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料,釣魚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甚至有:一個好“窩子”,就等于好漁獲的說法。
然而,窩料的制作、搭配和使用,才是決定下列常見問題的根本:
打窩為啥也誘不來魚?
魚能誘來卻留不住魚?
誘來的怎麼全是雜魚?
為何出現打窩就停口?
這些問題不解決、不了解,就不會有好的漁獲。咱們本文就通過窩料的三大名額:沉底性、平鋪性、懸浮性,并基于實際環境和魚情——從“選料”的角度,解析上述的問題。

在如今各種“霧化”狀态忽悠的今天,餌料和窩料的“沉底性”被許多釣魚人忽視了。其實,窩料而言,沉底性能才是第一大名額。
留魚效果
留魚,顧名思義就是把魚留在窩子裡,而且時間要夠長。此時,窩料的沉底性能就十分重要,因為底部不随水流而動的窩料,才被認為能夠長效的留魚。沉底性好的窩料其實很多,隻要夠密度的餌料,其實都算這個範疇。
比如:玉米、麥粒、酒米、沉水顆粒等大粒徑或較高密度的物料,都是我們正常自制窩料突出“沉底性”的首選。
誘魚下底
窩料良好的沉底性能,不僅能把魚留在水底,也有誘魚下底的作用。如,我們在“窩餌一體”的粉餌垂釣中,餌料中配合一些沉底性能良好的大顆粒、酒米等物料,就能明顯的起到“小中取大”、誘魚下底、輔助留魚的效果。
抗水流幹擾
窩料的一大“怕”,就是随着水流輕易的飄走了,這在一些水流較大、野釣環境、甚至坡度較大的釣點,都很常見。此時,就更需要突出窩料的沉底性。常見的用法除了玉米、酒米等大顆粒糧食餌料,甚至會有配重的大塊豆餅、糠餅、菜籽餅等物料的使用——目的很明顯,咱們就是要通過“沉底性”,滿足誘魚和留魚的效果。
相比上一條“沉底性”,窩料的“平鋪性”也是被許多釣魚人忽略的問題,甚至從來就沒重視過。
什麼是窩料“平鋪性”?
“平鋪性”是指做窩和打窩一定時間後,窩料在水底的展開面積。也可以了解為窩料有效覆寫水底的實際面積。抽象了解,可以把窩料的沉底性看為厚度,平鋪性看成長度和寬度。許多釣友都有釣“窩邊”才上魚的經曆,這就是窩料的水底邊緣位置。魚發現并前來,先在窩料邊緣試探和就餌,這是許多動物的常見行為。
舉例:貓狗甚至螞蟻,發現地上一灘食物,也是從邊緣開始攝食。反例,一些滑魚和受驚魚不适合做大窩,自制或使用窩料隻用沉底性好、平鋪性差的物料,原理之一,就有這個方面。
“平鋪”帶來的誘魚效果
平鋪性代表窩料的散落和覆寫水底的面積,這就是底部誘魚面積。尤其水廣魚稀的時候,這種“大面積窩料”會具有明顯的誘魚優勢。
注意:如果目标魚密度較高,則不适合窩料面積過大,此時,誘魚過于分散,往往得不償失。
“平鋪”的留魚效果
窩料面積夠大,在魚頭較少、魚體較大的時候,會表現出長效留魚。比如,夠大的窩料面積,反而等于促成多魚種、多魚體、尤其大型魚的栖息,相對不容易互相驅趕,能緩解“魚驚魚”的炸窩。
注意:如果魚的密度較高,這也會造成誘魚分散,反而“魚口”會慢。再配合岸邊人多、嘈雜,就會形成“魚遠岸”,出現遲遲不吃釣餌的現象。
自制和搭配窩料的應用政策
1,一般建議“複合型”選料。窩料的有效平鋪性,常見是多物料配合實作的。比如,不同粒徑和密度的粉餌、酒米、顆粒碎、膨化顆粒、糧食類物料、纖維質副産品等,通過搭配,實作窩料的有效平鋪效果。
