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行業正在經曆一場巨大的變革,而技術正是這一變革的驅動力,同時又受到人口、環境和監管的影響。到 2025 年,汽車和汽車産業都将變得不同,我們将迎來更加先進的材料、更高效的引擎、更智能的自動駕駛系統和更人性化的車載軟體。可想而知,這些變化将會影響到與汽車和汽車行業有關的每一個人。
這些趨勢能夠多快的重塑汽車行業,而随着生态系統的發展,新的價值增長點又會是什麼呢? 麥肯錫為我們做了簡要的論述,雷鋒網對原文編譯如下:
幾年之間變化何其巨大——汽車行業正在改變,且變化日新月異。幾乎在一夜之間,創業公司的CEO們成為業内冉冉升起的明星。人工智能蓄勢待發,即将成為每一個技術領域的基礎科技。
汽車制造商們正在探索這一生态系統的其他部分,甚至去參加過去一度隻面向電影和音樂行業的會議。消費者不再談論車輛的馬力,更多的關心着汽車所使用的系統和科技。投資人則在部分國家的汽車行業轉型中發揮着關鍵作用。
誰能夠預期到在2017年會發生如此多的改變?
在過去的兩年中,整個行業都熱議着正重塑汽車行業規則的四大趨勢:自動駕駛,共享交通,網絡連通,以及電氣化。2016年一月麥肯錫釋出了報告,首次将這四大趨勢融入一個圖景,今天,我們将就三個首要問題提出分析:
1、(行業)改變的速度如何?
2、新的價值增長點是哪些?
3、怎樣才能在未來搶占先機?
本文旨在解決頭兩個問題,第三個問題将在接下來的一篇文章中涉及(關于如何得出我們的結論,見最下欄1“我們如何得出結論”)。
四個互相強化的趨勢——自動駕駛,共享交通,網絡連通,以及電氣化——顯示出加速的迹象。事實上,整個行業都呈現加速發展的勢頭(見最下欄2“全行業加速變革訓示器”)。部分發展顯示出下列進步:
自動駕駛。2016年,僅僅1%的售出車輛配備了基本的半自動駕駛技術。今天,80%的頂級汽車制造商已經宣布計劃在2025年之前落地進階自動駕駛技術。
共享交通。在主要的區域性和本地市場上,主流共享交通供應商占統治地位,共計占據90%市場佔有率。截至本文為止,2017年,至少320億美元已經投入共享交通創業公司。發展潛力是巨大的:乘客短距離出行使用共享交通服務的比例不到1%,一旦自動駕駛計程車投入使用,美國顧客使用共享交通的比例預期将上升至80%左右。
網絡連通。目前僅有12%的車輛配備了網絡連通解決方案,變現能力還很弱(收益不到15億美元)。然而對于顧客來說,汽車作為連通網絡的一部分重要性卻越發顯著:願意為了更好的網絡連通而更換車輛品牌的消費者數量在過去兩年翻了一番。高端品牌中,大部分汽車生産商已經在所有的新産品中安裝了全連接配接的文化娛樂系統。這些系統能夠為駕駛者提供不同等級的車内服務,也能為第三方提供多種多樣的資料集。
電氣化。2016年,售出車輛中配置有電氣化動力傳動系統的比例不到5%,然而,汽車行業有望在2021年為半數以上的新模型配備電氣化動力系統。在這段時間以内,許多大宗銷量汽車制造商計劃增加至少十條電氣化動力系統模型生産線,因為按計劃,他們在接下來的五年中,能夠實作10萬到60萬的電氣化動力傳動系統車輛銷售。
盡管似乎還沒人能夠在以上所有趨勢上都占據統治地位(在可預見的将來),然而在每個單一趨勢内,都有已經取得了重大技術進展的主要競争者。但是每一個趨勢内,依然存在着技術上和經濟上的挑戰需要克服。而克服困難的速度将最終決定這些趨勢能夠多快的在行業内找到立足點。以下是兩個例子:
電池成本和規模。生産商為了在電氣化電池車輛和内燃機制動車輛之間實作低成本以及可盈利性,電池的成本必須降低25%到40%。需要大批量增産锂離子電池以滿足數以百萬計的新型電氣化動力傳動系統車輛的需求。
将共享交通價值變現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共享交通的擴張依賴于不斷拓寬潛在市場。譬如上下班通勤這種場景就比典型的騎呼叫服務成本低得多。這會産生新的服務需求(例如停車)以及新的科技需求(例如自動駕駛)。
個人交通領域發展明顯。依賴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幾大場景已經展開;技術重心将會轉移,市場視角将會更加細化,對消費者的了解也會成為基本要求。
1)了解到2030年交通行業的改變
