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在省城太原學習時,閑暇時到省外文書店“尋寶”,邂逅了這本《德蘭修女傳》(華姿著,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翻閱後如獲至寶,毫不猶豫地購買,并一睹為快。多年來一直是我最為心愛的枕邊書。
自幼随父母信耶稣,對天主教了解不多,隻知道特蕾莎是一位修女,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特别記憶深刻的是聖方濟各的禱告詞,曾被工工整地抄在本上,并且背誦:“主啊,求你使我們成為和平的工具,在有仇恨的地方,讓我播種仁愛,在有傷害的地方,讓我播種仁愛,在有猜疑的地方,讓我播種信任,在有絕望的地方,讓我播種希望,在有黑暗的地方,讓我播種光明,再有悲傷的地方,讓我播種喜樂。主啊,求你給予我們夢寐以求的 ,叫我們不求安慰,但去安慰,不求了解,但去了解,不求被愛,但去愛,因為給予就是我們的收獲,寬恕别人,我們就被寬恕,這樣的死亡,就是我們的新生。”多少次令我心中莫名震撼,多少次流下熱淚。
德蘭的事迹再次令我潸然淚下。1979年,在挪威首都奧斯陸一個大禮堂内,諾貝爾獎和平獎的頒獎典禮正在舉行在人們熱切地期待中,一個矮小瘦弱的老修女,激動而安詳地走上了令世界矚目的領獎台。豪華大廳裡,坐着挪威國王、皇太子夫婦,還有外國使節以及世界名流,一個個雍容華貴氣度非凡。而獲獎者卻仍舊穿着那身粗糙的隻價值一美元的棉布沙麗,她的穿着永遠是那麼簡樸。她那樣瘦小,以緻人們努力擡頭,也隻能看見他那張蒼老的皺紋縱橫的臉。她莊嚴質樸的講話,卻有那樣美妙,深深地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她說:“事實上,這項榮譽,我個人不配,但我願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窮人、病人和孤獨的人,來接收這項獎金。因為我相信你們是願意借着頒獎給我,而承認窮人也有尊嚴,也有在世界上生存的權利。”這番話,通過多種新聞媒體,傳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據說她的得獎沒有任何人反對,每一位評委都心悅誠服。1985年4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雜志曾在青少年中做過一項大規模的問卷調查:目前世界你們最崇拜的人物是誰?其中一位就有她。
她所建立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擁有4億多元美金的資産,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樂意無償捐贈。她的組織有7000多名正式成員,組織外還有數不清的追随者和義工,她與衆多的總統、國王、傳媒巨頭和企業巨子關系友善,并受到他們的敬仰和愛戴。
但她住的地方出了電燈外,唯一的電器就是一部電話。還是1994年才安裝的。她沒有秘書,所有信件都有自己親筆回複。她沒有會客室,在教堂的走廊裡接待所有來訪者。她的衣服,一共隻有三套,而且自己換洗。她隻穿涼鞋,沒有襪子。
當她1997年去世時,人們看到她所擁有的個人全部财産,就是一張耶稣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滾着藍邊的白色粗布紗麗,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破損,需要修補。
1910年8月27日在馬其頓的王國一個阿爾巴尼亞家庭裡,一個叫龔莎的小女孩出生了,這是上帝所賜的珍貴禮物。她的成長也沒什麼特别地方,上學時并不是功課最好的孩子,但她喜歡獨立思考,做事腳踏實地不說空話,這在她以後為窮人服務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小母親教導她姊妹三人,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失去愛和慷慨。對于上門的乞丐,從不讓他們空手而去,而且總是面帶微笑,盡量親切,生怕他們自尊受損。母親不僅說教,還親自參加了教會的幾個善會,除了傳教,還做一些為窮人服務的事宜。母親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她,使她成為修女後,懂得在為窮人服務的時候,尊重是不可或缺的,愛是最重要的。後來母親送她一本《聖方濟各.亞西西傳》,讀完後感動萬分,她想“世界上竟還有人這樣活着?”
