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最早的漢譯本《堂吉诃德》重新譯回西班牙語

作者:酒死了
記者 | 實習生 姚冰淳 編輯 | 林子人

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堂吉诃德》的首個中文譯本《魔俠傳》。不了解任何西方語言的譯者林纾在好友陳家麟口述翻譯的幫助下,完成了這部西國文學經典的中文翻譯工作。陳家麟讀的是英譯本,是以林纾半是轉譯、半是創作,在重重錯誤間以文言文“重寫”了《堂吉诃德》,而且他隻“重寫”了上半部的内容,把講述堂吉诃德兩次出走的前55章整合為四段。

百年之後,西班牙漢學家阿莉西亞·雷林克将這部中文版《堂吉诃德》重新譯回西班牙語,《奇思異想的紳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卻》(原書全名)從17世紀的西班牙出走,又以《魔俠傳》的面貌自中國歸返西班牙,完成了一次圓滿的冒險之旅。日前,塞萬提斯學院在馬德裡、上海和北京三地同時釋出了漢西版《魔俠傳》。該版本包含了林纾原著以及雷林克的西班牙語譯本,并附有大量譯者注釋和詳細導讀。

這段語言探索之旅開始于八年前。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駐北京機構展出過一些塞萬提斯著作的中譯本,這是中國收藏家劉瑞明堅持20年搜遍市場和書店的成果。塞萬提斯學院駐上海機構的負責人易瑪·孔薩雷斯·布依表示,那次展覽的展品就包括1934年版林纾的《魔俠傳》——“它看起來就是一本普通的筆記本,卻是展品中最璀璨的一顆珠寶。”她率先提出了這一回譯的項目,着手搶救這部被遺忘的中譯本,在雷林克的不懈努力下,西語版《魔俠傳》問世。

易瑪的初衷是想知道,林纾在何種程度上轉變了主人公的原始形象,借此窺見堂吉诃德這一文學人物在當時的中國是如何被接受的。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院長路易斯·加西亞·蒙特羅在活動現場也表示,讀者能夠通過堂吉诃德在中文和西語之間的形象變化來感受中西兩國之間的文化異同。

1897年,由王壽昌口述、林纾筆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有人認為,這是第一部由國人翻譯的西方名著,成為了中國近代文學翻譯史上裡程碑式的作品。已步入不惑之年的福建文人林纾也由此開始了他遲來但豐碩的著譯生涯。林纾一生以文言文翻譯了英、法,美、比、俄等十幾個國家的作家作品約180種。《清史稿·林纾傳》中說:“(纾)所譯歐西說部至百十種。然纾故不習歐文,皆待人口達而筆述之。”“林譯小說”的出爐其實是由精通外文者先閱讀原文,口述内容,再通過林纾譯成古文。雖然林纾不通曉任何西方語言,但錢鐘書在《林纾的翻譯》一文中提到,林纾的翻譯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經是文學史上公認的事實,他自己就是讀了他的譯作後增加學習外語的興趣的。

《魔俠傳》是“林譯小說”中的一部。192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堂吉诃德》的首個中文譯本《魔俠傳》,兩年後,林纾因病辭世,這部《魔俠傳》成為他最後一部文學譯作。《魔俠傳》并非是對《堂吉诃德》的簡單翻譯,而是林纾對《堂吉诃德》英譯版的個人诠釋。首先,他沒接觸過西語原文;其次,他并非直接閱讀英譯文,而是由好友陳家麟念給他;最後,他沒有逐字逐句地撰寫,而是按照自己的了解重寫,将自己對20世紀20年代中國緊張而失衡狀況的思考融入文本。他似乎三次“背叛”了原文,以緻招來許多批評,被錢鐘書先生稱為“老筆頹唐”,而且“态度顯得随便”,甚至有些“漠不關心”,将“塞萬提斯的生氣勃勃、浩瀚流走的原文”譯得“死氣沉沉、支離糾繞”。

甲午戰争慘敗之後,抱着向西方學習、救亡圖存的目的,晚清知識界開始呼籲譯介先進國家的政治小說、科學小說,于是中國第一個大規模域外小說輸入的高潮興起。林纾認為自己有使命幫助中國“開眼看世界”,接受新思想和來自别國文化的知識。