2,“大配合”窩料的使用效果。這類窩料,會在水下形成窩點中間是沉底性好的大顆粒,而四周是相對小密度的粉餌平鋪,再往外是纖維質物料——這種“組合”形式的效果,自然不用多說。尤其在水廣魚稀的地方,是能大小兼顧的。這也能展現出:魚少,我們要突出長效的“誘”,之後才是“留和釣”;魚多,我們就主留、多釣。
3,實際的操作。一定頻率和投餌量的抽窩、補窩,在窩料自制和搭配滿足的前提下,其實意義就是保證窩料的厚度和面積,這在許多魚情下,是持續誘魚和增加留魚的必要步驟。
4,“覆寫式”應用。比如在一些嚴重的臭底環境(注意,真正的臭底往往是:有毒氣體産生、或底部積存夠量的對魚有害物質)、有害死藻堆積的水底,通過大窩料進行水底覆寫,常見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處理得當,會明顯出現“不下底”的魚開始下底就餌——但是注意,這種方式适合較長時間守釣或隔夜使用。因為更常見此類水底短時間的窩料沉積、攪動,反而增加有毒氣體散發和藻類懸浮,在初期,反而形成“驅魚”的效果。
窩料的懸浮性,簡單說就是窩料水中散落的顆粒效果和懸浮、漂浮的時間現象。這裡很大一部分,就是釣界常說的“霧化”,不過“霧化”其實是很籠統的,脫落、崩散、溶散、懸浮等,被太多人統稱為“霧化”,反而就失去了名詞的意義。
窩料的懸浮性能,首先就表現出誘魚效果。經時的一些物料懸浮、緩沉、緩升,對小型魚、濾食性魚類、尤其許多生口魚、養殖魚,此類懸浮性能才是誘魚和留魚的保證。這裡的“留”不僅是激發生口魚、小型魚的搶食的“留”,更有不斷誘來新魚(魚誘魚)的意思。
注意:在水溫較低、清瘦水質、水廣魚稀、小中取大、滑魚病魚、垂釣非濾食性魚類等前提下,窩料的“懸浮”是要嚴格控制和劃分的。此時自制和搭配窩料,反而要杜絕白煙狀的細小粒徑懸浮,甚至要刻意的降低窩料和餌料的懸浮性能。否則,就會出現“越打窩越沒魚”、“這裡不能打窩”、“一打窩就停口”的現象。
窩料的沉底、懸浮、平鋪效果,許多人會抽象了解,這首先緣由一些誤導性的釣魚視訊和圖檔,不了解?那咱們就舉例說明:
釣魚人都知道商家或一些餌料視訊,會在漂桶中“示範”餌料的霧化狀态和效果。這真的是“眼見為實”的展現出沉底、分層、懸浮的效果嗎?錯——這反而是“筒壁”圈起來的現象,即,僅是一個桶裝水體中,餌料的現象。
還不了解?那咱們就來一罐八寶粥吧——八寶粥在玻璃杯裡你看到的是各種成分和厚度、粘度、懸浮……顯得很厲害吧?把八寶粥倒入水池裡再試試,反而就是沉底、米粒遊離、甚至許多成分随着水流擴散了、、、而根本不是玻璃杯中的效果和樣子!
窩料的沉底性、平鋪性、懸浮性是窩料的重要實體名額,也是我們自制和使用窩料必須要注意的三點。本文展現的依舊是如何針對性用餌——魚情和水情,才是自制、配料、做窩、用餌、用藥的必要前提,釣界那些無前提就讓你看“霧化狀态”、“聞味道”的說法,反而僅是營銷手段或赤裸裸的誤導~
如果您有更多餌料和添加劑的問題,可以關注“達奇老牛”,我會基于10多年的業内研發經驗和您交流,更會提醒釣界一些謠言和誤區,期待您的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