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山日報
很多人都喜歡吃海鮮
特别是生的海鮮
一口下去那個鮮那個爽
但!是!
要知道病從口入
有些東西可是不能亂吃的!
中山一男子愛吃淡水魚生
結果,蟲子“住”進了他的體内!
今年50歲的成某這兩年感覺上腹部老是不舒服有點痛,“也沒覺得痛得受不了,就是很難受,而且餓的時候特别明顯。”
他以為是膽囊息肉作怪,一直喝中藥,卻沒有明顯好轉,便到火炬開發區醫院做保膽取石(息肉)手術。
手術進行得十分順利,
但在即将結束手術時,
醫生向膽囊管處探查,
赫然發現一條正在“遊動”的蟲!
這是一隻成蟲,
長約4-5mm,活的!
其實,它才是引起成先生
腹痛的罪魁禍首
經過醫生确認,成先生體内的這條寄生蟲屬于肝吸蟲。醫生說,一般B超檢查很難發現肝吸蟲,是以成某一直不知道膽囊裡還有寄生蟲。
目前,醫院已為成先生取出了蟲子。雖然成先生的膽囊裡隻發現了一隻肝吸蟲,但醫生表示,這并不排除還有另外的成蟲或蟲卵存活在他的膽囊内,接下來醫院還将繼續為他進行系統的驅蟲治療。
科普時間
膽囊内為何會有肝吸蟲?
據醫生介紹,肝吸蟲是一種寄生蟲,肝吸蟲病又稱華支睾吸蟲病,就是一種肝吸蟲成蟲寄生于人的肝膽管内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症狀,将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輕度感染者或許并無明顯症狀,重度感染者則會出現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腹瀉、精神不振、肝大等臨床表現,嚴重者可發生膽管炎、膽結石、胰腺火、肝硬化甚至肝膽管癌等并發症。
肝吸蟲通常寄生于淡水魚類中,并通過淡水魚生或未經煮透的魚、蝦肉,經消化道傳播到人體内。如果人吃了帶有肝吸蟲蟲卵的魚生或未煮透的魚、蝦肉,約莫一個月,蟲卵就可在肝髒膽管内發育成為瓜子仁狀的成蟲。
而成某正是有吃魚生的習慣。前幾年,因為夏天做工太熱,他常常從河溝裡抓鲫魚、鳝魚等,清理幹淨後直接涼拌着吃。“很鮮美的嘛!”正是這個習慣,導緻他感染了肝吸蟲病。
不過,得知自己體内有肝吸蟲後,他連連擺手:“再不敢吃了!”
公衆誤區
醬油、芥末、白酒能殺死肝吸蟲?
不能!坊間傳聞最以醬油、芥末等調味料和白酒能殺死肝吸蟲,這沒有科學根據。
肝吸蟲的囊蚴的抵抗力比較強,調味品和白酒等在短時間内根本無法起到殺蟲功效。殺死肝吸蟲最好的辦法就是高溫,把魚肉煮熟煮透。
預防寄生蟲病,
關鍵是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
1
淡水魚生最好不吃;
2
生熟食存放和切割都要徹底執行生熟分離,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切過生肉、生魚的砧闆要充厘清洗;
3
家中寵物最好也不要投喂淡水魚生,其糞便若含有肝吸蟲,人體接觸後也有感染上的可能。
如果吃了魚生,
擔心有寄生蟲,
可以通過體檢,
檢測人的糞便排洩物發現蟲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