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三季度太原GDP為3600.6億,增量691億,名義增速23.75%,在主要城市中增速第一;贛州三季度GDP3041.8億,增量432.7億,名義增速16.58%。兩座城市的表現都出類拔萃,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
對太原和贛州的看好,還基于我對未來的兩個判斷:
1、新重工時代到來

過去20年,中國存在“重輕工,輕重工”的現象,導緻重工業長期被歧視、壓制、抹黑,重工業幾乎成了過街老鼠。随着全球原材料價格重置,中國關鍵工業裝備被西方封鎖,以及技術創新缺乏科學理論支撐,中國已經認識到重工業才是中國最大軟肋,中國要想成為真正的科技強國,就必須采取“輕重雙軌并行”政策,沒有重工業在材料學、動力學、機械學、化學等學科上的積累,全面的科學進步根本無法實作。我認為中國的“新重工時代”即将來臨。
未來十年,中國最大的發展機遇不是輕工業,而是重工業,一場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動力、新宇航、重大裝備、重大科學裝置為核心的“新重工業時代”即将到來。而這些領域,都是太原、贛州的優勢領域,兩城不僅要把握住這輪“科學革命”,更要以科技為犁,開拓出新重工産業,形成自己的新競争力。
2、資源的價值回歸
長期以來,工業品的利潤遠高于工業原材料的利潤,這種經濟模式是建立在技術和工業體系被少數西方國家壟斷的基礎之上的。21世紀以來,中國實作了工業化,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工業化,其規模和深度超過了全球其他國家工業化的總和,中國憑一己之力将人類工業程序推進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現在,工業技術和體系不再被西方少數國家壟斷,西方勢力必然不允許中國占據全球工業化最大的蛋糕,是以推動工業原料價格上漲成為必然。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工業原料價格總的趨勢是向上。
太原和贛州所在的山西和江西都是中國的資源大省,未來必然會享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利好。
下面簡單讨論一下這兩座城市未來的發展政策:
一、太原
1、人口
随着中國人口即将進入負增長,未來人口的價值将更加寶貴,城市之間的人口競争将更激烈。2020年太原人口530萬,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80位,在省會城市中排名倒數。如果太原想有所作為,未來十年必須吸引更多外來人口(至少300萬)。
山西多山,土地貧瘠,生态脆弱,應采取人口集中政策,将山區人口轉移到城市,讓山林休養生息。這樣做好處有二:其一,山西3500萬人口,卻隻有太原一座大城市,其他城市規模太小,不利于内循環經濟發展,隻有人口集中了,城市強大了,山西才能崛起;其二,山區人口退出後,組建國有農林發展公司,開展經濟農業和旅遊業,既保護了生态,又能創造更高價值。
建議用10-20年,将山西80%的人口集中到5座中心城市:太原850萬,運城650萬,臨汾600萬,大同500萬,長治500萬。
2、區劃
我的設想是:太原、晉中合并成新太原市;大同、朔州合并成新大同市;長治、晉城合并成新長治市;西部山區組建“呂梁山市”,東部山區組建“太行山市”,打造以旅遊、農業、林業、養殖、狩獵、度假、養老為核心的新形态經濟區,以國有開發公司為主要經濟體,實行市場化、商業化運作。
3、産業
積極擁抱新重工時代,整合資源,立足重工,打造以新能源、新動力、新材料、重工裝備、宇航科技為核心的新産業,争取成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參與者,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能源、動力、材料、裝備領域的引領者。
4、流量
太原影響力太小,網絡聲量太低,缺少流量價值。世界已經改變,太原要學會宣傳自己、“顯擺”自己,讓世界了解自己。這個時代,“流量”絕非嘩衆取寵,流量就是營銷,帶來的是源源不斷的消費和影響力。
理想的太原:GDP全國第30位左右,人口850萬,城區人口600萬,國家新重工業中心,重大科研中心,能源、動力之都。
二、贛州
1、定位
想成為将軍的士兵不一定能成功,但不想成為将軍的士兵必然如願。不論是人還是城市,對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有了定位,才有奮鬥的目标,才有奔跑的方向。
贛州GDP全國第66,産業也有一定實力,全市常住人口897萬,城區常住人口超過200萬,綜合實力在中西部非省會城市裡屈指可數。贛州的城市目标可以在江西副中心城市的基礎上提升一下:2030年成為入門級二線城市。
2、産業
産業是地級市等級躍遷的重要支撐,過去五年贛州的崛起就是抓住了産業機遇,搭上了新材料、新能源、電動汽車的順風車。在文章開頭我做了兩大預判,一是重工業重新崛起,二是原材料價值回歸,這兩點都是贛州的優勢所在,從中發現産業機會,打造順應時代未來的産業,是贛州的機會也是考驗。我的建議是,将手中的原材料變成推動生産力發展和國家重大科技進步的關鍵裝備,如宇航裝備、軍工裝備、交通裝備、工業裝備等。
3、企業
一座城市要有多張名片,一張是代表性的人物,一張是代表性的建築,一張是代表性的景點,還有一張是代表性的企業。煙台有萬華、徐州有徐工、濰坊有歌爾、溫州有正泰、甯德有甯德時代,贛州也要有一個被提起就想到贛州的代表性企業。
贛州過去十年初步建立起了面向未來的先進制造業,并形成了一定聚集,未來産業“聚變”,就可能誕生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超級企業。贛州在以下領域有誕生超級企業的可能:一是新材料,二是智能家居,三是生态農業,四是新能源,五是工業裝備。
4、交通物流
近日國家發文支援“公鐵水聯運”打造物流樞紐,即打造具備公路、鐵路和水運三大交通優勢的綠色交通樞紐,相比傳統單一交通物流方式,更節能,更高效。贛州公路、鐵路、水運都很發達,具備成為交通樞紐的條件,完全可以成為華南物流中心、中歐班列華南集散中心。浙贛粵大運河如能早日開通,則贛州交通物流樞紐将更上一層樓。
5、科技
三線城市跨入二線城市最大障礙是科技,沒有科技創新支援,即使進入二線也難以立足。縱覽二線城市名單,要麼是省會,要麼是經濟強市,但無一例外都有極強的科技實力,如常州、徐州、溫州、濰坊、煙台、揚州等,大學實力和企業實力都不容小觑。贛州要建立科技創新培育體系,推動關鍵企業向創新型企業轉變,并積極組建或引進新的大學、研究院、實驗室、科研團隊,不斷增強贛州科技創新實力。
理想的贛州:GDP全國第35-40位,人口1000萬,城區人口400萬,國家新重工業中心,新材料之都。
歡迎關注城市王朝,城市、農村、經濟、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