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空腸彎曲菌感染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細菌性消化道傳染病,廣泛分布于世界主要養豬國,我國以飼養管理水準較低的中小型豬場發病最多,危害較大。

空腸彎曲菌屬于胎兒彎曲菌空腸亞種,屬于螺旋菌科、彎曲菌屬,革蘭氏染色呈陰性,鏡下觀察呈逗号狀、海鷗狀或“S”形狀,端頭有鞭毛,能自行運動,表面無莢膜,惡劣環境下不形成芽孢。體外培養時對營養有一定要求,普通肉湯培養基中也能生長,但生長十分緩慢,加入血清的培養基中可快速生長,培養環境需有一定濃度的氧氣。彎曲菌對牛膽汁有較強的耐受性,但牛膽汁對其他病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這個特征可用于臨床對本菌的分離。彎曲菌對外界的抵抗力并不強,75% 的消毒酒精、碘伏溶液、石灰粉、2% 火堿溶液、0. 1% 新潔爾滅溶液以及3%雙氧水溶液等對本菌有較強的殺滅作用,對熱敏感,80℃條件下30 min 可被殺死,沸水中很快被滅活,太陽直射下數小時内即可死亡,對幹燥的耐受力較差。
空腸彎曲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各種動物的腸道中都能分離到本菌,很多都是以常在菌的形式存在,可随糞便排出,對環境造成污染。本菌的血清型較多,我國報道的已經多達20 餘種,除了豬之外,牛、雞、鴨以及野生動物等都可感染,但以雞的自然感染率最高,且能通過環境污染感染豬,故有學者認為雞是豬空腸彎曲菌病的重要傳染源之一。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尤其是飼料或飲水受糞便污染時,本病很容易出現暴發。應激是本病發生的重要誘因,天氣突變、飼料變更、暴力驅趕、飼養密度過大、日糧營養水準低下等都會促發本病。
同樣的感染條件下,本病的臨床表現有輕有重,主要和豬場的管理水準和豬本身的抵抗力有關,部分豬感染後無臨床表現,部分豬表現輕微腹瀉後耐過,也有部分豬感染發病,主要表現體溫升高,達40℃以上,糞便不成型,采食量下降或廢絕,肛門處常污染有糞便。疾病後期病豬腹痛,常獨自趴在地上喘氣,伴有嘶鳴聲,長期的腹瀉導緻病豬脫水,皮膚幹燥,眼睛凹陷,毛色無光澤。仔豬的發病率要比成年豬高,潛伏期一般為3~5 d,有些在感染早期就表現畏寒、怕冷、全身顫抖,對靠近的飼養員非常警覺,有嘔吐現象,嚴重時糞便呈水樣,容易誤判為流行性腹瀉或傳染性胃腸炎,糞便惡臭,有時帶有脫落的腸黏膜和血液。病豬臨死前出現呼吸困難,全身缺氧,可視黏膜發绀。對病死豬進行剖檢,主要病變集中在空腸部位,能見到彌漫性的出血性水腫及滲出性腸炎,十二指腸基本無變化,回腸和結腸在疾病後期會有增厚、出血、潰瘍等,未有混合感染的情況下,其他髒器一般無異常。
4. 1 加強豬場管理
平時做好疫病的監控和豬場的消毒工作,疫區豬場每日要對豬舍衛生進行打掃,不低于2 次/周的環境消毒,消毒劑可選擇0.1%濃度的新潔爾滅溶液,帶豬消毒使用。消毒時要注意,糞污、垃圾等對消毒劑的殺菌力有一定抵消作用,是以,消毒前建議先對圈舍進行清理和打掃,可提高消毒效果。消化道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故務必把控好飼料關和飲水關,飼料要新鮮,過期、黴變飼料禁止飼喂,飲水要幹淨衛生,最好飲用自來水或深井水,定期對水線進行清洗,将本病發生率降至最低。
4. 2 微生态預防
飼料中加入益生菌制劑有助于腸道微生态的平衡,獸醫臨床常用的益生菌種類有釀酒酵母菌、凝結芽孢杆菌、納豆芽孢杆菌、糞腸球菌、屎腸球菌、丁酸梭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等,這些菌進入腸道後,可使有益菌群處于優勢地位,有益菌對腸道感染的彎曲菌有抑制作用,長期添加有助于本病的預防。
彎曲菌感染後基本寄生在腸壁黏膜上皮細胞内,一般不會進入血液引發菌血症,故臨床用藥治療本病時,口服給藥要比注射給藥效果更好,特别是腸道吸收率低的藥物,口服後藥物集中在腸内容物中,對空腸菌的殺傷力非常強,如慶大黴素、新黴素、安普黴素等。除了上述之外,某些廣譜抗生素對本病的治療效果也非常顯著,如恩諾沙星、土黴素、泰樂菌素等。抗生素隻有殺菌作用,對于發病嚴重的豬,腸黏膜存在脫落、潰瘍、出血等病變,需要同時配合促進粘膜生長和血管愈合的藥物輔助治療。魚肝油中含有豐富的VA,配合使用對粘膜再生有促進作用,飲水中加入VC 可促進血管變得更加緻密,飼料中還可加入VB12、鐵制劑和VK,進而加速凝血和補血,都有助于本病的康複。有脫水表現的豬可灌服補液鹽或腹腔注射糖鹽水,使症狀快速得到緩解,縮短療程。
作者:嶽長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