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台海網

梅嶺鎮望洋台景區
台海網9月2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當下,文旅融合是旅遊發展的主旋律,旅遊已從簡單的看山看水更新為賞山賞水品文化,并被賦予“藝”“玩物适情”等元素。
诏安縣着眼于曆史文化底蘊與自然風光珠聯璧合、交相輝映,推動文旅有機融合。目前,诏安圍繞“一心兩軸四區”發展布局,正積極探索和推進全域旅遊發展,聚焦拓展生态、濱海、康養、休閑等領域新業态,支援開發集文化創意、度假休閑、康體養生等主題于一體的文化旅遊綜合體,全力打造一批留得住人、留得住心的精品旅遊項目。
讓百年古村活起來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不惑之年的開基祖沈雍穆舉家遷移至此,筚路藍縷,開創基業。他幾經精心考察,看上此處一座小山丘,就攜領東城鄉親,鏟平山丘,在原地建起一座宗祠,名曰“震山祖祠”。起初,沈雍穆在宗祠周圍建了20多間兩層土木結構的樓房,圍成一個小寨。後來,人丁興旺,沈雍穆連生五子,小寨不夠住,其子孫就将其擴建成擁有120多間兩層土木結構的樓式大寨,取名“震山大寨”,後來改稱為山河村。
山河村震山大寨航拍圖
午後,記者來到山河村,踏過青石闆路,走進震山大寨。整個寨子呈回方形,斑駁的牆體泛着青苔,透着歲月的滄桑。寨前整齊布列着一字排列的旗杆石群,還有祖祠内珍藏的乾隆聖旨、“三世将軍”、“四世大夫”、“奉旨特簡”和“欽賜元戎”匾額等文物,折射出沈氏先人曾經的榮耀。
山河村是诏安縣西潭鎮一座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的古村落,330多年來依然保留着農耕文明遺留下來的傳統村落建築群體。村内不僅有省級文物保護機關震山祖祠、震山大寨,還有大夫第祠堂、葉太恭人祠、沈氏家廟、文山祖祠、友敬祠、“五馬拖車”等儲存較為完好的清代古建築群,被福建省政府認定為省級曆史文化名村,被住建部公布為第三批中國傳統古村落。
山河村的布局獨具匠心,曆經300多年風雨,古寨牆巋然屹立,村裡的每處古建築,都可以令人讀悉一篇濃郁精彩的人文典故。如今,這裡已成為小衆旅遊者的探秘之地,有不少廣東地區的遊客與攝影愛好者前來遊賞。
如何才能更好地盤活當地的古建築資源,挖掘曆史文化價值,使村落在不被過度開發的基礎上,為遊客留足體驗空間?
2017年,西潭鎮引進上海木木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開發山河古村旅遊資源。項目總投資近2億元,主要對震山大寨、大夫第等2.2平方公裡景區範圍内的曆史建築進行修繕。鎮政府并先後完成旅遊停車場、古村亮化、孝廉文化基地等項目建設。
修繕後的山河村震山祖祠
“去年,我們繼續投入近600萬元,對幾座主要的祠堂進行外立面修複,以及大寨周邊整體景觀的提升,目前已經全面完成大夫第、葉太恭人祠、六門六秀才祠的主體修繕。”西潭鎮人大主席沈勇标說,古村的修繕是系統性工程,運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的曆史文化,講好故事,并融入消費場景。
震山祖祠内儲存着一張用滿文和漢文書寫的乾隆聖旨,長1.6米,寬0.8米。“這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褒獎、撫慰時任廣東新會營恭府領加鎮銜武進士沈之骁功績和追贈其祖母林氏、繼祖母程氏為宜人的诰封。200多年來,該聖旨給山河村帶來了贊譽和榮耀。”村支書沈惠勇說。
近年來,西潭鎮聯合縣文史辦全面梳理了山河村的曆史脈絡和相關人文典故,計劃将這些名人事迹運用聲、光、影載體進行呈現,在大寨祠堂内布景裝飾時将其融入其中,使到訪的遊客身臨其境,同時深入了解每座古建築背後的文化故事。
每年農曆八月十四“遊火燭”是山河村最喜慶、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動。這天晚上,村民們點燃火燭,壯漢們擡着載有沈祖公神像的轎子,在全村各甲社巡遊,以此答謝祖德,慶賀榮耀,并祈求平安。上千火把彙聚成“遊火燭”隊伍,像一條巨大的火龍環村而行,場面十分壯觀。
