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細節和真實:劉韌談采訪與寫作

作者:劉韌BCF
細節和真實:劉韌談采訪與寫作

本文是劉韌2008年人物故事采寫講座的筆記。筆記作者不詳。

我是如何采訪的:一定要問細節

我要去采訪楊元慶,我第一個問題就會問他,以前你的英文單詞是多少,現在是多少?用這個作為文章的開頭就很好。你在紐約的房子有多大,是不是比北京的大?這樣問他才能問出具體的東西,這些才是讀者最想知道的。文章中出現很多類似的細節,讀者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闡述他的評論和表達他的立場,這是記者的任務。如果你的文章隻傳達了他的看法,楊元慶隻會怎麼有利于他自己怎麼說,那些邏輯根本就是假的。根本不是事實,或者不是基于事實的邏輯,這些都是他硬加上去的邏輯,這樣的邏輯根本沒價值。

我一個朋友,非常聰明,他象棋非常好。有一天,他給我講圍棋,講了半天,頭頭是道。後來他告訴我,其實我不會下圍棋。他說,“你要到我這個境界,講什麼棋都無所謂”。就是他那個邏輯已經到那個地步了,講什麼三天三夜都沒問題,頭頭是道。這個道理就和楊元慶講怎麼整合一樣,沒用。你就講一些事實,讀者自然會得出一些結論。

我采訪過楊元慶好幾次,我問得他都煩。問題很具體,比如,我問他,你和柳傳志分家的那一天,你們在哪個飯店談的?你幾點鐘去的?是你先到的還是他先到的?怎麼說的?怎麼開的口?最後走的時候誰送誰?我都要把這些事情問清楚啊。我問的為什麼整合,和他說的為什麼整合,和别人猜為什麼整合,沒有意義。通過誰先到的可以看出誰更重視,誰更擔心、忐忑不安。進去時的心情怎樣?出來的時候心情怎樣?他可能不說,或說不清楚,但是你一定要問。如果能問到那是最好的。這才是好問題。

一定要問細節。我們知道一個人,比如一個農民,他來騙你說他是搞投資的,通過握手就能知道是假的。大人物的細節都是有用的細節,關鍵時刻的細節都是有用的細節。我還清楚記得聯想散夥時,在翠宮飯店,我那時隻做一件事,至于柳傳志等我根本不看,隻看兩個人,一個是楊元慶,一個是郭為,看他們倆的表情。楊元慶意氣風發,和小馬哥似的,把風衣一抖,往身上一披,志得意滿,趾高氣昂的,很多記者拿相機追着他拍,一直追到電梯口,楊看到我在旁邊看他感到不好意思,臉色有點變。那時他的卻有點“作”,就故意擺出那種氣派,像拍歌星一樣,大踏步走到電梯裡,其實他該在電梯口和記者說兩句。我看到他的臉色有點變也走開了,在人家正高興的時候,不能給他添亂。郭為當時就強裝歡笑。

楊元慶比郭為業績好。其實人應該幹一件成長的事情。做PC就是比賣PC利潤高。98年PC一年大約就能賣20多萬,到2000年時一年能賣好幾百萬,PC銷量成倍的猛翻。是以,大成功是運氣,小成功是可以算出來的。是以楊元慶那以後就被沖昏頭腦,什麼“技術聯想、服務聯想……”四個整合聯想全部失敗。是以我們現在看到媒體報道的聯想,都不是真是的,都是柳傳志邏輯的聯想,是楊元慶邏輯的聯想,是以非常不真實。

當記者,問問題時要問到對方煩。你提供的是不是事實,這是評價記者好壞的唯一标準。這滿紙都是被人誤導的東西,你提供的應該是事實,而不是邏輯。

如何寫作:“不要把你的文章太當回事兒”

這篇文章要改的話,就先把他縮寫成2000字,這是《中國企業家》不願做的事情,但是我可以說,這是“皇帝的新衣”。很多雜志現在就覺得越長越深入、越深刻,不是這樣的。我覺得這是網際網路對雜志的沖擊之一。這篇文章如果兩千字,看得人會更多,事實會更多一些。

我的一個朋友,是社科院研究神學的博士,很有學識的一個教授,但是不會寫文章。有一天我告訴他,你不會寫文章是因為你太把自己寫的文章當回事兒了。他寫文章時恨不得沐浴三天,十個月不吃肉,開頭一定要語不驚人死不休,要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文字。我說你就把你要寫的東西說出來就好了。後來他和李澤厚有一個對話,出版社整理出來出了一本書,就是一個錄音整理,賣得很好。好文章就這麼回事兒。

