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是這樣搭建我的童書資訊網的

作者:Beiqing.com

也許你也感覺到童書市場很龐大,正如下文中所說,“童書引進得太多太快,魚龍混雜,令人眼花缭亂”。是以,學會判斷什麼樣的書是好書,對大家都積極倡導并踐行的閱讀應該持什麼樣的态度,是我們在購買童書前需要先做的功課。

這篇文章的作者在小童書群裡推薦過許多書,她有7年選書和親子共讀的經驗。與她交流後,發現她雖然也關注每一本書,但更擅長搭建童書資訊網。隻要這個網是全面的和理性的,她就能捕獲到好書。以下是她的經驗分享。

搭建童書資訊網的幾條途徑

我的女兒今年7歲了,我從她9個月開始給她讀繪本。7年來,我們家的童書已經裝滿了客廳和卧室的兩面大書櫃。随着孩子長大,《我爸爸》《我媽媽》這類初級入門書現在不怎麼讀了,但因為舍不得曾經共讀每一本書的美好時光,我們把這些書都放在書櫃上珍藏起來。

選擇什麼樣的童書買回家我一直在摸索中前進。

新手上路時,以童書大獎為選書标準

我剛開始選書時參考了阿甲老師的《閱讀點亮童年》, 然後就是以童書大獎為選書标準。國際上較為知名的大獎有凱迪克獎、格林納威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大獎、法國女巫獎等。在頭幾年,引進版的凱迪克獎繪本我都買回來了。這兩年中國童書市場引進的凱獎繪本有的出版年代太久遠,有的關于種族文化的看着有些審美疲勞,我就買得少了。獲得格林納威獎的童書我也買過不少。德國青少年文學獎我覺得含金量很高。

我也買過很多從日本引進的繪本,日本繪本做得很好,剛開始選書時沒什麼經驗,加上用成人的眼光來看總覺得低幼繪本有些幼稚,但現在選書經驗豐富了,再看那些繪本才發現特别好,有時候會想再生個二胎,從頭再養育一次,把這些好書都給他。

通常閱讀大量的工具書提升對繪本的認知

現在有很多從不同角度梳理和點評童書的書,我稱它們為閱讀工具書。這些書本身就是很好的書單,作者也會分析他列舉的書為什麼這麼好,進而幫助我們認識繪本,了解繪本,提高欣賞繪本的能力。

除了阿甲的《閱讀點亮童年》,我還讀過彭懿的《閱讀與經典》,松居直的《幸福的種子》,河合隼雄、松居直和柳田邦男合著的《繪本之力》, 美國圖畫書理論著作《圖畫書寶典:圖畫書閱讀推廣手冊》以及馬庫斯、阿甲合著的《圖畫書為什麼重要》等,看多了就大概知道哪些繪本國内引進過,哪些沒有,選書的時候也會對一些書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最近譯林出版社引進出版的《小間諜哈瑞特》,我就曾經在工具書裡讀過它的介紹。

我覺得收獲最大的還是閱讀這些工具書,我很認同松居直老先生的書。家長們有時會有點焦慮,總希望别人給個書單照搬來或者發現孩子有什麼問題就想找到一本書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其實都不如坐下來讀讀這些工具書的幫助大。

我是這樣搭建我的童書資訊網的

《幸福的種子》,[日]松居直 著,劉滌昭 譯,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3年9月版

關注童書品牌的公衆号,從中挑選精品

我每天臨睡前會花很長時間看一些童書品牌的公衆号,比如愛心樹、蒲蒲蘭、浪花朵朵、奇想國、中信童書等。我會留意它們的新書推薦。現在我女兒看繪本看得少了,我也依然喜歡關注繪本,會挑一些我覺得是精品的購買。

留意名家作品和自己喜歡的作者

繪本閱讀多了,就會對名家的作品有一個基本的辨識。有的名家的所有作品我都會買,比如大衛·威斯納和吉竹伸介的書。有些作者很多産,我就隻挑他們作品中我喜歡的買。有段時間我看看畫風就知道那是哪位作家的作品。但我也會注意平衡,不過度偏重誰。

現在的童書雖然增量是井噴式的,但是能永久流傳的經典也不多。非常幸運我能與那些偉大的作者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可是他們中的許多都已經離開了我們。

巴巴爸爸的創作者德魯斯·泰勒,米菲的創作者迪克·布魯納,《甘伯伯去遊河》的作者約翰·伯甯罕,《好餓的毛毛蟲》的作者艾瑞·卡爾,《媽媽下了一個蛋》的作者芭貝·柯爾,《猜猜我有多愛你》的作者山姆·麥克布雷尼,《神奇校車》的作者喬安娜·柯爾,畫科普繪本的加古裡子,《可愛的鼠小弟》的作者上野紀子,還有我超喜歡的湯米·溫格爾……我有時候也會和女兒聊聊這些偉大創作者的故事。

關注有豐富閱讀經驗的作者和小而美的公号

有段時間我對陳賽老師在三聯開的專欄很着迷,那兩年她推薦過的書我都買了。我也會關注繪本與童話之森這類小而美的公号。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其他人推薦的書我也不一定都喜歡,但我會看他們的文章作為自己的選書參考。總體來說,我會選擇靠譜的而不是博眼球的文章來閱讀。