“該習俗獨具特色,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延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我們計劃将這項民俗活動常态化,比如在每月固定開展‘遊火燭’表演活動,讓遊客可以沉浸其中。”沈勇标說。
今年,西潭鎮政府委托漳州市規劃設計院設計村寨水源連通工程,準備引入東溪水進村,貫通河田水渠,進而使山河村的整體景觀更加飽滿。目前,山河村還屬于開放式旅遊地,未收取門票,縣政府也在積極接洽專業的公司機構進駐,進行整體的旅遊項目開發與營運管理。
濱海休閑挖掘深度遊
從梅嶺鎮的望洋台遠眺,連片規整的牡蛎養殖網在海上鋪展。山腳下,綠樹成蔭,木棧道沿海岸線綿延數百米。閑暇漫步,覽盡唯美濱海風光。2020年,梅嶺鎮入選首批福建省濱海休閑度假福地。
位于閩粵交界诏安灣的梅嶺半島,東與東山縣一水之隔,西臨宮口港,形似一枝倒挂的梅花浮于海上,故稱“梅嶺”,小鎮也是以得名。
梅嶺鎮鼎底湖漁船靠岸停歇。
作為一座濱海古城,梅嶺鎮擁有豐富優質的海洋旅遊資源。這裡有22公裡長的海岸線,孕育出全省最大的深水抗風浪牡蛎吊養基地,也孕育一群面海而生的漁民。在這裡可以聽海浪的濤聲,聞海水的鮮鹹,感受海風的撫摸。
“看到網友拍攝上傳抖音的視訊,大陽光、沙灘、海島、懸鐘古城……漫步南門村的木棧道,景色漂亮極了!”來自汕頭的吳先生說,适逢周末雙休,汕頭距離梅嶺又近,他便開車帶着家人到梅嶺來旅遊。
探秘懸鐘古城,尋找果老山的摩崖石刻,來一場古與今的對話;登上祥麟塔一覽山光水色;從望洋台依屏遠眺,碧波萬頃,歸帆點點;台下驚濤拍岸,浪花飛濺,古謂“鐘門巨浪”……悠長曆史延續下來的古迹,賦予了梅嶺更多魅力。
懸鐘古城是明代福建省南部的第一城堡。
近年來,梅嶺鎮大力發展濱海文化休閑生态旅遊,不斷完善旅遊基礎設施,全面提升懸鐘古城、望洋台、祥麟塔等濱海網紅景觀的品質與形象。2020年,诏安縣濱海文化休閑度假旅遊項目落戶梅嶺鎮,規劃建設海角翠灣區、濱海文化區、休閑漁家區3個核心區。到今年5月底,景區對外主幹道5公裡長道路和海角翠灣區景觀一期、二期均提前完工并投用。
“我們正全力争取申報望洋台景區為3A級景區,今年我們準備對南門與東門村村落進行整體的美化提升改造,同時加快推進旅遊公共服務站建設,拓寬進村主幹道,屆時可以有效地緩解旅行車輛擁擠的狀況。”梅嶺鎮黨委副書記許逸炫說,原生态的海岸景觀、海絲遺存、抗倭古迹,将吸引越來越多的八方來客,品味梅嶺半島古今風情。
為了讓“半日遊”變“多日遊”,诏安縣整合旅遊資源,通過打造“梅嶺濱海休閑度假區”、“九侯山”景區、“萬畝梅園—紅色聖地烏山”等精品旅遊路線,挖掘深度遊。此外,诏安不斷完善景區内的水、電、路、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以及停車場、飯店等,提高旅遊接待能力,促進旅遊資源優勢向旅遊經濟優勢的轉化。
“聘請廈門的一家文化藝術公司,設計了一套懸鐘古城—東門藝術部落方案,在空間上設計了民宿生活區、美術館與書畫藝術體驗區、漁村文化體驗區等主題,将流轉廢舊的民房進行維修改造,打造出集特色住宿、研學遊學、藝術體驗、野奢度假于一體的濱海古城藝術民宿院落,以留住更多遊客。”許逸炫說,目前已簽約東門村的57戶村宅,準備實施前期主體改造。
講好全域旅遊的文化故事
诏安是閩南著名文化古邑,書畫藝術底蘊深厚,自古文風熾盛、名家輩出。從明末到民國初期,诏安籍書畫名家有50多人。據了解,诏安書畫之風興于唐代,至明代達到鼎盛,至清代及民初形成獨具風格的閩派“诏安畫派”。《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記載曆代诏安籍書畫家23人,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的稱譽。
“诏安文化資源精彩紛呈,文化産業特别是書畫藝術産業發展優勢明顯,但文化旅遊産品開發分散,缺乏能夠承載地域多元文化體驗的綜合平台項目。”诏安縣文旅局局長林志堅說。
如何以市場為導向,進行文化破題,打造文旅休閑與城市生活複合型業态?
