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作者:漢關駝鈴

說起三門峽,大家都知道大明鼎鼎的函谷關,那可是守衛秦國二百年的雄關,披山戴河,險峻無比。秦國據此關進可攻,退可守,用二百人就可抵住一百人的進攻,是以被稱為百二秦關,秦人據守此關完成了統一天下的任務。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秦函谷關

漢朝建立後天下一統,但是漢朝實施半郡縣半分封制度,洛陽以東仍然漢朝封的各諸侯國,漢朝的統治重心仍然在函谷關以西,函谷關仍然起到守衛關中的作用。是以可以說,在漢朝以前函谷關是守衛關中的門戶。

函谷關在三門峽靈寶市北15裡的王家垛,原來黃河緊帖着函谷關北的黃土源,源上也是參天的原始森林。但是漢朝以後随着黃河的下切和塬上原始森林的砍光,函谷關逐漸失去了作用。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三門峽政區圖

到了東漢建安元年,曹操迎漢獻帝于許昌,挾天子而令諸侯。但是曹操的勢力主要在河南,當時關中還在馬超、韓遂手中,馬超桀骜不馴,是曹操的勁敵。為防馬超、韓遂在關西作亂,曹操在豫晉陝交界的黃河大拐彎處修建了潼關。同時又在秦函谷關北面上的黃河灘上修建了魏函谷關,派雄兵守衛潼關、函谷關。從此将潼關以東納入河南管轄,是以來說三門峽又是河南的腹背。

三門峽地處黃河金三角地區,在西周時這裡是南虢國封地,南虢國的領土就是今天的三門峽陝州區、靈寶市、渑池縣、盧氏縣一部的。曆史上虢國有五個,分西虢、東虢、南虢、北虢和小虢。虢國是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虢叔的封地,虢仲被封在陝西寶雞的雍城,被稱為西虢。虢叔被封在河南荥陽汜水鎮一帶,破稱為東虢。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南北虢國

周文王的這兩個弟弟對周室忠心耿耿,是以虢國是周王室的鐵杆諸侯,一直忠實的拱衛周室的安全。西虢在寶雞抵禦犬戎之敵來範,東虢在荥陽抵禦東夷之敵來範。而西虢國與東虢國的中間就是周朝的核心地帶——宗周鎬京和成周洛陽。

西周滅亡後,周平王東遷,西虢國護衛有功,跟随東遷到三門峽地區,繼續拱衛周朝的西大門。可東虢國沒那麼幸運了,被春秋初年的小霸王鄭武公看上了,滅了東虢國和郐國。東虢國後裔被周平王複封在山西平陸一帶,被稱為北虢。西虢國東遷後還在陝西寶雞留下了一個小虢國,直到秦武公時被滅掉了。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東虢西虢拱衛周王室

南虢和北虢隔黃河相望,繼續忠心的拱衛着周室,晉國崛起後便把虢國當作南下黃河的拌腳石,于是晉獻時上演了一出“假道滅虢”的好戲,借口虢國收留晉室曲沃大宗,将南虢國北虢國滅掉,回軍又順手把借道的虞國也給滅了,晉國的領土便跨過了黃河,占領了三門峽地區,在崤山扼死了秦國東出,秦晉的崤之戰就發生在崤函故道上。到了戰國時魏國在崤函故道上修建了函谷關,堵住秦人東出,被秦國奪得後成秦人的抵禦東方六國的雄關。

實質上,東周王室的衰亡就是從虢滅亡開始的,東虢被鄭武公滅亡後,洛陽東部沒有了拱衛周室的力量,鄭武公開始挑戰周王的權威。南虢和北虢滅亡後東周國便陷入了晉國的三面包圍,而南面同樣是虎狼之國楚國,東周王室已經孤立無援了。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晉國滅虢

中華文明發祥于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則發現于三門峽渑池縣仰韶村。1916年,瑞典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銅礦時偶然發現古新生代生物化石,後來勘探礦藏難以為繼,便調整為對古新生代化石的大規模收集整理工作,1921年在渑池縣仰韶村首次發現了大規模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便命名仰韶文化。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仰韶村遺址

仰韶文化是以河南陝西為中心,涵蓋黃河中遊一帶的一種新石器文化,西到甘肅洮河,北到内蒙河套,東到河比中部,南到漢水這一廣大地區,現已發現遺址千餘處。仰韶文化的最主特征是發現農業生産用的磨制石器和陶器,以及漁具、骨器等。生産工具比較發達,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锛、石鑿、石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陶器有缽、盆、碗、細頸壺、小口尖底瓶、罐與粗陶甕等紅褐陶,并且都有美麗的幾何圖案和動物形花紋。并且發現原始村落、墓場、窯場。

