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那些親手建造美國的商界巨子

作者:深響DeepEcho
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那些親手建造美國的商界巨子

©深響原創 · 作者|趙宇

核 心 要 點 ▪ 建造美國的過程中,範德比爾特、洛克菲勒、卡内基和J·P·摩根等人接連粉墨登場。 ▪ 一手締造起鐵路、石油、鋼鐵和電力帝國的商業巨子們也收獲了無可匹敵的影響力。 ▪ 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反托拉斯訴訟隻起到了表面上的作用,大鳄們依然賺的盆滿缽滿。

1865年4月14日,美國南北戰争結束五天後,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成為這場血腥紛争中六十萬死難者中的最後一個。

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那些親手建造美國的商界巨子

亞伯拉罕·林肯

當時的美國完全還處于南北戰争後百廢待興的狀态中。戰亂帶來的創傷尚待撫平,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一個嶄新的紀元正在開啟,美國逐漸進入了一個高速進步的時代。

一批前所未有的商業領袖即将湧現。

科尼利厄斯·範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約翰·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安德魯·卡内基(Andrew Carnegie)、J·P·摩根(John Pierpoint Morgan)以及更多敢想敢幹,把技術和資本的力量發揮到極緻的人,将利用他們的洞察力、創新力以及想象力,在19世紀60年代之後的半個世紀裡,建立起一個又一個屹立至今的商業帝國,并共同譜就一部起伏跌宕的近代資本主義狂想曲。

範德比爾特的鐵路帝國

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那些親手建造美國的商界巨子

科尼利厄斯·範德比爾特

1775年獨立戰争爆發之前,美國所在的這塊土地還隻是一塊英屬殖民地。随着不到百年的短暫曆史快速翻頁,美國終于出現了一位不再是出身政界的上司者——科尼利厄斯·範德比爾特。

範德比爾特是一位憑借自身意志力取得成功的人,他原本是紐約港碼頭的一介窮人,但卻在日後創造出了一個商業帝國,成為美國資本主義狂想曲中的第一位主角。

1825年,範德比爾特年僅十六歲,他用借來的一百美元買了一條小渡船。得益于勤奮和敢于競争,他的經營規模從一條渡船變成了一個船隊。範德比爾特很快成為了“船運”的同義詞,人們還給他起了一個"船長"的綽号。

1825年之後的四十年裡,範德比爾特一手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船運帝國。在他權力的頂峰,也就是美國南北戰争(American Civil War,即美國内戰)之前,他又押上全部身家,開始打造第一條橫貫整個美國大陸的鐵路。範德比爾特知道,這條鐵路的完工将會變革整個美國的交通運輸行業,直接讓橫跨全國的行程時間猛減數月。

他對鐵路的大量投資獲得了回報,在南北戰争結束時,範德比爾特成為全美國最富有的人——淨身家達到6800萬美元,相當于現在的750億美元。

但戰争終究是殘酷的,範德比爾特的兒子喬治不幸在南北戰争中死去。兒子的英年早逝深深地折磨着範德比爾特,他幾乎每日沉溺于喪子的痛苦之中。

可商界并不考慮人情冷暖,競争者們看到了範德比爾特沉溺于悲痛的弱點,不再将他看作值得害怕的對手。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向範德比爾特發起挑戰,聲稱“這個老家夥該退位了”。

沉浮商海四十年,範德比爾特絕不可能輕易退讓。

而且,與年齡一并積累的,還有範德比爾特雄厚的實力——比如他擁有紐約當時唯一的一座鐵路橋奧爾巴尼橋。這座橋是通向紐約的重要門戶,為了給競争對手造成打擊,範德比爾特下令關閉了這座鐵路橋,切斷了紐約同美國其它城市的聯系。

封鎖橋梁的做法,一下子讓數以百萬磅計的貨物無法送達美國的其它地方,也讓範德比爾特的競争對手們損失慘重。

競争對手們不得不瘋狂抛售手頭的股份換取資金,用以周轉。而緊追其後的華爾街,也很快得到了消息并有所動作,鐵路公司的股價紛紛斷崖式下跌。

在衆多鐵路公司之中,紐約中央鐵路公司的股價損失十分慘重,股價低至20美元一股。

由于紐約中央鐵路公司是範德比爾特最強勁的對手之一,範德比爾特迅速吃下了市場上瘋狂抛售的股票——幾天内,他就控制了紐約中央鐵路公司,一舉奠定了自己在美國鐵路業的霸主地位。

