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馬邺
西晉愍帝
司馬邺(300年―318年2月7日),即晉愍帝(313年―317年在位),一作司馬業,字彥旗,晉武帝司馬炎之孫,吳敬王司馬晏之子,晉惠帝司馬衷和晉懷帝司馬熾之侄,西晉最後一位皇帝。
司馬邺最初過繼給伯父秦獻王司馬柬,襲封秦王。永嘉七年(313年),晉懷帝于平陽遇害之後,司馬邺于長安即帝位,改元建興。司馬邺即位時,西晉已經沒有可以作戰的戰力;而且長安也沒有可用的物資可以與前趙作戰。建興四年(316年)八月,劉曜發兵攻打長安,并且切斷長安的糧運;晉愍帝在食斷糧絕的情況下于十一月十一日(12月11日)投降漢趙。之後晉愍帝被送往平陽,封為懷平侯,并且承受身為狩獵隊伍的前導以及宴會洗杯子的雜役的屈辱。建興五年十二月二十日(318年2月7日),被劉聰殺害,終年十八歲,葬處不明。
本名
字号
彥旗
出生地
洛陽
出生時間
公元300年
去世時間
公元318年2月7日
生平經曆
早期經曆
司馬邺最初出繼伯父秦獻王司馬柬為嗣,襲封秦王。永嘉二年(308年),拜為散騎常侍、撫軍将軍。
永嘉五年(311年),漢趙軍攻陷洛陽,擄走晉懷帝,司馬邺到荥陽密縣避難,與舅父荀藩、荀組相遇,自密縣南走許颍。豫州刺史閻鼎與前撫軍長史王毗、司徒長史劉疇、中書郎李昕及荀藩、荀組等共同謀劃送司馬邺回長安,劉疇等中途叛變,閻鼎追上把他殺了,荀藩、荀組幸免于難。閻鼎即裹挾司馬邺,乘坐牛車,經宛縣奔武關,多次遇到山賊攔截,士卒逃散,停留在藍田。閻鼎告知雍州刺史賈疋,賈疋立即派州兵迎接護衛司馬邺,到達長安,又使輔國将軍梁綜幫助守衛長安。
永嘉六年九月初三日(312年10月19日),閻鼎等人擁立司馬邺為皇太子,登壇祭天,建立宗廟社稷,實行大赦。給賈疋加征西大将軍稱号,以秦州刺史、南陽王司馬保為大司馬。賈疋讨伐賊張連,被張連殺害,衆人推舉始平太守麴允兼任雍州刺史,擔任盟主,按照朝廷制度,選拔設定官員。
登基為帝
永嘉七年(313年)四月初一,得到晉懷帝的死訊,舉行哀悼祭奠之禮。四月二十七日,司馬邺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為“建興”,是為晉愍帝。任命衛将軍梁芬為司徒,雍州刺史麴允為使持節、領軍将軍、錄尚書事,京兆太守索綝為尚書右仆射。五月十八日,任命鎮東大将軍、琅琊王司馬睿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陝東諸軍事,大司馬、南陽王司馬保為右丞相、大都督陝西諸軍事。當時的西晉皇室、世族已從京師洛陽紛紛遷至江南,西晉中原王朝至此名存實亡。
建興三年(315年),晉愍帝多次向丞相司馬保征召軍隊,司馬保身邊的官員都說:“被蝮蛇咬了手,壯士便截斷手腕防止蛇毒蔓延。現在胡人賊寇士氣正盛,應當暫時截斷隴地的道路來觀察事态的變化。”從事中郎裴诜說:“現在蛇已經咬頭,頭難道也能截斷嗎?”司馬保這才以鎮軍将軍胡崧為前鋒都督,等各軍集中後進發。麹允想護送晉愍帝到司馬保那裡,索綝說:“司馬保得到了天子,一定會放縱他自己的私心。”于是就沒有行動。這樣長安以西的地區,不再進貢尊奉朝廷,朝廷中的文武百官都饑餓困乏,靠采集野生的谷子來生存。
迫降漢趙
建興四年(316年)八月,漢趙劉曜率軍圍攻長安,長安城内外斷絕聯系。十月,長安城發生嚴重饑荒,米價一鬥達到黃金二兩,并出現人吃人的情況,長安城中一大半人餓死。太倉中有釀酒用的曲餅數十塊,麴允将曲餅砸碎熬粥給晉愍帝喝,不久,曲餅也已經吃光了。晉愍帝哭着對麴允說,如今窮困危急到這種地步,外面沒有救援,為社稷而死是他所應該的。但想到将士們遭受的磨難,應趁城未陷落而行全身之計,或許可以使百姓免受屠戮之苦。于是命人趕快發書向漢趙投降。十一月十一日,晉愍帝派侍中宋敞向劉曜送上降書,自己乘坐羊車,脫去上衣,口銜玉璧,侍從擡着棺材,出城投降。群臣哭泣呼号,攀援住車駕,拉住晉愍帝的手,晉愍帝也不勝悲哀。禦史中丞吉朗自殺。劉曜燒了棺材,接受了玉璧,讓宋敞侍奉晉愍帝回宮。十七日,晉愍帝被送往平陽過流亡生活,麴允和群官都跟從到平陽。漢趙皇帝劉聰給晉愍帝加上光祿大夫、懷安侯的稱号。十八日,劉聰登殿,晉愍帝在他面前叩頭跪拜,麴允看到這種情景,伏地痛哭,然後自殺。
受辱遇害
晉愍帝投降漢趙後,劉聰對他百般羞辱。建興五年(317年)十月,劉聰外出打獵,令晉愍帝執行車騎将軍的職務,穿着戎服,手執戟矛,在前面開路,百姓聚在路旁觀看,有些晉朝遺民故老,看了以後抽泣流涕,劉聰聽到後十分厭惡。後來,劉聰又趁宴會時讓晉愍帝行酒,洗酒杯,上廁所時又使晉愍帝拿馬桶蓋,旁邊的晉臣多失聲哭泣,尚書郎辛賓抱住晉愍帝痛哭,被劉聰殺害。十二月二十日(318年2月7日),劉聰在平陽将晉愍帝殺害,終年十八歲。
為政舉措
晉愍帝繼位時,正值永嘉之亂,天下分崩離析,長安城中不滿百戶人家,房屋坍塌,荊棘成林。朝廷無車馬服飾,隻能把官銜寫在桑木闆上作标志而已。軍隊不過一旅,公私有車四輛,器械缺少,糧饷運輸不能接濟。外敵橫行,京都危急,各地諸侯無獻身之志,四方将帥無勤王之舉,故使晉愍帝君臣處境窘迫,受辱被殺。
曆史評價
房玄齡等《晉書》:①“愍帝奔播之後,徒廁其虛名,天下之政既去,非命世之雄才,不能取之矣!”②“懷佩玉玺,愍居黃屋。鰲墜三山,鲸吞九服,獯入金商,穹居未央。圜顱盡仆,方趾鹹僵。大夫反首,徙我平陽。主憂臣哭,于何不臧!”
王夫之《讀通鑒論》:①“愍帝之西入長安,必亡之勢也。”②“況素不知兵、徒以名義推奉之愍帝乎?智者知此而已;而愚以躁者,乃挾天子為孤注,而诮人畏沮,不量力,不度勢,徒敗人國家,豈有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