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再鬥個你死我活?美國要重新定義中美關系,沙利文:我們可共存

作者:薛小榮

中美可以共存!美國對華戰略會發生轉變嗎?

11月7号,美國CNN電視台公布了采訪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的一段視訊。CNN記者問到:如何看待和處理現在的中美關系?美國對華戰略會不會發生轉變?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沙利文作為拜登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明确表示:中美關系其實可以在一個國際體系之下分工合作。中美關系用沙利文總結的一句話就是“可以共存”。,我們如何看待沙利文所描述的“中美關系可以共存”的評價?這是不是意味着美國對華戰略會發生轉移?我們必須得承認一點,沙利文作為拜登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在制定美國對華戰略的過程當中,沙利文扮演的作用是非常非常關鍵的,甚至可以說就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主要制定者。是以沙利文在CNN電視台裡面公開說,美國對華關系以及中美關系的現狀可以用“共存”一詞描述時,我們都會提出一個疑問,難道美國的對華戰略會發生轉變嗎?,第一點,美國在描述與中國的關系時,特别是今年上任以來的拜登政府在描述中美關系時,用的是六個字眼:一是合作、二是競争、三是對抗。

不再鬥個你死我活?美國要重新定義中美關系,沙利文:我們可共存

所謂的“合作”就是在美國需要中國幫助美國鞏團全球霸權,以及幫助美國緩解國内的通脹和國債危機的時候,這方面需要合作;另外一方面。在一些全球議題上,比方說碳排放、氣候問題、說海洋問題,這些離開了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美國玩不轉,是以在這些領域需要合作。,所謂的“競争”就是在美國已經感受到中國崛起以後對美國在各個領域,尤其是科技領域所帶來的巨大壓力面前,美國會毫不猶豫的與中國展開同賽道的競争。

所謂的“對抗”主要指的是兩層意思:一個是在所謂的意識形态和價值觀上,美國自認為是民主世界的代表,是自由世界的保護神。是以在意識形态反反複複強調,與中國要保持強大的對抗關系;另外一個方面,美國所強調的對抗更主要的是指在地緣戰略這一現實問題上,在中國周邊通過拉起一些小團體,在中國的核心利益問題——台灣問題上,不斷炒作台灣議題,以此分化瓦解乃至牽制中國的崛起。,對于美國人所提出的這六個字來形容中美關系,中方是堅決反對的。中國始終認為:中國的崛起、中國的發展,從來不是為了打垮美國、從來不是為了取代美國,而是為了更好的超越自我,更好的為中國人民謀得幸福。但關鍵是美國人不相信中國人所說的這句話,在美國的哲學裡面,根本沒有“超越自我”,也根本沒有“人民至上”。是以在一段時間裡面,美國的對華政策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往往表現得雜亂無章。一方面,像美國的财長、商務部長,不斷尋求與中國進行合作;但是另外一方面,美國其他的一些政府職能部門,比方說聯邦通訊委員會、立法機構等,不斷出台各種措施禁止中國企業參與到美國的科技發展當中。又在中國的周邊拉攏小團體,無論是三方防務關系還是搞起四方安全會談機制,以緻放出風聲,向台灣釋放錯誤信号,導緻兩岸關系走向緊張。美國人這些看似混亂、雜亂無章的招數背後,其實都是按照這六個字來進行的。

不再鬥個你死我活?美國要重新定義中美關系,沙利文:我們可共存

為什麼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突然提出中美關系可以共存,這不就是我們中國人經常給他講的嗎?中美兩個大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他為什麼會發生轉變?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二點。我們承認美國确實已經發生轉變,想從合作、競争、對抗的基礎上再加上“共存”。如果“共存”能夠成為美國對華戰略的基調,那也就意味着中美關系已經更新為“八字方針”:“競争、合作、對抗、共存”。沙利文為什麼會提出“共存”這個概念?難道美國人突然轉性,接受了中方給的意見嗎?我覺得沒有那麼簡單。

