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均獎金300萬,2021年“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高會軍周昆上榜

作者:量子位
榮偉 發自 凹非寺

榮偉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衆号 QbitAI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人均獎金300萬,2021年“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高會軍周昆上榜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人均獎金300萬,2021年“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高會軍周昆上榜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人均獎金300萬,2021年“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高會軍周昆上榜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人均獎金300萬,2021年“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高會軍周昆上榜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人均獎金300萬,2021年“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高會軍周昆上榜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人均獎金300萬,2021年“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高會軍周昆上榜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人均獎金300萬,2021年“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高會軍周昆上榜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周昆教授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周昆教授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他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周昆教授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他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此外,他還是ACM Fellow、IEEE Fellow。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周昆教授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他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此外,他還是ACM Fellow、IEEE Fellow。

獲獎人較去年更為“多元化”,是科學探索獎今年最大的特色。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周昆教授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他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此外,他還是ACM Fellow、IEEE Fellow。

獲獎人較去年更為“多元化”,是科學探索獎今年最大的特色。

官方介紹,“科學探索獎”特别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年紀輕者和女性勝出。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周昆教授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他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此外,他還是ACM Fellow、IEEE Fellow。

獲獎人較去年更為“多元化”,是科學探索獎今年最大的特色。

官方介紹,“科學探索獎”特别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年紀輕者和女性勝出。

今年35歲及以下獲獎人共有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唐銘。

人均獎金300萬,2021年“科學探索獎”名單揭曉:高會軍周昆上榜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周昆教授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他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此外,他還是ACM Fellow、IEEE Fellow。

獲獎人較去年更為“多元化”,是科學探索獎今年最大的特色。

官方介紹,“科學探索獎”特别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年紀輕者和女性勝出。

今年35歲及以下獲獎人共有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唐銘。

女性獲獎人數量則達到8位,為三年來最多。獲獎者來自13個城市的33家不同機構。16家機構首次有人獲獎,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周昆教授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他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此外,他還是ACM Fellow、IEEE Fellow。

獲獎人較去年更為“多元化”,是科學探索獎今年最大的特色。

官方介紹,“科學探索獎”特别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年紀輕者和女性勝出。

今年35歲及以下獲獎人共有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唐銘。

女性獲獎人數量則達到8位,為三年來最多。獲獎者來自13個城市的33家不同機構。16家機構首次有人獲獎,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參考連結: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周昆教授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他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此外,他還是ACM Fellow、IEEE Fellow。

獲獎人較去年更為“多元化”,是科學探索獎今年最大的特色。

官方介紹,“科學探索獎”特别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年紀輕者和女性勝出。

今年35歲及以下獲獎人共有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唐銘。

女性獲獎人數量則達到8位,為三年來最多。獲獎者來自13個城市的33家不同機構。16家機構首次有人獲獎,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參考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TueZjVJm4Q0E3Jv0hRWgjw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周昆教授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他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此外,他還是ACM Fellow、IEEE Fellow。

獲獎人較去年更為“多元化”,是科學探索獎今年最大的特色。

官方介紹,“科學探索獎”特别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年紀輕者和女性勝出。

今年35歲及以下獲獎人共有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唐銘。

女性獲獎人數量則達到8位,為三年來最多。獲獎者來自13個城市的33家不同機構。16家機構首次有人獲獎,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參考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TueZjVJm4Q0E3Jv0hRWgjw

— 完 —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周昆教授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他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此外,他還是ACM Fellow、IEEE Fellow。

獲獎人較去年更為“多元化”,是科學探索獎今年最大的特色。

官方介紹,“科學探索獎”特别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年紀輕者和女性勝出。

今年35歲及以下獲獎人共有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唐銘。

女性獲獎人數量則達到8位,為三年來最多。獲獎者來自13個城市的33家不同機構。16家機構首次有人獲獎,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參考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TueZjVJm4Q0E3Jv0hRWgjw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号簽約

剛剛,第三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8位女性科學家。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設立,騰訊支援、科學家主導。三年來共評選出150位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在連續5年内會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獎金,用途可自由支配。

與過往兩屆相比,這屆有如下特點:

面孔更多元,既有國家級重要獎項獲得者,也有多人從未獲過任何知名獎項。

性别分布變化明顯,女性獲獎人8位創三年之最。

年輕化趨勢明顯,35歲及以下獲獎人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1988年出生。

分布更廣泛,50位獲獎人來自13個城市,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我們重點來關注下資訊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高會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6年。

1995年陝西第一工業學校中專畢業,2001年沈陽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5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獲博士學位,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2021年,高會軍新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此外,他還是長江學者、國家傑青、IEEE Fellow、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高會軍主要從事自動控制理論、工業機器人和光機電一體化裝備的研究。

馬仁敏,北京大學實體學院研究員、博雅青年學者,出生于1982年。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納米雷射器件與應用、納米半導體材料與光電子器件、非厄米光學與量子光學。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馬仁敏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後,2014年回北京大學任教。

陶曉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

她的研究領域包括:計算通信新理論方法及關鍵技術、面向QoE的多媒體品質評測、基于QoE的智能網絡優化、多媒體資料知識表征與計算。

2003年她大學畢業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獲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學位。

2018年,陶曉明獲得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榮譽稱号。

王震,西北工業大學科研院副院長。

王震教授的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理論、博弈論、智能決策與認知、社交網絡、網絡安全、大資料。

趙巍勝,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趙巍勝教授長期從事自旋電子學、新型資訊器件、非易失存儲器等領域的交叉研究。

2007年,他獲法國南巴黎大學實體學博士。2009年,他獲法國國家科學院研究員(終身職位)與法國南巴黎大學客座教授,負責法國科學院基礎電子研究所的自旋電子器件設計及模組化團隊。

2013年,趙巍勝教授入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年10月組建自旋電子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14年與自旋電子創始人、諾貝爾獎得主費爾教授共同組建費爾北京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趙巍勝教授2019年入選IEEE Fellow,2020年起擔任IEEE電路與系統旗艦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總主編。

周昆,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生于1977年。

他的研究領域為: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視覺、人機互動和虛拟現實。

周昆教授2002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大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7年他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此外,他還是ACM Fellow、IEEE Fellow。

獲獎人較去年更為“多元化”,是科學探索獎今年最大的特色。

官方介紹,“科學探索獎”特别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年紀輕者和女性勝出。

今年35歲及以下獲獎人共有7位,其中最年輕獲獎者僅32歲,是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助理教授唐銘。

女性獲獎人數量則達到8位,為三年來最多。獲獎者來自13個城市的33家不同機構。16家機構首次有人獲獎,蘇州、長沙等城市首次有人上榜。

參考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TueZjVJm4Q0E3Jv0hRWgjw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号簽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