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嶺南王氏先祖王伯當:原本是瓦崗軍名将,入唐之後官階與宰相持平

作者:江西吉安王福星

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藤田鎮有一座千年古村,因坐落于仙姑山南麓,故謂之曰嶺南村。嶺南村還有一個土話名稱,謂之曰小嶺。嶺南村數千人口,除了嫁進來的媳婦之外,基本上都是王姓人氏。

嶺南王氏從古至今十次修撰族譜,族譜儲存完整,譜系脈絡清晰。據我們的族譜記載,嶺南王氏一世祖國瑛公,乃是隋末唐初左武衛大将軍王伯當之後。

鄙人乃嶺南王氏裔孫,今天就根據《資治通鑒》,《新唐書》,《舊唐書》的記載,講述一下先祖王伯當的事迹。

嶺南王氏先祖王伯當:原本是瓦崗軍名将,入唐之後官階與宰相持平

圖為生我養我十八年的祖屋,始建于雍正年間,有三百年曆史。

伯當公乃是琅琊王氏出身,琅琊王氏是太原王氏分支。太原王氏與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荥陽鄭氏一起,并稱“五姓七望”,是隋唐時期頂尖的貴族。

伯當公是隋朝濟陽人,濟陽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伯當公雖然出身高貴,但是時運不濟。伯當公的祖、父兩代人,皆入仕于北齊。北齊被北周攻滅之後,伯當公便淪落草野。

隋朝末年,伯當公拉起一支隊伍占山為王,成了綠林好漢。翟讓的瓦崗軍在河南、山東一帶迅速做大做強。伯當公帶資入股,加入瓦崗軍,成了瓦崗軍的原始股東之一。

嶺南王氏先祖王伯當:原本是瓦崗軍名将,入唐之後官階與宰相持平

圖為嶺南王氏大祠堂,始建于宋朝,重建于清朝光緒十七年。

翟讓沒有大志,滿足于打家劫舍的綠林生活。伯當公志在重振琅琊王氏閥閱,與翟讓小富即安的理念格格不入。郁郁不得志的伯當公,遇到了倒黴的李密。

李密是關隴貴族核心成員李弼的後代,他跟伯當公一樣,都是落魄貴族。李密是造反專業戶,他不是在起兵造反,就是在謀劃起兵造反。

楊玄感造反,李密是謀主。楊玄感敗亡之後,李密成了喪家之犬。李密先後投奔郝孝德、王薄等反隋武裝,結果都沒人願意收留他。在伯當公等人的推薦之下,翟讓收留了李密。

此事典出《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三卷》,原文是:“密察諸帥唯翟讓最強,乃因王伯當以見讓,為讓畫策,往說諸小盜,皆下之。讓悅,稍親近密,與之計事。”

嶺南王氏先祖王伯當:原本是瓦崗軍名将,入唐之後官階與宰相持平

圖為嶺南村集市,俗稱店門口。

李密指揮瓦崗軍,在河南的荥陽,擊潰了隋軍張須陀所部,打死了張須陀。翟讓分兵數千,讓李密組建蒲山公營。伯當公是蒲山公營最主要的戰将,沒有之一。

蒲山公營連戰連捷,攻下了洛口倉。李密打開倉庫,免費分發糧食給老百姓。老百姓紛紛投奔蒲山公營。李密的蒲山公營人馬發展到二十多萬,翟讓的瓦崗軍本部隻有幾萬人。

翟讓見李密實力強大,就把瓦崗軍帶頭大哥的位置讓給了李密。李密自稱魏公,在洛口祭天封将。伯當公作為李密最得力的大将,得到了李密的重用。

李密為人陰險,用詭計殺了翟讓,翟讓死後,李密讓徐茂公、單雄信、伯當公分别統領瓦崗軍舊部。伯當公在瓦崗軍的地位,在此時達到巅峰。

嶺南王氏先祖王伯當:原本是瓦崗軍名将,入唐之後官階與宰相持平

圖為嶺南村休閑廣場。

李密殺了翟讓之後,瓦崗軍離心離德。不久之後,瓦崗軍被王世充擊敗。李密投奔李淵,伯當公随李密一起,加入唐軍陣營。李淵下诏,加封伯當公為左武衛大将軍,封李密為光祿卿。

唐朝的時候,宰相、十二衛大将軍、禦史大夫官階平起平坐,都是直屬于皇帝的官職。唐朝的時候,一品二品是榮譽職位。實權的宰相、大将軍、禦史大夫、六部尚書,都是三品官階。

李淵封給李密的光祿卿,是從三品官階。李淵封給伯當公的左武衛大将軍,是正三品官階。秦叔寶剛剛投奔大唐的時候,李淵隻給他封了一個五品馬軍統領。

李淵這麼做,明顯是想拉攏伯當公。伯當公不領李淵的情,鐵了心要追随李密。李淵看到收買不了伯當公,就動了殺心,決定除掉李密和伯當公。

嶺南王氏先祖王伯當:原本是瓦崗軍名将,入唐之後官階與宰相持平

圖為嶺南村啟明公祠。

李密到了大唐之後,再次發揮造反專業戶的特長,在桃林縣起兵反唐。伯當公作為李密的鐵杆粉絲,追随李密在桃林縣起兵。

李密的造反之舉,早在李淵和李世民的預料當中。李淵和李世民早就讓部将盛師彥等人,布置好兵力等李密造反。李密的造反很快就被唐軍剿滅,李密被殺死,伯當公成了李密的殉葬品。

伯當公如果像秦叔寶、程咬金等人一樣,抛棄李密跟随李世民打天下,必定會在淩煙閣有一席之地。隻可惜,伯當公愚忠,不僅斷送了大好前程,也斷送了性命。

關于伯當公的事迹,隻能是千秋功過任評說了。伯當公遇難之後,李世民家族沒有為難王家子孫。伯當公八世孫國瑛公,曾任西川節度使。國瑛公五十多歲的時候,遇到了黃巢之亂,避禍定居江西撫州臨川。

嶺南王氏先祖王伯當:原本是瓦崗軍名将,入唐之後官階與宰相持平

圖為第十次修撰的永豐王氏族譜。

臨川被黃巢軍攻破,國瑛公避禍定居吉州吉水縣報恩鎮澤泉村,就是今天的吉安市永豐縣恩江鎮。國瑛公五世孫炳文公,于北宋天聖五年高中進士,後來官居南昌太守。

炳文公子孫從報恩鎮遷居藤田鎮,在仙姑山南麓遇到白蛇,認為此乃吉兆,遂定居此處。嶺南村最早的開居點,就是白蛇坑。嶺南村舞龍燈等活動,讓白蛇坑宗親先行,就是因為這個緣故。

王氏宗親從宋朝到現在,定居嶺南村千餘年。嶺南王氏宗親遍布永豐縣的各大鄉鎮,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地,也有宗親回鄉認祖歸宗。據嶺南王氏十修族譜時統計,國瑛公後裔現有二萬三千餘人。

嶺南王氏大祠堂,從宋朝開始修建。曆經千餘年,幾經損毀,又幾度重修,至今仍儲存完好。江西方志編纂委員會修撰的《江西古祠堂》一書,記載了7座永豐縣的古祠堂,嶺南王氏大祠堂便是其中之一。

嶺南王氏先祖王伯當:原本是瓦崗軍名将,入唐之後官階與宰相持平

圖為江西方志記載的嶺南王氏大祠堂。

本文史料來源:《嶺南王氏族譜》,《江西古祠堂》,《新舊兩唐書》,《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