通過預測四大趨勢發展的不同路徑——以及他們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我們預估了2030年的六大可能交通場景(圖1)。我們假設四大趨勢的技術發展水準相當,因為我們發現這些趨勢是互相加強并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由于電氣化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消費刺激,科技成熟度,政策監管)與其他趨勢的驅動力相對獨立,我們變動這一趨勢的發展軌迹,又加入了另外兩個場景。
(圖1)
随着技術發展的不同,到2030年為止,六大場景顯示出變化的收益潛能,最高可達40%
綜合年增長率
盡管行業整體保持着增速發展,未來的可能性仍然很多。六大場景的收益波動差距可達40%。這主要取決于使用新技術解鎖新的個人交通領域使用案例的可能性和能力,與此同時,許多的傳統收益來源也将表現出不同的發展預期。但它們比四大趨勢的收益表現更加穩定(見圖2)。
圖2
到2030年,不同技術收益增長潛力差異巨大,與此同時,傳統收益來源表現相對穩定
從2010至2030,從消費額看行業收益增長
計算方式:(1-最小值/最大值)
從場景概述、我們的研究、最新的發展,到個人交通領域内主要從業者的對話,這一切都讓我們相信,突破性發展是極有可能的。我們将“個人交通”這一場景作為基礎案例,基于此,整個行業有望年均擴大4%到5%,到2030年為止,整體大小達到約66億美元。
2)聚焦新的商業模型
新的基礎案例可能意味着個人交通領域在将來會有很大的改變。增長點将轉移到新的、突破性商業模型上,同時,到2030年,共享交通和網絡連通解決方案有望貢獻高達25%的行業總收益(圖3)。
圖3:到2030年,細化商業模型所占收益份額可能從1%上升至25%
從2016至2030年間,基于消費額的汽車行業收益
“走向個人交通領域”場景(機關為美元)
當然,沒有人能保證這個場情境一定會出現。實作以下四大裡程碑式資料對于該場景實作至關重要:
到2030年為止,100%實作車輛網絡連通,同時自動駕駛計程車對于乘客短距離出行商業介入達到5%。
共享單車APP在智能手機上的應用率達到90%。
共享交通信賴程度翻十倍,到2030年為止,在大城市的短距離車輛出行中占據15%到20%份額。
50%的售出車輛配備低能耗電氣化傳動系統。
如果這一場景實作,新的共享交通商業模型以及車輛資訊服務将會迫使從業者發展新的科技和競争力,并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系來實作新價值增長,并服務于日益多樣化的客戶需求。
從車内解決方案傳遞的過程中可以看到,許多從業者已經開始就新的商業模式建立合作夥伴關系。盡管當日傳遞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神話。
汽車,電子商務,以及資料從業者已經開始使用完全網絡連通的車輛資料來提供解決方案,将包裹傳送到汽車車廂内,不管司機離得有多遠。
3)将傳統産品和技術與突破性技術相整合
新的商業模式技術随着技術重心的轉移變得越發重要,傳統的車輛銷售、售後以及新的突破性商業模式都提出了這一需求。電子和軟體領域湧現的新技術與傳統領域相對而立,後者将繼續在整體價值鍊中占據一席之地。
到2030年,約20%的價值産出将從傳統車輛銷售轉移到新科技上,例如電氣化動力傳動系統或者智能駕駛軟體及元件。但是細化商業模式中超過60%的收益将仍然來自于傳統領域,例如共享交通或者汽車運輸(圖4)。
圖4
突破性因素占據車輛銷售的份額将會增長,但更多的收益仍來自于傳統因素
基于“個人交通”場景的假設
這一發展趨勢将會促使從業者們打通這兩個世界來為消費者服務,盡管随着個人移動領域的發展,現在的從業者屆時将會面臨重大轉變,他們必須在新的商業模式中尋找領域,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與此同時,盡管面臨着轉變的挑戰,他們同時也得到了一個機遇來減少自己的資本支出——如此一來整個行業對于金融市場的吸引力也會增加。
4)發展更加細化的市場分析
