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故事】
石渠縣哈偉村“第一書記”黃欣:“生命禁區”的脫貧堅守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20日訊(記者 李丹)這裡,年平均溫度零下2度、空氣含氧量隻有成都平原的46%,被稱作“生命禁區”。
他來了後,建起村裡有史以來第一座廁所、第一個垃圾池,修訂村規民約,突破習俗阻力,初步形成“主業突出、多業支撐”格局,帶領村民脫貧。
2016年9月6日,黃欣帶着石渠縣長須貢馬鄉和德榮瑪鄉的12名唇腭裂患者,到甘孜州人民醫院接受專家免費治療。手術取得圓滿成功,幾個月來一直壓在黃欣心上的那塊“石頭”,終于落地了。

組織村民滅鼠(圖由省直機關工委提供)
走進“生命禁區” 挨家挨戶了解民情
根據組織安排,2015年12月,黃欣從四川省有線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到石渠縣長須貢瑪鄉哈偉村任“第一書記”。
石渠縣位于川、青、藏三省區交界處,平均海拔4526米,距成都近1200公裡,年平均溫度零下2度、空氣含氧量隻有成都平原的46%,被稱作“生命禁區”。哈偉村與青海省果洛州僅一江之隔,是石渠縣的邊遠貧困村和包蟲病高發區之一。全村159戶、692人,其中貧困戶49戶、196人,包蟲病發病率13.5%。
黃欣到村後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了解情況。當他看到零下20多度,孩子們坐在教室鼻涕都當機在臉上,鄉親們還在高山帳篷居住時;患包蟲病的女孩躺在地上,虛弱得連他遞去的糖果都接不住時;患唇腭裂的兒童見有陌生人慌忙捂嘴、躲閃無助的眼神時,心裡特别不是滋味。
“確定群衆安全越冬是目前第一要務”,黃欣向公司彙報情況,提出幫扶建議。同時,在村上召開安全越冬工作會,四處聯系為牧戶發放牲口儲草,組織開展春節幫扶慰問活動。
1月18日至26日,在鄉、村幹部的協助下,黃欣和省廣電網絡成都分公司駐石渠縣長須幹瑪鄉阿都村“第一書記”羅建強克服高寒缺氧、大雪封山、通訊中斷等重重困難,穿越茫茫無人區,将省廣電網絡公司捐贈的價值5.7萬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資,送到了兩個村的120餘戶群衆手中。
組織春季滅鼠 為村民戴口罩(圖由省直機關工委提供)
建村裡第一座廁所 投資400萬建牧民安居暖房
黃欣利用當地冬假和春節假期了解藏區習俗,研讀檔案政策,反複梳理思路,拟定駐村計劃,在工作中将一套既抓基礎設施等“硬體”,又抓思想文化扶貧等“軟體”的“組合拳”逐漸施展開來。
從3月份開始,黃欣多次到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彙報情況,争取項目資金,為哈偉村、阿都村建成了4口防包蟲病飲水井、65公裡村道、8套牲畜暖棚,更新改造通訊基站,建起了哈偉村有史以來第一座廁所、第一個垃圾池,還修訂村規民約,突破習俗阻力,動員組織8名藏族育齡婦女采取了節育措施,勸返入寺廟的未成年人和适齡兒童入學就讀14人。
為發展集體經濟,這位當年的漢語言文學學士,開始埋頭研究地理經濟,研究高寒之地能否發展大棚蔬菜,能否種植中藥村,種下去後如何防止猖獗的鼠害,以及其它符合村情、增收富民的有效路徑等問題。
為了引導群衆,他組織村幹部和牧民群衆到3個鄉鎮參觀取經,并在村裡建起了蕨麻、蔬菜種植“實驗田”,親手耕作和管理;還協調組織鄉政府利用鄉放映室開辦了“長須貢瑪牧民夜校”,開展政策學習、實用技術教育訓練和科普、衛生等知識宣傳。
目前,哈偉村首個集體經濟項目——投資120餘萬元的牦牛養殖和奶産品加工有序展開,計劃投資400萬元的40套牧民安居陽光暖房的進入選址設計,還組建了同步發展中藥材、藏系寒羊、蔬菜和人參果種植等項目的農牧專業合作社,初步形成“主業突出、多業支撐”格局。
商讨合作社組建(圖由省直機關工委提供)
駐村近300個日夜 如今走到哪都有村民道謝
由于從平原到高原,長期缺氧失眠睡不好覺,造成記憶有些減退,但隻要是群衆的事,黃欣總是牢牢記着。正如他在一份情況彙報中寫到:“憂其所憂,急其所急,積小成大,不辜負鄉親們的期待。”
駐村這些日子裡,貧困戶尼燈老人壞了多年的老花鏡他想法給修好了;桑吉多吉家斷炊了,他第一時間送去糧食,當得知孩子們好久沒吃肉後,他毫不猶疑地将家裡捎給他的臘肉全部給送了過去;發動親戚朋友給拓拔家11個衣衫褴褛的孩子捐贈衣物和學習用品;尼呷家失火喪子後他組織鄉村幹部群衆帶頭捐款捐物;公加老夫妻倆生病了他急忙聯系車輛連夜組織送往醫院。
運送牲畜越冬草料(圖由省直機關工委提供)
最讓黃欣揪心的,是村裡的唇腭裂患者群體,讓十幾戶人家擡不起頭。如五保戶四德家的養女卡洛本來就是孤兒,加之患有嚴重唇腭裂,今年11歲了還沒有上學讀書。經黃欣反複多次到省慈善總會、州縣紅十字會、醫療機構及殘聯等部門聯系救治事宜,于是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貧困是貧困者的無奈,扶貧是全社會的責任。黃欣深知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就通過手機微信、QQ發起愛心捐贈活動,倡導同僚、親朋好友加入進來,截至目前已為哈偉村貧困戶捐贈衣物1200餘件。
雖然語言不通,但情感相通,行勝于言。駐村近300個日日夜夜,黃欣心系群衆冷暖,赢得群衆信賴。如今他無論走在哪兒,遇見的村民都會用藏語對他說“噶啊塔(辛苦了)”、“噶珍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