在那個年代,鐵路讓美國的工業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而範德比爾特則擁有了美國40%的鐵路線路,成為了鐵路業無可争議的王者。

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那些親手建造美國的商界巨子

為了彰顯地位,範德比爾特還集結起成千上萬的勞工,用兩年時間建造了大中央車站(The Grand Central Depot),該車站可以連接配接起哈萊姆、哈德遜和中央區等三條鐵路。

大中央車站的占地面積達到22英畝,是當時美國紐約最龐大的城市建築,也是全國最大的火車站。這座巨型建築高聳在當時紐約所有建築之上,它是範德比爾特鐵路帝國的權力象征。

通過建造大中央車站,範德比爾特向外界宣誓了自己在鐵路領域的霸主地位。

但作為一個已然站在成功頂峰的人,他卻還有着更大的野心。

在1860年代,芝加哥是美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城市,連接配接芝加哥和紐約的鐵路是世界上最繁忙也最有價值的線路。不過,這條鐵路卻并不屬于範德比爾特,而是歸伊利鐵路公司所有。

為了使自己的鐵路帝國版圖更加完整,範德比爾特把目标對準了伊利鐵路公司。

1867年,範德比爾特開始大量買進伊利鐵路公司的股票——這和當初他大肆收購紐約中央鐵路公司股票的做法如出一轍,也是他慣常的交易手法,今天這種操作則被稱作“惡意收購”。

但範德比爾特的野心卻敗在了當時的兩個無名小卒手裡——伊利鐵路公司的兩個中層傑·古爾德和吉姆·菲斯克意識到,範德比爾特的收購計劃将是他們難得的緻富良機。

當時的伊利鐵路公司有一項如今看來難以置信的規定,該規定“允許董事會印重新整理股票,同時無需讓股東知道”。

作為伊利鐵路公司的中層管理者,傑·古爾德和吉姆·菲斯克顯然擁有印重新整理股票的權利。于是,他們倆開始使用他們在伊利鐵路地下室配置的印刷機來印重新整理股票,然後在公開市場賣給範德比爾特。

範德比爾特手上并不缺少資金,一發現有伊利鐵路公司的股票就會買入。可是,由于新股票被源源不斷地印刷出來,他買的股份越多,就需要再買更多才能獲得伊利鐵路的多數控制權。

在事情最終敗露之前,傑·古爾德和吉姆·菲斯克竟一共從範德比爾特手中撈走了數百萬美元。這個事件後來被人們稱為“股票灌水”事件。

在“股票灌水”事件中受挫以後,範德比爾特并沒有一蹶不振。

他認識到,美國的鐵路已經建得太多了,行業的未來并不在于建立新線路,而在于運輸新貨物。如果能夠找到一種新貨物,讓自己的火車總能被裝滿,他就能控制整個鐵路行業,而老練的範德比爾特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方向。

19世紀60年代中期,石油正在改變着美國人的生活。

原油能被提煉成煤油,煤油則能以安全且低廉的方式提供光。能夠用光讓美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開始使用煤油之前,在一般美國家庭,太陽一旦落山,黑暗就會統治一切。

是以,能給人們帶來光亮的煤油成為一種現象級的商品。

範德比爾特看到了全國範圍内煤油價格的瘋漲。他知道,要想滿足人們的需求,煤油制造者需要一種新的方式來運輸煤油,而最快的方式顯然是鐵路運輸。

如果能夠統治煤油運輸,範德比爾特就能一掃之前“股票灌水”事件的陰霾,讓自己重回鐵路工業的最頂峰。經過搜尋,他在美國地圖上找到了一個與煤油關系密切的地理坐标——克利夫蘭。

彼時的克利夫蘭隻是美國一個人口不足五萬的小城市,但其所在的東俄亥俄地區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所在地之一。範德比爾特在克利夫蘭鐵路附近找到了一家煉油廠,他還聯系上了煉油廠的所有者約翰·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那些親手建造美國的商界巨子