郁達夫曾經指出中國的現代小說就是“中國小說的世界化”。正是從閱讀翻譯小說開始,中國小說家才開始擁有世界文學的視野,開始自覺學習借鑒其藝術經驗。事實上,正是晚清的翻譯小說培養了五四一代作家對外國文學的興趣與素養。而對于晚清翻譯小說貢獻最大的毫無疑問是林纾。胡适曾經說過,嚴複是介紹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紹西洋近世文學的第一人。林譯小說“為新文學探出一條外國的通路”。

西班牙駐華大使拉斐爾·德斯卡娅在為漢西版《魔俠傳》所做的序中寫道:“他的國家與16世紀的卡斯蒂利亞王國大不相同。然而,憑借《堂吉诃德》和他自身的偉大,在彼時屈辱的歲月裡,林纾找到了堂吉诃德的夢想和自己強國夢想之間的契合點和可借鑒之處。”雷林克也表示,林纾既要創作自己的作品,也熱衷于傳播外國文學作品,他承擔了翻譯的艱巨任務。同時,林纾對堂吉诃德的再創作,造就了“魔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當時中國對西班牙的了解。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滕威認為,即使《魔俠傳》總體上說很不成功,但基本上譯出了原著上部的故事情節;而且即使林纾手握“老筆”,他的文字依舊簡潔洗練,往往幾個字就能傳神地表達出原文的意思。雷林克在回譯的過程中也發現,林纾對成語有着熟練的掌握,用典甚廣且格外精确,使得對于當時的中國讀者而言,《魔俠傳》幾乎變成他們自身傳統裡的作品,同時也有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書中發生的場景。

中國最早的漢譯本《堂吉诃德》重新譯回西班牙語

雷林克是專治中國古典文學的西班牙漢學家和翻譯家,曾将《西遊記》《牡丹亭》《文心雕龍》等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譯介到西班牙。最初,易瑪知曉她非常重視中西文化交流而找到她做《魔俠傳》的翻譯,她稀裡糊塗地就答應了,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接下的是一個多麼艱辛的工作,她在活動現場的連線對談中稱:“我在翻譯的過程中經常想要放棄。”

在整個翻譯過程中,雷林克需要參考、核對和比較四個版本:塞萬提斯的原著,莫妥版和熱瓦斯版的英譯,以及林纾、陳家麟二人的中譯本。回譯的一大難題就是将文言文版的《堂吉诃德》翻譯成什麼風格的西班牙語:如果完全模仿塞萬提斯的風格會顯得不合時宜,過于現代又會造成語言的時空倒錯問題,同時還要盡可能貼近林纾的原意以凸顯林纾是如何處理塞萬提斯的文本的。最終雷林克選擇了一種中庸的語體風格,并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古語表達法,把握整體文雅的風格。而在她熱忱追求忠實于原文的驅使下,有時古代漢語的節奏韻律也能進入到西班牙語的譯本中。

雷林克在漢西版《魔俠傳》中加了大量的注釋,除了指明内容或詞彙上林譯本與塞萬提斯原文的差別,以及對林纾所用成語的解釋外,她還加入了大量中國曆史文化相關的資訊,希望給今天的西班牙讀者提供一些知識點,他們或許會“因為彼此的相似或不同而感到着迷、驚訝或至少有一點好奇”。

西語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趙振江也表示,漢西版《魔俠傳》是一件困難而有意義的工作,有助于西班牙和拉美地區的漢學研究。對易瑪來說,最新版本的《魔俠傳》代表了兩趟旅程的完結。不僅堂吉诃德在中國逗留了一個世紀後回到了西班牙,林纾的譯作也得以再次在中國出版發行——與雷林克的西班牙文譯本合編為一部書籍。而且這次在中國的出版機構也和1922年時一樣。易瑪說:“這是一種雙向的回歸故土。”從西班牙語到英語,從英語到中文,再從中文回到西班牙語,在林纾和雷林克跨時空的合作下,堂吉诃德走完了一個圓滿的閉環。

偉大的文學作品最終會脫離作者走上自己的道路,雷林克希望自己翻譯的林纾譯作能夠成為一條漫長而古老的鍊條上的最新一環,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分享一部同時深刻反映了17世紀西班牙和20世紀國中國現實的作品。“我覺得這讓我們能夠進行更細緻的觀察。這是真正的語言寶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