆史你很難找到哪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像宋朝統治者一樣苟且、懦弱、膽怯!整個宋朝曆史中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以及宋哲宗趙煦之外,基本全部都是水貨,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公元1004年遼聖宗耶律隆緒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得知這一消息的宋真宗第一時間居然是跑到内宮躲起來,假裝自己沒有聽到這件事。想想堂堂一代王朝皇帝怎麼能膽怯成這個樣子?一個沒有血性的統治者隻能統領綿羊一樣的國家。

打得赢但卻打不過?宋朝對外戰争明明赢多輸少,為何怪士兵無能?

​而作為大臣的寇凖多次苦勸宋真宗才将其從内宮中給拖出來,結在寇凖的規勸下宋真宗準備禦駕親征時,宋真宗依舊多次想要不戰而逃,好不容易寇凖将宋真宗強拉至澶州城頭之後,宋朝士兵立即士氣大振,宋将李繼隆抓緊機會開啟反攻赢得大勝。

打得赢但卻打不過?宋朝對外戰争明明赢多輸少,為何怪士兵無能?

宋朝軍隊守城

​按理說宋朝打赢了戰争應該開始向遼國提條件了,并且遼國蕭太後也親自派人向宋朝議和,結果宋真宗用自己的行為诠釋了什麼叫無能到極緻!遼國和宋國全面停戰,宋國赢了戰争卻要向遼國賠償歲币十萬兩,絹20萬匹,宋真宗也下令所有宋軍暫停對遼國潰軍的全面追擊。

打得赢但卻打不過?宋朝對外戰争明明赢多輸少,為何怪士兵無能?

遼國騎兵

​在澶州城之戰中,宋朝将打得赢但卻打不過,對外戰争明明赢多輸少,文臣卻怪士兵無能的行為展現的淋漓盡緻!士兵在前線奮勇殺敵赢得戰果,結果文臣在談判時簽訂的全部都是喪權辱國的條約,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怪宋朝本身軍事實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