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栽培曆史。漢代班固編撰的《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中提到:“其東則有蕙圃,衡蘭芷若,穹窮昌蒲,江離蘪蕪,諸柘巴且。”這裡的巴且就是芭蕉。漢代地理書籍《三輔黃圖》中提到,漢武帝在扶荔宮種植奇草異木,其中有“甘蕉十二本”。
(圖檔來自東方IC)

芭蕉也叫甘蕉,明代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提到了甘蕉,“亦名芭蕉、夭苴、芭苴。氣味甘、大寒、無毒。”南北朝沈約寫了一首《詠甘蕉詩》:“抽葉固盈丈,折本信兼圍。流甘揜椰實,弱縷冠絺衣。”
三國時期吳國丹陽太守萬震編寫的《南州異物志》中記載了三種芭蕉——“最甘好者為羊角蕉;其一如雞卵;其一如藕子。”
晉代嵇含編寫的《南方草木狀》中也提到了三種芭蕉——“大如拇指長而銳有類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種子大如雞卵,有類牛乳,名牛乳蕉,微減羊角;一種大如藕子,長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下也。”但是書中寫道:“剝其子上皮色黃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療饑。”不知道是不是芭蕉變種了,如今的芭蕉和葡萄吃起來味道是很不一樣的。
宋代周去非撰寫的《嶺外代答》中記載了芭蕉幹的做法——“去皮取肉,軟爛如綠柿,極甘冷。四季實。以梅汁漬,暴幹按匾,所雲芭蕉幹是也。 ”
(圖檔來自東方IC)
明代馬歡編寫的《瀛涯勝覽》,記載了曾随鄭和三次下西洋時的親身經曆,書中提到滿剌加國(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占城國(今越南南部)、爪哇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一帶)、蘇門答刺國(今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等地方的水果有“芭蕉子”,特别是錫蘭國(今斯裡蘭卡)“土不出米,惟食山芋、波羅蜜、芭蕉子之類,或海中捕魚蝦而食。”當地居民把芭蕉當作了一種主食。
清代李調元撰寫的《南越筆記》中記錄了多種芭蕉:“子以香牙蕉為美,一名龍奶。奶,乳也。美若龍之乳,不可多得。然食之寒氣沁心,頗有邪甜之目。”“曰牛乳蕉,曰鼓槌蕉,曰闆蕉,皆大而味淡。”“鼓槌蕉有核如梧子大,而三棱。”“曰佛手蕉者,子長六七寸,小而皮薄味甜,是皆甘蕉之知名者。”
芭蕉莖中的汁液叫芭蕉汁或芭蕉油。清代鮑相璈編寫的《驗方新編》中記載了取芭蕉油法:“以竹筒插入芭蕉樹内接取之。”芭蕉油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止渴、解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