诏安縣曆史悠久,南诏古官道于明代中期形成,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其中,從城關的縣前街到東門中街連綿700多米的古建築民居中,矗立着8座恢宏華麗、氣宇軒昂的石牌坊。這些精美的牌坊融建築、雕刻、書法、詩詞于一體,文化内涵極為豐富。2018年8月,诏安縣前街—東門中街—中山東路曆史文化街區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曆史文化街區。
“我們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對整個南诏古城進行總體設計,方案從全業态、開放城市空間、在地文化、夜間經濟等角度出發進行要素創新,希望打造出一個文旅融合的‘城市會客廳’,通過老街、古城、古鎮來承載文化博覽、民俗商業、美食娛樂等業态。”诏安縣住建局黨組成員吳劍虹說,目前方案還在修改與商榷中。
據了解,诏安古城文化旅遊項目包括中山路示範段沿街建築立面整治及曆史性建築保護修繕、牌坊街改建工程、沈耀初美術館地段綜合環境改建工程、中山紀念堂地段綜合環境改建工程四大方面,整個項目也将成為诏安城區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的載體。去年已經開始實施古城一期項目的改造,其中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開辟的中山路,已經基本完成示範段沿線的騎樓外立面修複,整條街區的改造将于年底完工。
網紅打卡“閩粵第一城”
在距離诏安南诏古城直線11公裡的“閩粵第一城”,一段時間以來頻頻曝光于小紅書、抖音等網絡平台。“洞穴塗鴉,陶罐陳設,阿拉伯地毯搭配拼接花紋抱枕,岩石錯落……太喜歡這裡了,無須刻意擺拍,異國風情滿滿。”視訊部落客介紹道。
“閩粵第一城”旅遊度假區所在的深橋鎮是距離廣東省潮州市最近的一個鄉鎮。2019年,園區第一期項目開放後,填補“廈漳、潮汕”城市群經濟圈“周末遊、親子遊”旅遊産品類型的空白,吸引周邊不少遊客前來休閑度假。去年,“閩粵第一城”開辟異國場景攝影基地,利用原本廢棄的假山建造出一座摩洛哥風格的巨型洞穴,走紅網絡。其巧妙的布局與精心的場景繪制,吸引一大批視訊部落客前來打卡。
“我們希望在休閑娛樂、親子教育、康養度假的主基調中,融入一些讓年輕人喜歡的流行元素,以注重内容、注重業态以及對特色文化的挖掘、提煉和表達,打造出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強的聚集地。”匡樂雅(福建)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曾英俊說,“閩粵第一城”度假區目前正在規劃禅意文化區,将用園區生長的108棵榕樹,結合現有的兩處湖體,設計出“靜心榕園”這樣一方生态康養沉浸式體驗基地。
“全域旅遊,需要落實到旅遊産品的開發建設打造,如何把人引入消費場景裡,在于能否提供超越顧客想象的東西。商旅文發展之道,在于跨界融合,在于互動融合,在于講好文化故事。”林志堅說。(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