你要做一個好記者,就老老實實地當一個記者。你要是既想當官又想當個好記者,那是不可能的。做記者非常辛苦,說實話我寫大文章的時候,一個星期和“閉關”似的,什麼都不想幹,寫得頭昏腦脹的,也不想和人說話,每天都在想這句放在哪兒,那句怎麼放。我寫不下去了,就從頭看一遍,一遍一遍“順”。寫文章永遠隻能到寫到80%的地方,永遠不能寫到最好。

寫人物的文章,就是特寫+特寫+特寫。一定要有細節,沒有細節,就都是瞎掰的。當你知道幾個細節的時候,你就通過這些細節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了。比如,你看《色·戒》,當你看到王佳芝拿到戒指放走那個人時,你就知道她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當那個男人給她那麼大的戒指時,什麼民族大義的都忘了。當你不知道細節,聽他講邏輯時,你永遠看不出來他是什麼樣的人。當楊元慶在台上發表演講時,講聯想怎麼走出去時的那個他,能反映出他的性格嗎?你隻有從細節裡才能知道他的性格。在你不了解他的性格時,你通過什麼知道他,怎麼能把他的靈魂寫出來?

從沒接觸過的人,你接觸他第一眼,怎麼能知道他?我給你舉個例子,我去采訪海信的頭兒,他那天感冒,就拿着紙在我面前擤鼻涕,我就覺得他是個很樸實的人。還有一個細節,那天我也有點感冒,也擤鼻涕,他就問,哎,不是我傳染給你了吧。我就覺得他是個很厚道的人。是以這個人給我講的東西就挺靠譜的。是以我告訴你,你要會看細節。一個好的記者,應該是個好的觀察者,比如上司在那裡喝水,水都涼了你都不知道給他倒,你的觀察能力也太差了吧。你的細節能力要很強很強。我接着講海信,他一講他的兒子、他的家庭的時候,他的眼淚汪汪的,我覺得不應該了,說明他的家庭發生了很大的問題。後來我問了人才知道,他的家庭非常不幸。隻要他進入那種狀态,有時他也“摟”不住的。比如柳傳志,他給我講他從研究所帶出來那幾個人,除了一個人,其他人都是沒用的。

一個記者要是沒良心,他比一個說謊者說的話還要不知不覺。你會不知不覺幫壞人做許多事。是以你要做個好記者,做個有良心的記者,就多讀讀東西吧。

“記者要做一個記者能幹的事兒,不要做一個思想家能幹的事兒”

你采訪一個大人物,有時太把他當回事兒,就一定想要問出個大問題。比如楊元慶會想,我會幾千個英文單詞和整合有什麼關系?你覺得他會瞧不起你,管那麼多呢,你要對你的讀者負責,而不是對他負責。這篇文章如果起個題目“楊元慶詞彙量從幾百升到幾千”,點選量一下子就升上去了,因為你提供的這個是事實。舉個例子,我最近寫的Donews的編輯方針:

1、編輯間不統一思想,刻意培養、培植不同文化背景和利益、立場,以便對沖各種編輯和表述,使新聞更接近真實和平衡。

CNN有一個規定,他的編輯、記者裡有多少黑人、西班牙人、華人要成比例的,因為他們的文化背景不同,他們的選擇是不同的。新聞最重要的是平衡。有多少穆斯林,他的新聞才不至于太抨擊穆斯林。

2、将選擇交給讀者。

将選擇和判斷交給讀者,你提供事實就可以了。

3、同情弱者,警惕權利。

所有權利都是罪惡。

4、分開觀點和事實。

觀點是觀點,事實是事實,觀點和事實在同一篇文章中要分開。在美國的一家大報,他的記者部和評論部不是從一個門裡進出的,怕互相影響。這點非常重要。

5、堅持簡短,直接,準确。多用細節,多用原始材料。

簡短就是把廢話都删了。

直接是不繞,講什麼事就是講什麼事,不用賦、比、興。多用細節,多刊登曆史材料。比如你能找到當年聯想談判的原始材料,那會非常牛逼。如果能找到修改稿,那會更好。

6、避免提到自己,删去公理與常識。

公理與常識,這不是新聞要提供的。

減少形容詞,因為形容詞不準确。

減少倒裝,多用短句,減少錯别字。

雜志和報紙唯一的差別是雜志的故事更多一些。可寫故事一樣啊,你連寫好新聞的能力都沒有,你能寫故事麼?當個好記者不容易啊。你要能提供原始材料,很多記者都是坐而論道,記者要做一個記者能幹的事兒,不要做一個思想家能幹的事兒。

作者:劉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