約翰·洛克菲勒

範德比爾特很快就與洛克菲勒舉行了一次會談,并簽訂了煤油運輸合同。根據合同約定,洛克菲勒同意每天為範德比爾特提供超過六十節火車廂的煤油。

但範德比爾特不知道的是,洛克菲勒其實沒有能力每天生産那麼多石油:在簽訂合同時,洛克菲勒工廠的産能還不足交易數量的一半。

為了生産足夠數量的煤油,洛克菲勒需要籌集資金以快速擴張。他注意到,雖然煤油在美國得到了廣泛使用,但也經常有燃料爆炸和起火事件發生,這在公衆中造成了恐慌。

意識到這一點的洛克菲勒下決心為消費者提供一種更加可靠的煤油産品,同時也為行業樹立規範,于是他旗下的标準石油公司就此誕生。

正如公司名稱所标示的,洛克菲勒生産的煤油産品非常“标準”——規格統一、安全性高,很快打響了品牌,訂單如雪片般飛來,資金自然再也不是問題。産能擴張後,洛克菲勒滿足範德比爾特每天六十節火車廂的訂單要求變得輕而易舉。

此後,标準石油公司一躍成為美國當時最大的精煉煤油生産商。但對洛克菲勒來說這還不夠,他緊接着就開始對煤油行業的競争者進行收購,并與其他鐵路公司展開談判,壓低産品的運輸費用以節約成本。

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那些親手建造美國的商界巨子

洛克菲勒的标準石油公司廠房

到最後,洛克菲勒控制了北美90%的煤油供應,他的标準石油公司成為了美國第一家壟斷公司。這位俄亥俄油商成為“美國最有權勢的男人”時,剛滿33歲。

洛克菲勒的崛起警醒了鐵路大王範德比爾特。他意識到,要想對抗洛克菲勒,唯一的做法就隻有聯合各大鐵路公司。于是,他不惜同自己在鐵路業最大的競争對手湯姆·斯科特建立聯盟,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洛克菲勒就範,把鐵路公司運輸石油的費用重新提到原來的價格。

得知消息的洛克菲勒也将範德比爾特的這一舉動看成了是對他的宣戰。

根據多年的從業經驗,洛克菲勒知道,煤油在煉油廠内部的運輸是通過大型管道進行的。他轉而想到,既然管道能夠短距離運油,那麼隻要能建一個足夠大的管道系統,他就能夠徹底擺脫鐵路公司的要挾。

看準情況的洛克菲勒讓勞工們夜以繼日地趕工,勞工們沿着美國農村四處開炸,每天鋪設超過一英裡半的運油管道。

管道鋪設完成時,長度超過了四千英裡,橫跨美國俄亥俄和賓夕法尼亞兩大州。這條管道讓世界上數千口最賺錢的油井直接連到了洛克菲勒的煉油廠,洛克菲勒得以真正擺脫了對鐵路公司的依賴。

在那時,約翰·洛克菲勒生産的煤油占據美國鐵路運輸40%的貨運量,而他建立起管道并停止使用鐵路運輸的做法直接導緻市場對鐵路投資的恐慌,投資人紛紛抛售鐵路公司的股票。大恐慌過後,美國國内360家鐵路公司中有1/3都宣告破産。

從結果來看,這次市場崩潰是美國一百多年曆史中相當糟糕的一次,由于不知道如何應對這樣一場完全的崩塌,股票交易所甚至一度關閉十天之久。

正所謂“别人恐懼我貪婪”,就在美國很多大公司為生存掙紮的時候,洛克菲勒看到了市場中隐藏的機會。當對手一個接一個崩潰後,洛克菲勒用幾乎零成本收購了瀕臨破産的石油公司,進而造就了美國當時最大的企業帝國,壟斷了煤油大約98%的市場佔有率。

至此,洛克菲勒取代範德比爾特成為了美國最富有的人。他的資産淨值超過1.5億美元,換算到今天,大約價值2250億美元。

一個雨天,湯姆·斯科特被埋葬在了費城郊外,死時他已是一個潦倒之人,飽嘗失敗和羞辱。

正如上文所述,鐵路大王範德比爾特曾和他最大的競争對手湯姆·斯科特建立聯盟,向洛克菲勒提出增加煤油運輸費用的要求。但洛克菲勒修建起的運油管道讓他擺脫了對鐵路公司的依賴,并使得許多鐵路公司股價大跌,其中便包括斯科特公司的股票。

