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彼得大帝”改革的“歐化”與“專制化”

作者:淡泊的甯好

彼得一世又被稱為“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

1547年,伊凡四世執政時期俄國統治者開始采用“沙皇”稱号,強化專制統治。在沙皇的專制下,俄國盛行農奴制。1682年,彼得一世即位,他是一位敢想敢為,具有強烈求知欲與冒險精神的政治家,面對俄國的貧困落後,彼得一世即位後決心向西方學習,全面改革。

他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對外貿易;進行軍事改革,創辦海軍;他還推行文化教育,建立了科學院。有學者認為,彼得一世是率領俄國打破孤立封閉,走向世界、向西方學習第一人,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程序,彼得一世為俄國強盛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以被稱為“彼得大帝”。但是彼得一世隻重視從軍事、經濟和技術等方面來增強俄國的國力,他的改革是在不動搖農奴制基礎的前提下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例如他雖然鼓勵興辦手工工場,可是卻準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而且他建立一套行政機構,依靠中小地主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沙皇的專制權力,改革以後的俄國成為典型的封建君主專制國家。是以也有學者認為,彼得一世在學習西方的同時,強化了國内的專制與農奴制度,從長遠看,其結果是又拉大了俄國與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差距,使俄國在後來200多年間不斷地落後于西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