沙利文作為總統國家安全顧問能夠提出“共存”這個概念,肯定也是受到中方的影響。因為我們始終強調,中美兩個大國既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又是具有互相確定摧毀能力的核大國,更是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我們反反複複的告訴美國人,可惜美國人始終不聽,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現在美國國内問題叢生,種族沖突、通脹危機、全球供應鍊危機等等,都實實在在的告訴美國人,以今天美國國内的情況,要想像對付蘇聯那樣對付中國是不可能的,畢竟國力已經不複往日了。在國外問題上,無論是剛剛召開的G20羅馬峰會,還是在英國的格拉斯哥氣候峰會,沒有中國的參與,美國不過是上演了一幕獨角戲而已。這一系列解決現實問題的難度,以及美國自身實力的下降,就讓美國的決策者開始認識到,中國人講的“合則兩利、鬥則俱傷”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再說中國的GDP已經相當于美國的74%,在這種情況之下,又如何把美國與中國做一個完整的切割?不可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形成了特殊的中美關系。基于美國國内外現在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使得美國全球霸權的維持出現了相當大的難度,這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接受新聞電視台記者采訪時,提出“共存”的根本原因。

不再鬥個你死我活?美國要重新定義中美關系,沙利文:我們可共存

美國的政客們做事從來不是無緣無故的,一定會有所圖。從21世紀以來,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的政客們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短視”。作為拜登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的沙利文,在接受CNN電視台記者采訪時之是以提出“中美的關系可以共存”,無非是想達成兩個近期可以達成的目标:

一是促成中美經濟貿易的正常化,或者說能夠讓中國為美國國内經濟的困難買單。沙利文透露中美關于經貿關系的談判正在進行當中,如此我們也可以想到,在前段時間,尤其是11月1号,美國财政部長耶倫突然發聲說,正在考慮降低關稅,正在考慮取消或者減免特朗普時期對中國的商品所施加的關稅。美國國内的問題确實比較大、比較多,分身乏術,需要中國人幫助,但是又不好意思去改變以往的政策,無論是競争、對抗還是合作,作為美國的決策者們,沒有辦法自己打自己的臉,是以就利用沙利文在CNN電台記者采訪的時候,又杜撰出另外一個詞叫“共存”,這是他想要達到的第一個短期的目标。

二是現在一直在謠傳的,在2021年的年底,中美兩國上司人将舉行一次線上視訊峰會,以探讨中美兩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和各自關切的問題。G20峰會,美國人寄予了厚望,因為他們本來指望美國總統能夠與中俄兩國上司人線上下有一次真真切切的、面對面的會談,結果我們沒去。到了格拉斯哥氣候峰會更是如此,以至于拜登氣急敗壞地說:中俄兩國上司人沒有參加這兩次全球會議是巨大的“政治失誤”。現在美國人又寄希望于在2021年即将過去的時候,能夠抓緊時間大家見一次面,就各自關切的問題擺出來好好談一談。是以沙利文為了給這次峰會營造出比較平和的輿論氛圍,提出了“共存”的新概念,以此滿足中國對美國的要求。

不再鬥個你死我活?美國要重新定義中美關系,沙利文:我們可共存

我們如何看待沙利文所提出的“共存”的概念?事實上我們還是要說以下幾點。

第一點,無論是沙利文提出“共存”,還是繼續延續美國所奉行的對華“合作、競争、對抗”的六字方針,都改變不了一個現實,美國人依然想通過競争、對抗、合作、共存的方式,維護美國所主導的全球國際政治經濟體系。這一點就像沙利文自己所說的,中美可以在一個國際體系下分工合作,問題是這樣一個國際體系,是美國和西方所主導的、舊有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還是中國所代表的新興力量和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所追求的、修改完善之後的、公正開放透明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這是一個難點。

第二點,就像我們前面所分析的那樣,美國人說的很多話都是為了短期目标的實作,為了達成中美兩國元首之間的高峰論壇,美國人有時候可以放低姿态,可以拉下臉面,說一些中國人願意聽的話,或者說發散思維腦補的話,一說到共存,如果我們不去追究它的前提,如果我們不去細究它的内涵,很多人就想的是中國人經常所說的“中美兩個大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但問題是,沙利文所講的“共存”到底是什麼?這種“共存”是不是按照7月26号,我們在天津會談的時候所開出的三項底線原則?如果美國仍然不能遵循中國所提出的這三項基本原則,所謂的“共存”不過就是騙人的幌子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