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在省城太原学习时,闲暇时到省外文书店“寻宝”,邂逅了这本《德兰修女传》(华姿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翻阅后如获至宝,毫不犹豫地购买,并一睹为快。多年来一直是我最为心爱的枕边书。
自幼随父母信耶稣,对天主教了解不多,只知道特蕾莎是一位修女,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特别记忆深刻的是圣方济各的祷告词,曾被工工整地抄在本上,并且背诵:“主啊,求你使我们成为和平的工具,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再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主啊,求你给予我们梦寐以求的 ,叫我们不求安慰,但去安慰,不求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多少次令我心中莫名震撼,多少次流下热泪。
德兰的事迹再次令我潸然泪下。1979年,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一个大礼堂内,诺贝尔奖和平奖的颁奖典礼正在举行在人们热切地期待中,一个矮小瘦弱的老修女,激动而安详地走上了令世界瞩目的领奖台。豪华大厅里,坐着挪威国王、皇太子夫妇,还有外国使节以及世界名流,一个个雍容华贵气度非凡。而获奖者却仍旧穿着那身粗糙的只价值一美元的棉布沙丽,她的穿着永远是那么简朴。她那样瘦小,以致人们努力抬头,也只能看见他那张苍老的皱纹纵横的脸。她庄严质朴的讲话,却有那样美妙,深深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她说:“事实上,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但我愿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收这项奖金。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这番话,通过多种新闻媒体,传遍了世界每一个角落。据说她的得奖没有任何人反对,每一位评委都心悦诚服。1985年4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曾在青少年中做过一项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当前世界你们最崇拜的人物是谁?其中一位就有她。
她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拥有4亿多元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富有的公司乐意无偿捐赠。她的组织有7000多名正式成员,组织外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工,她与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关系友善,并受到他们的敬仰和爱戴。
但她住的地方出了电灯外,唯一的电器就是一部电话。还是1994年才安装的。她没有秘书,所有信件都有自己亲笔回复。她没有会客室,在教堂的走廊里接待所有来访者。她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换洗。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
当她1997年去世时,人们看到她所拥有的个人全部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破损,需要修补。
1910年8月27日在马其顿的王国一个阿尔巴尼亚家庭里,一个叫龚莎的小女孩出生了,这是上帝所赐的珍贵礼物。她的成长也没什么特别地方,上学时并不是功课最好的孩子,但她喜欢独立思考,做事脚踏实地不说空话,这在她以后为穷人服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小母亲教导她姊妹三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失去爱和慷慨。对于上门的乞丐,从不让他们空手而去,而且总是面带微笑,尽量亲切,生怕他们自尊受损。母亲不仅说教,还亲自参加了教会的几个善会,除了传教,还做一些为穷人服务的事宜。母亲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使她成为修女后,懂得在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尊重是不可或缺的,爱是最重要的。后来母亲送她一本《圣方济各.亚西西传》,读完后感动万分,她想“世界上竟还有人这样活着?”
修士方济各是十二世纪的一个圣人,生于意大利的西西里,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儿子。年轻时曾被俘患重病,康复后追随基督成为一名修士,专为穷人和病人服务。在那个年代,人们对各种传染病极为恐惧,有不少修士为照顾病人献出了生命,但方济各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服侍道路。创建了“小兄弟会”,就是自感卑微,比任何人都小的意思。著名的意大利世人但丁曾是小兄弟会的成员。“神贫”是小兄弟会的主要精神,方济各和他的 小兄弟们只有一件灰粗布长外衣、两条裤子、一根系外衣的绳子,此外一无所有。他们放弃了世上所有的财富和享乐,就是为了完全仿效基督,为穷人和被遗弃的人服务。方济各去世后,历代的人们,包括没有基督信仰的人,都一致认为他是最伟大的圣徒之一,是基督的仿效者最完美的一位,他影响了无数后来者,包括后来的德兰姆姆。前面的祷告词,就是方济各所撰写的,在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德兰姆姆向与会者每人发放了这份和平祈祷词,并邀请大家一起为人类和平献上祷告。
18岁时,龚莎心中突然产生一个无法遏制的渴望“要到印度去,到加尔各答,去那里侍奉基督---专门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她深信这是上帝的召唤。1928年经过程途跋涉,她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加尔各答的劳莱德修道院,起了个新名叫德兰。
她的仁爱工作也从这座被称为“穷人的地狱”开始了,这里的贫民窟又多又脏,在全世界出了名,是亚洲最贫穷、最污染严重的地方,,以至于尼赫鲁说它是“噩梦之城”。一部讲述德兰嬷嬷的纪实电影展现了一组对比强烈的镜头:修道院教堂里,神父主持弥撒,诗班的女孩一身洁白唱着优美的圣诗,列队领受圣体;围墙外,杂乱污水横流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匍匐在地的病人和垂死者,奄奄一息的孩童和孤苦无助的母亲。伴随他们的是殴打喊叫和呻吟,以及一群饥馑等待施舍,他们是也在排队的穷人。德兰姆姆就是在这里创办了女修会和男修会,以怜悯慈悲的心关爱他们,后发展成为最大的慈善组织。成立了临终关怀医院---纯洁之心。在她默想的文章里表达了这个名字的含意:“一颗纯洁的心,荣耀看见基督。在饥饿的人中,在赤身露体的人中,在无家可归的人中,在没人要的人中,在麻风病人当中,在酗酒的人中,在躺在街上的乞丐中。一颗纯洁的心,会自由地给予,自由地爱,直到成伤。”
人们不会想到,这本书广为流传,影响了世界,一本讲述宗教伟人的书,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在读者群体中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也不同。由大中学校教师,也有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既有天主教徒、基督教徒,也有佛教徒,更多是对德兰嬷嬷心存敬仰的年轻人。一位法学家的女儿13岁时读了本书,写下了长达8000多字的读后感;读者中,有一位身为工程师的佛教徒,几次给读者写信,声称是在《在爱中行走》和《赐我甘露》两本书,使他认清了被称为基督的是谁;一位常年在西南山区行医的一生,一直把这本书带在身边,因为这是他效法的榜样。
更多的读者说,读完这本书后,他们的内在生命开始改变,藉着德兰姆姆在爱中行走的一生,进而认识了爱的源头---耶稣基督,此后去做义工的大有人在,北京某大学一女学生,把此书当做礼品送给朋友,有的医师当做药物送给病人,还有人在前往监狱探监时把此书当做安慰和盼望送给身陷囹圄的人,使他们知道,即使你犯了罪,上帝依然爱你。
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说“透过爱来了解上帝并归于上帝,是登山宝训的伟大思想。耶稣更多关心的并不是宗教如何思考事物,而是爱在信仰中的力量。没有爱,任何人都无法归与上帝,也无法进入天国。最大的异端绝非教义上的异端,最大的异端乃是不爱兄弟”。
好书滋养心灵,爱中行走,见证基督,让我们亲眼看见神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