修士方濟各是十二世紀的一個聖人,生于意大利的西西裡,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兒子。年輕時曾被俘患重病,康複後追随基督成為一名修士,專為窮人和病人服務。在那個年代,人們對各種傳染病極為恐懼,有不少修士為照顧病人獻出了生命,但方濟各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服侍道路。建立了“小兄弟會”,就是自感卑微,比任何人都小的意思。著名的意大利世人但丁曾是小兄弟會的成員。“神貧”是小兄弟會的主要精神,方濟各和他的 小兄弟們隻有一件灰粗布長外衣、兩條褲子、一根系外衣的繩子,此外一無所有。他們放棄了世上所有的财富和享樂,就是為了完全仿效基督,為窮人和被遺棄的人服務。方濟各去世後,曆代的人們,包括沒有基督信仰的人,都一緻認為他是最偉大的聖徒之一,是基督的仿效者最完美的一位,他影響了無數後來者,包括後來的德蘭姆姆。前面的禱告詞,就是方濟各所撰寫的,在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上,德蘭姆姆向與會者每人發放了這份和平祈禱詞,并邀請大家一起為人類和平獻上禱告。
18歲時,龔莎心中突然産生一個無法遏制的渴望“要到印度去,到加爾各答,去那裡侍奉基督---專門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她深信這是上帝的召喚。1928年經過程途跋涉,她終于如願以償地來到加爾各答的勞萊德修道院,起了個新名叫德蘭。
她的仁愛工作也從這座被稱為“窮人的地獄”開始了,這裡的貧民窟又多又髒,在全世界出了名,是亞洲最貧窮、最污染嚴重的地方,,以至于尼赫魯說它是“噩夢之城”。一部講述德蘭嬷嬷的紀實電影展現了一組對比強烈的鏡頭:修道院教堂裡,神父主持彌撒,詩班的女孩一身潔白唱着優美的聖詩,列隊領受聖體;圍牆外,雜亂污水橫流的街道上,随處可見匍匐在地的病人和垂死者,奄奄一息的孩童和孤苦無助的母親。伴随他們的是毆打喊叫和呻吟,以及一群饑馑等待施舍,他們是也在排隊的窮人。德蘭姆姆就是在這裡創辦了女修會和男修會,以憐憫慈悲的心關愛他們,後發展成為最大的慈善組織。成立了臨終關懷醫院---純潔之心。在她默想的文章裡表達了這個名字的含意:“一顆純潔的心,榮耀看見基督。在饑餓的人中,在赤身露體的人中,在無家可歸的人中,在沒人要的人中,在麻風病人當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一顆純潔的心,會自由地給予,自由地愛,直到成傷。”
人們不會想到,這本書廣為流傳,影響了世界,一本講述宗教偉人的書,受到了衆多讀者的喜愛。在讀者群體中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也不同。由大中學校教師,也有進城打工的農村青年,既有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也有佛教徒,更多是對德蘭嬷嬷心存敬仰的年輕人。一位法學家的女兒13歲時讀了本書,寫下了長達8000多字的讀後感;讀者中,有一位身為工程師的佛教徒,幾次給讀者寫信,聲稱是在《在愛中行走》和《賜我甘露》兩本書,使他認清了被稱為基督的是誰;一位常年在西南山區行醫的一生,一直把這本書帶在身邊,因為這是他效法的榜樣。
更多的讀者說,讀完這本書後,他們的内在生命開始改變,藉着德蘭姆姆在愛中行走的一生,進而認識了愛的源頭---耶稣基督,此後去做義工的大有人在,北京某大學一女學生,把此書當做禮品送給朋友,有的醫師當做藥物送給病人,還有人在前往監獄探監時把此書當做安慰和盼望送給身陷囹圄的人,使他們知道,即使你犯了罪,上帝依然愛你。
20世紀最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史懷哲說“透過愛來了解上帝并歸于上帝,是登山寶訓的偉大思想。耶稣更多關心的并不是宗教如何思考事物,而是愛在信仰中的力量。沒有愛,任何人都無法歸與上帝,也無法進入天國。最大的異端絕非教義上的異端,最大的異端乃是不愛兄弟”。
好書滋養心靈,愛中行走,見證基督,讓我們親眼看見神的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