在安德魯·卡内基看來,湯姆·斯科特的潦倒都是洛克菲勒一手造成的。

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那些親手建造美國的商界巨子

安德魯·卡内基

斯科特對卡内基有着知遇之恩——卡内基開始追随斯科特時還隻不過是個孩子。可以說,沒有湯姆·斯科特,卡内基什麼都不是。

導師斯科特的離世讓卡内基遭受沉重的打擊,也讓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要在商業領域打敗洛克菲勒。

想要打敗洛克菲勒并不是卡内基一時的狂妄,他已經有了初始資本。此前數年,斯科特曾提出過一個設想,即建造一座橫跨密西西比河的大橋——聖路易斯橋,而卡内基則讓這個設想成為現實。

根據規劃,聖路易斯橋的長度超過一英裡,堪稱史無前例。在當時的美國,每四座橋的建造中就有一座會失敗,而且沒人建過一座這麼大的橋,卡内基面臨的難度可想而知。

實際上,之是以建橋失敗率如此之高,是因為在當時,鋼材的生産周期很長,難以滿足建橋所需的原料需求,是以幾乎沒有人會選擇用堅硬的鋼材建造橋梁,導緻橋梁結構并不穩固。為了建造大橋,卡内基去了很多煉鋼作坊,見了很多化學家,他想弄清一個問題:如何量産鋼材。

“苦心人,天不負”,英國發明家亨利·貝塞麥發明了一種裝置,将鍛造一根鋼軌的時間從2周縮短到了15分鐘。卡内基清楚地認識到這種新技術的價值,并利用它建造了橫跨密西西比河的聖路易斯橋。這座大橋的成功也讓卡内基名聲大振。

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那些親手建造美國的商界巨子

橫跨密西西比河的聖路易斯橋

聖路易斯橋的建造讓卡内基看到了鋼鐵行業的未來。他開始投資很少美國企業家願意投資的領域——那些異常龐大的鋼鐵工廠。卡内基堅信,在美國未來很多年的經濟增長中,鋼材都将必不可少。

有了新工廠,卡内基就能夠為全國各地提供人們所需的鋼材,這也讓他大賺了一筆。而更重要的是,卡内基很聰明地發現,美國的鐵路已經建設過度,是以鋼在未來的主要用途不再是鐵路,而是城市建築。

不誇張的說,現代美國就是用卡内基的鋼材建立起來的。美國城市中摩天大樓的蓬勃發展,讓安德魯·卡内基成為了美國幾個最富有的人之一。

但約翰·洛克菲勒的個人财富比卡内基要多七倍,這意味着卡内基距離實作超過洛克菲勒個人财富的目标依然路途漫漫。

想要超過洛克菲勒,一個直接的辦法就是增加鋼鐵工廠的利潤。為此,卡内基招募到性格彪悍的亨利·弗裡克來自己的霍姆斯泰德鋼廠擔任主席——這可能也是一個明智的決定,通過恫吓與威脅,弗裡克從供應商那裡得到了更為有利的價格,也砍掉了很多不必要的開銷,同時還保證了産量的增加。

除了生産原料以外,鋼廠的另外一大成本便是勞動力。卡内基知道,要保持高利潤率,成本就必須壓到最低,而壓低人力成本的方式之一便是降低工資并提高工作時長。這件“髒活兒”自然落到了亨利·弗裡克頭上。弗裡克有一個性格特點,就是從來就不在意别人怎麼看自己的做法,他隻關心一件事——賺錢。

于是,弗裡克開始盡一切可能壓榨霍姆斯泰德勞工的每一滴血汗。他認為,要想讓工廠高效運作,勞工必須一周工作6天,每天12小時——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勞工已經完全精疲力竭。

1892年,工廠工廠中的房間裡的事故不斷增加,直到最終出現了死亡事故。雖然出了人命,弗裡克卻依然告訴勞工們,工作條件不會改善。這樣的說法顯然會遭到勞工們的強烈反對,沖突事件不斷更新,最終演變為一場流血事件。