“顧客就是上帝”已經不是新出現的準則。然而在個人交通領域,它能讓市場結構上的變化更加顯著,并迫使行業從業者采取更加細化的視角來更好的服務客戶。這不是一個驚人的發展。其他行業,例如電信業,已經經曆了類似的改變。
有兩點因素提出了對于更加細化的市場分析的需求:不同的增長速度和不同的趨勢接受度。
首先,增長區域可能變得更加重要。意義最為重大的是,到2030年,中國的車輛銷售量增長也許将達到50%。預期年綜合增長率達到8%。屆時,它将會占據1/4的行業收益。與此同時,密集發展的大城市市場佔有率也将提升50%,占據20%的行業收益份額。
第二,我們将面臨一個現實:整個市場對于關鍵技術的接受度不同。中國的消費者仍然是領跑者,90%的接受調查者表示願意更換品牌來體驗更好的自動駕駛功能,而這一比例在美國僅有56%,德國是49%。在不同城市對于電氣化的監管驅動也不同,甚至在同一個國家内也有差别。值得注意的是大城市的消費者對于交通服務的需求和小城鎮也有差別。
全球多種多樣的客戶走上舞台重心定義着未來的交通業,四大科技驅動趨勢的發展有可能随着市場的不同顯現出很大差異。這需要從業者依照極度分化的不同層次采取不同行動。
5)重新看待整個行業,思考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交通業
突破性趨勢的發展勢頭,價值增長點和相應能力的轉變,以及對于消費者需求的更加細化思考的要求,這一切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對于汽車行業的看法。新湧現出的個人交通領域比傳統汽車行業寬廣得多,它還正在急速擴張,不管是科技從業者還是其他行業例如軟體業和基礎設施業的新的就業者,不管是在位者還是挑戰者,所有的業内人員都會發現自己是一個急速變化的戰場的一員(圖5)。
圖5
科技中心和商業模式的轉變塑造了2030年的個人交通領域
個人交通領域的五個層次
在這個新湧現的領域,從業者不應當将自己局限于一個層級,一個象限,或者一個技術類型。而應該根據自身能力,積極的在不同的商業模式中投身于不同的技術,在不同層級之間發揮盡可能多的作用。例如,一個傳統的裝置代工商,可以從傳統的為物主制造車輛的角色中,轉而發展供應能力。還可以參與面向終端消費者的服務來擷取新領域中産生的價值。
最靠近核心業務的從業者傾向于專注在怎樣更好的服務交通業與消費者。他們的商業模式比外圍參與者更加目标集中。從另一方面來說,供應商和基礎設施從業者,不論他們作為服務商和車輛銷售人員是否積極,都有更廣闊的接觸面,并需要同時迎合從業者和消費者兩個方面,比如說,一個輪胎制造商可能将同樣的輪胎産品出售給其他制造商、汽車擁有者以及汽車運輸人員。
另一方面,外圍從業者也傾向于更加專注與特定科技或者解決方案,以提供最佳的服務給廣闊的市場。然而,靠近終端消費者的角色無論如何需要提供技術的結合品。譬如說,車隊運輸商需要提供一系列進階産品和服務,包括最新電氣和駕駛技術。這樣的變化意味着從業者必須積極思考自身的位置。我們考慮這些價值增長點的轉變之後,有了以上變化的簡單輪廓,以及随之而來的、它們在今天到2030年之間在個人交通個領域各自的盈利機會(圖6)。為了展現這一點,我們參考了基礎案例的收益潛力——到2030年66億美元——并且暫不考慮更大的機會,譬如它們在設施層面的盈利可能。
圖6
在2016到2030年之間,交通市場的收益構成将由傳統領域向突破性領域轉變
今天,市場市場整體聚焦于提供傳統的私有車輛,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出行需求。将來,随着價值增長點的轉變,以及傳統價值在新的動力系統、智能駕駛技術、車内網絡連接配接以及共享交通中的創造,交通領域将會有突破性改變,将會提出多層次需求。
随着私人交通不斷改善并提出新的需求,這一突破的最大獲益者可能是終端消費者。交通作為基礎服務将改變消費者與車輛的關系。就像行動電話一樣,交通的改變将會打開在日常生活中新的服務和全新的價值增長的可能性。
這一看待個人交通的新視角使得我們作為從業者能夠看清發展趨勢,并定義新的機遇,滿足交通消費者未來的交通需求,占據有力市場佔有率。至于怎樣在未來的行業競争中立于不敗之地——它的可能性措施、合作夥伴類型以及轉變途徑——将會在下一篇文章為您重點解說。
本文作者: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