仰韶文化在黃河流域縱橫二千裡,綿延數千年,諸多文化遺址考古發現,同文獻記載中炎帝黃帝時代的創造發明十分吻合,如陶器制造、紡織做衣、繪畫雕塑、文字、曆法、宮室營建等,是以來說三門峽仰韶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仰韶紅彩陶

三門峽地區在周朝時被一分為二,周公和召公分陝而治,在陝縣陝塬立分陝石柱,石柱以為宗周,由召公治理,石柱以東為成周,由周公治理。秦始皇統一後設三川郡,三門峽屬于三川郡。漢高祖劉邦改三川郡為河南郡,三門峽東部為河南郡,西部為右内史直接管轄。

到了西漢元鼎四年,漢武帝在秦函谷關設定弘農郡,下轄十一個縣,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遊、丹江流域等廣大地區。弘農郡一直延續到隋朝改州時被廢,中間曾改叫過恒農郡。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弘農郡

到了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置,轄境相當于今天的河南省的三門峽、陝縣、洛甯、渑池、靈寶和山西省的平陸、芮城、運城等市縣。唐朝時屬河南道,北宋時屬永興軍路,金屬南京路,元朝屬河南府,明、清屬于河南省。清朝雍正二年(1724)升為直隸州,轄境相當于今天的河南省三門峽、陝縣、靈寶、盧氏、栾川等市縣。

新中國成立後先設定陝州專署,後來和洛陽專署合并,屬于洛陽專區,後改為洛陽地區。1957年3月國務院準許設立三門峽市,歸河南省直接管轄。按照當時規劃,三門峽市将發展為洛陽和西安兩大古都間又一中型工業城市。但是由于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國家經濟陷入暫時困難,三門峽市的建設規劃被迫作了調整,1961年三門峽市由地級市降為縣級市。1986年經國務院準許,三門峽市重新升為地級市。轄湖濱區、義馬市、渑池縣、陝縣、靈寶市、盧氏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産業集聚區。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三門峽水庫大壩

三門峽市是因建設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而設立的市,為根治黃河,新中國成立後決定在三門峽建立大壩,攔截住滔滔黃河水。1957年4月13日,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興建。1958年12月截流成功,1960年9月基本建成,1973年12月26日,第一台國産水輪發電機組投産發電。

三門峽地處黃河金三角地區,北與山西運城隔河相望,西與陝西渭南市相連,三個城市人文環境相似,礦産資源豐富,聯系交往密切。這裡又是我國中西部的結合部,可以溝通華北、聯結西北、通達中原,在全國流通中,可以承東啟西、貫通南北。但是這裡也是豫晉陝的邊緣地帶,是經濟發展的凹地。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黃河金三角

黃河金三角的概念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形成了,早期是由山西運城市、河南三門峽市、陝西渭南市三個市提出來,這三個市互相毗鄰,自然條件、資源禀賦結構的相近,經濟發展水準比較接近以及社會結構的相仿,為了協作共同發展,便提出黃河金三角這個概念,1986年成立了“黃河金三角協作區”。後來又加入了山西臨汾市,這片區域擁有5.8萬平方公裡土地、承載1700萬人口的區域,被稱做“金三角”。

經過幾十年的協同發展,黃河金三角協作區這四個市共同編制發展規劃、聯合建設基礎設施,在産業合作等方面也聯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著名的風陵渡黃河公路大橋就是三省聯合建設的結晶。2012年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複建立《晉陝豫黃河金三角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2014年3月31日,國務院日前準許《晉陝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規劃》。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三門峽市區

黃河金三角地區不但交通條件十分發達,礦産資源優勢也非常明顯,鋁、 鎂、钼、銅、黃金、芒硝等礦産資源儲量都比較大,土地和水資源豐富,文化旅遊資源富集。産業發展基礎較好,蘋果産量、濃縮果汁産能分别 約占全國的25%和75%,形成了以煤及煤化工、電力、有色金屬等能源原材料生産,以及裝備制造、農産品加工為主的産業體系。《規劃》要求到2025年,區域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典型示範作用。

三門峽——關中之門戶,河南之腹背,中華文明發祥地,黃河金三角

三門峽天鵝湖

三門峽市是黃河金三角的重要城市,連接配接中原經濟區和關中天水經濟區,橋梁作用十分重大。三門峽市的黃金、煤電鋁加工産業優勢十分明顯,已發現的金屬礦藏有60多種,而且儲量都不小。電力資源也十分豐富,水電、火電、風電都有,裝機容量占河南省的6.5%。近年來三門峽又建沒一批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資訊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産業。

三門峽的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北有黃河三門奇觀,南有盧氏秀麗山河,中有虢國文化勝地。著名景點有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盧氏縣玉皇山國家森林公園、虢國車馬坑博物官、秦函谷關、陝州地坑院、豫西大峽谷等,都是人們度假旅遊的好去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