事件爆發時,兩千名鋼鐵勞工同工廠聘請的平克頓偵探公司“私人警察部隊”交戰,九名卡内基工廠的鋼鐵勞工中槍死亡,還有多人受了重傷。卡内基的聲譽是以遭到了重挫,弗裡克也丢掉了工廠主席的位子。

焦頭爛額的卡内基開始想方設法挽回聲譽——此時的他還沒有意識到,卡内基鋼鐵帝國最大的挑戰其實并非來自内部,一個新的威脅即将出現。

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那些親手建造美國的商界巨子

J·P·摩根

J·P·摩根是一位銀行家,他通過整合狀況不佳的行業、購買經營失敗的公司,并讓它們重新盈利,獲得了可觀的财富。

J·P·摩根很擅于斡旋争鬥各方,以維護整個行業的秩序。他以各方都能接受的條款調解競争來讓自己賺到錢,也讓其經營的生意更有影響力。

J·P·摩根的父親同樣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一直教導J·P·摩根,應該避免太冒風險,也不要投資未被證明的新行業。多年來,J·P·摩根一直生活在傳奇父親的陰影之下。可是,在目睹了洛克菲勒、卡内基白手起家的經曆後,J·P·摩根也想成為下一個,他渴望取得自己的成功——親手建立實業公司。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J·P·摩根将目光集中到世界非常著名的一位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身上。

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那些親手建造美國的商界巨子

托馬斯·愛迪生

在31歲這年,愛迪生拿出了自己此生最偉大的發明——電燈。就像火和輪子一樣,電燈也将改變人類的生活。J·P·摩根看到了這種新技術的潛能,他意識到自己創造巨大财富的機會到來了。

在當時,J·P·摩根的私人宅院很快成為托馬斯·愛迪生的實驗室。愛迪生在J·P·摩根家的一間小屋中安裝了一台發電機,之後又在牆壁和天花闆中走了四千英尺的電線,安裝了将近四百個電燈并成功點亮。

在自己家中的實驗成功後,J·P·摩根希望能将電燈推廣到全國。他和愛迪生讓勞工們挖出超過15英裡的坑網,埋入超過十萬英尺的粗銅線。這讓愛迪生的發電站同紐約數百個家庭和商用建築相連,愛迪生的電網成為了美國電力傳輸的典範。

沒過多久,愛迪生的電網就布滿了半個曼哈頓,電燈排在街道兩側,紐約的無數家庭夜晚時也都閃耀着電光。J·P·摩根和愛迪生的舉動對洛克菲勒的煤油生意造成了沖擊,因為接入愛迪生電網的任何一戶家庭都是洛克菲勒失去的顧客。

受到沖擊的洛克菲勒發起了一波針對電的公關宣傳攻勢,宣揚這種新技術危險,甚至可能緻人死亡。洛克菲勒稱,電有可能導緻大規模觸電身亡和難以控制的火災。他知道,隻要能吓壞公衆,煤油就可以繼續保持光源上的統治地位。

與此同時,愛迪生實驗室的學徒尼古拉·特斯拉發明了一種新的電力形式——"交流電",這也對愛迪生希望推廣的“直流電”形成了沖擊。

不想與“交流電”正面競争的愛迪生用盡了各種肮髒伎倆,試圖敗壞交流電的名聲,包括在觀衆面前電死動物等。雖然洛克菲勒抹黑電能的公關宣傳沒有得逞,但由于交流電技術确實比直流電更先進,愛迪生最終敗在了自己的學徒特斯拉手下,而J·P·摩根也在電力競争中輸給了特斯拉背後的老闆威斯汀豪斯。

此時,為了獲得商業利益,J·P·摩根也開始動用不公平的競争手段,迫使威斯汀豪斯和他打一起代價數百萬美元的官司。J·P·摩根心裡清楚,打這場官司所需的資源會直接讓威斯汀豪斯破産。威斯汀豪斯别無選擇,隻能服從J·P·摩根的要求,把手上的交流電專利轉讓給了J·P·摩根。

拿到交流電專利的J·P·摩根買下了愛迪生電氣公司的更多股票,直到成功實作了對公司的完全控制,随後将托馬斯·愛迪生從公司清除了出去,并将公司改名為“通用電氣”。

雖然這段早期曆史并不光彩,但通用電氣在日後也成為了美國最大的公司之一,J·P·摩根則成了行業中無可争議的領袖。通過使用大量的資金,J·P·摩根在全美範圍内建立了衆多發電站,第一次将電普及到大衆家庭。

