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知道福山路的。
我從百度百科了解到,福山路位于青島,德國占領青島時期稱為Christ Weg,中文譯為“基督路”。日占青島時期,日本改稱為敷島町。
福山路1号是洪深故居。洪深是著名文學家、戲劇家,他的父親洪述祖1913年來青島,在南九水築别墅稱“觀川台”,洪深當時上大學,寒暑假來青島度過。後來,這座房子被日本人沒收了,開了一家“料理店”。1934年他重來青島任山東大學外文系主任,舊居已無,租住了福山路1号。在這裡他以青島遭受德日帝國主義統治和自己家庭的遭遇,創作了電影文學劇本《劫後桃花》。
著名女作家蘇雪林來青島,住在福山路上“山大”教師周學普宅中,她在《中山公園》一文中寫道:“由我們的住所福山路進發,走過王村路,又轉過一個彎,便到中山公園的後門。馬路兩旁,都是幾丈高矮綠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的大樹,并且層層匝匝,一直蔓延到路基的下面,與路下斜坡所生的樹林相連結。馬路兩邊枝葉相交,形成了一條蜿蜒無窮的碧巷,也可以說是一片波濤起伏的綠海。樹的枝葉既如此之密而且厚……。”
福山路3号曾是國立青島大學建的一座宿舍樓,曾擔任山東大學中文系講師的文學家沈從文就住在這裡。他創作的一部小說《八駿圖》,便以這裡的教師們為人物原型。
沈從文說,在青島生活期間,“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較成熟的時期。”“大約因為先天性的供血不足,一到海邊就覺得身心舒适,每天隻睡三小時,精神特别旺盛。”
在青島期間,沈從文創作了《鳳子》等3部中篇小說,《三三》、《都市一夫人》等20多部短篇小說,其中《三個女性》以丁玲、他的妻子、他的妹妹為原型。還寫了《記丁玲》、《記胡也頻》、《從文自傳》等長篇傳記。他說:“《邊城》醞釀于青島,隻是到北京以後才寫在紙上。”他談到“翠翠”這個人物形象有崂山姑娘的影子。
應沈從文之邀來青島,沈從文把福山路自己的房間讓給巴金住,自己住到學校裡邊。巴金寫道:“沈從文把他那間房子讓給我,我可以安靜地寫文章、寫信,也可以無拘無束地在櫻花林中散步,我們有話便談,無話便沉默。”巴金在這裡創作了小說《愛》,為《砂丁》寫了“序”。解放後,巴金重來青島,住在中山路招待所,想重尋沈從文舊居,竟然沒有找到。
著名作家、教育家吳伯箫的舊居在沈從文故居對面,門牌是栖霞路,福山路上也有門,如今舊房已經拆除。
福山路15号曾是一個英國人的私宅,解放後成為公房。著名作家成仿吾是著名文學社團創造社成員,與郭沫若、郁達夫同是骨幹。建國後從事教育工作,他任山東大學校長的時候就住在這裡。
福山路10号曾是美國駐青島總領事館副總領事的官邸,原是一處德國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有人曾問,青島有沒有蓬萊路?蓬萊是膠東一個縣,它也沒有例外地被青島用作了路名,由福山路向西走,有一條北向的路就是蓬萊路。路一直通向齊河路,但建築極少,以後蓬萊路和齊河路都被劃入山東大學校園内,蓬萊路也就消失了。
【以上全部引用自百度百科,感謝提供資料】
為什麼會關注這條路呢?
緣于7月16日晚上和我室友的一次夜行經曆,那絕對是一次有點驚悚的夜晚,以至于夏夜都能感覺後背發涼。
話說7月16日,熊孩子回老家住了倆禮拜,剩下我和室友二人世界,真是一個久違的難得的周末。送孩子走時有多不舍,孩子不在家時就有多香[淚奔]
再回到7月16日的夜晚,
兩位六根清靜的中年男女決定發起一場徒步。懷着輕松加愉快的心情,走過火車站附近略微帶有浒苔鮮香的海水,走過海大網紅牆并留念,走過梁實秋先生故居并留念。你拉拉我的手,我勾勾你的肩,從8點走到了10點,從燈火通明的大道走入人煙稀少的小路。
那條路就是福山路。
那好像是另外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路燈昏黃而且間隔好遠,樹的影子在地上搖晃,天空陰沉烏雲密布,還有一棟别墅沒有亮燈、隻是在二樓窗戶上挂着兩個紅紅的大燈籠,一切都透着一股詭異的氣息。
偶爾會有一輛車駛過,我就虛驚一場,真擔心裡面有人突然下來把我們拖上車拐到不知名的地方賣掉,我想起來的都是被拐婦女的種種經曆。
又遇到了一個倒垃圾的中年男子,一個在跑步的年輕人和零零散散三五個人。
我和室友緊緊挽着手,隻敢小聲嘀咕,也不敢再肆意妄為。
每當碰到一個人的時候,我的心就一緊,盡量不與對方發生視線接觸,而手機也保持在随時可以撥打SOS的狀态。腳步越來越快,卻又似乎怎麼也走不到頭一樣。
當最後又走又跑的,終于從福山路走到燈火通明時,感覺心終于落到肚子裡了,人終于活過來了。好像那邊是另一個時空,我們終于回到了現實。
一摸,室友的胳膊還是一層厚厚的雞皮疙瘩
長大之後,很久沒被吓到這麼厲害了。
百度之後,希望有個白天再去回訪一邊這條年代感滿滿的路。
以此紀念。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