J·P·摩根借助電力的崛起無疑給對手們敲響了警鐘,他們将J·P·摩根看成是需要處理的威脅。

此前,洛克菲勒已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想盡一切辦法阻止電力的普及,但電還是成為了主流。為了維持标準石油公司的盈利,洛克菲勒需要找一種替代煤油的産品。于是,洛克菲勒雇傭了一個科學家團隊,最終發現在煤油的提煉過程中會産生另一種極易揮發的物質,這種物質不僅能被用來合成蜂蠟和凡士林,還可以成為内燃機的絕好燃料。

是的,這種物質就是現在已經十分普及的能源——汽油。

洛克菲勒很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油供應商,他開始使用汽油為煉油廠的機器提供動力。效率和動力的優勢讓這種引擎成為了全美國工廠的标配。之後這種引擎又被連到輪子上,創造出了所謂的"無馬四輪車",也就是今天的内燃機汽車。

在繼承并擴充了父親的銀行帝國之後,J·P·摩根成了又一位站在美國權勢巅峰的人。他在全國的影響力隻有另外兩人可以與之抗衡,也就是安德魯·卡内基與約翰·洛克菲勒。

在權力鼎盛時期,J·P·摩根、約翰·洛克菲勒和安德魯·卡内基三人财富價值的總和相當于現代的1萬億美元以上,其中僅洛克菲勒一個人就占了當時美國國民經濟的1%。

洛克菲勒、J·P·摩根和卡内基等人越來越富有,可更廣大的勞工群體卻在掙紮度日。

彼時美國富人與窮人之間的差距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超過90%的美國人生活開銷少于100美元,普通勞工每天的收入不到一美元,遠遠低于貧困線。整個美國的工廠的工作條件簡直讓人無法忍受,一年裡每11個鋼鐵勞工中就有1個會在工作時死掉。

這種情況引發了勞工群體的嚴重不滿,他們希望改善工作條件。1896年總統大選前,民主黨人威廉·詹甯斯·布賴恩發誓要為窮人代言,與國家的精英階層做鬥争。

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不受損,洛克菲勒、J·P·摩根和卡内基等巨頭出資支援另一位總統候選人、俄亥俄州州長威廉·麥金萊,并動用影響力幫助他最終當選美國總統。

威廉·麥金萊的當選讓商業巨鳄們暫時躲過一劫。但之後政壇新星西奧多羅斯福·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橫空出世依然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那些親手建造美國的商界巨子

西奧多·羅斯福

1901年9月,總統麥金萊來到水牛城(Buffalo)發表演講,以昭示美國的繁榮。但是這種繁榮并沒有惠及所有人,許多窮人還在為生存而掙紮,他們受夠了麥金萊與大企業的密切關系。演講後,意外發生了:麥金萊遭遇不明人士槍擊身亡,成為第三位在職被殺的美國總統。

此時,作為副總統的羅斯福得到了大展身手的機會。他依照規定接任美國總統後,幾乎立刻開始了對壟斷公司的法律訴訟,意在拆分這些超大型商業組織。在取得第二次連任後,羅斯福在執政期間又将幾十個壟斷企業送上了法庭,比如洛克菲勒的标準石油公司就被完全解散,分成了34家小公司。

但羅斯福沒有料想到的是,那些商業巨子并不會因為公司被拆分就喪失影響力。

還是拿洛克菲勒來舉例,他雖然輸掉了官司,但是從标準石油公司分出去的小公司最終再次成為埃克森美孚、雪佛龍這樣的企業巨頭,而洛克菲勒在這些新公司都持有股份。通過占有大量的股票,他賺的錢比以前多得多。洛克菲勒仍然成為了世界曆史上的首富,其身價差不多相當于現代的6600億美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此時的美國已經走出了南北戰争的廢墟,在短短50年間就成為了一個全球性強國。

美國之是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進步,與範德比爾特、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等人在商業上的縱橫捭阖密不可分。也正是這群人充分利用技術和資本的力量,譜寫了近代曆史上一部令人驚歎的資本主義狂想曲。

參考資料:

網易公開課四集紀錄片,《誰建造了美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