我是這樣搭建我的童書資訊網的

《願你心中有一個廣闊宇宙》,陳賽 著,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8月版

關于親子共讀的幾點經驗

選擇孩子熟悉的和朗朗上口的書

我女兒9個月時,我給她讀的第一本書是《謝謝你,小蘋果》。選擇這本書是因為覺得蘋果是孩子熟悉的事物,她更容易接受,我也能很容易為她引入。之後我為她讀過多本圖畫書,童謠讀得也比較多。童謠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很有幫助,隻需要媽媽每天給孩子拉家常一樣念叨,孩子學得特别快。我女兒在一歲十個月時,就能完全複述《狼大叔的紅焖雞》,這讓我看到親子共讀對孩子語言能力尤其是書面語的學習有很大幫助。我現在都記得她說“那是一個萬事俱備的夜晚,狼大叔取出了一個大号焖鍋”的樣子。

給孩子讀書時可以加上動作和表情來演繹

女兒很喜歡貓,在她一歲多時,我就給她講過《吃六頓晚餐的貓》,當時我邊講邊模仿書裡貓到了各個主人那裡的各種姿态,她就哈哈大笑。後來講《胡蘿蔔怪》,她自己複述故事時就會自覺地加動作,講到“但是賈斯珀猛地轉過身去……什麼都沒有”,她就會轉身很緊張地看身後,仿佛真有什麼東西。講到賈斯珀和爸爸搜查各個地方時,她也會邊說邊将家裡搜查一遍。與角色的自然融合,和戲劇演出一樣。

有些專家說孩子分不清幻想和真實,但是就我的個人觀察,女兒一歲多時就會假裝,看了《月亮的味道》,她會假裝把天上的月亮摘下來放到我嘴邊讓我吃,自己也津津有味地吃。

給孩子提供一個有書的環境

我喜歡和孩子一起讀書,也許源于我童年的缺憾吧,小時候缺少兒童讀物,我逮到童話故事書就如饑似渴地讀。現在的孩子很幸福,有大量的優秀童書相伴,我覺得家長能做的無非是給孩子提供一個環境,讓他們沉浸其中,如果觸手可及的地方都是書,那他不看書看什麼呢?

不必特别區分童書的适讀年齡

女兒3歲時看卡梅拉能一個人笑得前仰後合,其實我當時覺得卡梅拉文字量偏多,想着等她再大點再講,結果她自己翻看就樂不可支。有一次給她講到《不一樣的卡梅拉:我喚醒了睡美人》,她義憤填膺,譴責睡美人對其他人傲慢無禮的行為,一直到晚上十一點才睡。其實我覺得沒有必要對書特别區分适合幾歲孩子閱讀,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當然,科普書我覺得還是三歲後再引入吧,太小的孩子的确了解不了。我女兒的第一套科普書是接力出版社的第一次發現系列。另外,情感體會方面的書也得等到三歲以後,當孩子慢慢地有能力與書中人物産生共情,能體會到書中傳達的情感他才能讀懂。宮西達也的恐龍系列我女兒在3歲閱讀時,那種愛、犧牲和悲傷就深深地打動了她。如果她太小,我覺得她不會有那麼多的感觸。

從童書中窺探到兒童幽微的内心世界

我認為我們在給孩子買書,陪孩子閱讀時要有這樣的理念——閱讀很重要,但是不能急功近利地指望通過閱讀來提高學習成績,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閱讀首先是一種美好的體驗,我們閱讀也是為了獲得這種體驗。

有些閱讀能帶來感動,比如讀宮西達也的恐龍系列;有些能帶來特别的觸動,比如讀《讓路給小鴨子》《字母B裡的家》;有些會讓人會心一笑,比如讀《十一隻貓》《野貓軍團》;有些帶給我們令人稱贊的想象力,比如《愛花的牛》《媽媽你好嗎?》《請不要生氣》;當然也有許多充滿了哲思與智慧,比如《風到哪裡去了》《爸爸為什麼?》;有些雖然沉重但是顯示出人性的光輝,展現出生命的宏大與厚重;還有的能讓我們看到解決問題的智慧,不僅是朋友相處甚至是面對校園霸淩時也很有啟發。這些書都讓我覺得陪孩子邊讀書邊長大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而一個孩子要真正愛上閱讀,也必定是因為書給了他帶來美好的閱讀感受。

我比較喜歡有趣的書,比如《脫不下來了》,想象力豐富的書,比如《跑跑鎮》《長個不停的腿》,還喜歡貼近兒童心理,能清楚地描述兒童内心感受和情緒變化,道出兒童心聲的書,比如《我不敢說,怕被罵》《大鲸魚瑪麗蓮》等。

有時我很慚愧,作為媽媽很多時候都是粗線條的,而通過看繪本,我感覺作者仿佛一直停留在童年時期,完全明白孩子的想法。都說要看見孩子,可是幾個家長能做到呢?反而從童書裡更容易窺探到孩童敏感的、幽微的内心世界,在這方面日本的童書做得真好,書裡充滿了細膩的感情,對孩子體察入微。

我是這樣搭建我的童書資訊網的

《大鲸魚瑪麗蓮》,[意]大衛·卡裡 著,[俄羅斯]松加·布加伊娃 繪,蒲蒲蘭 | 新世紀出版社 2021年7月版

在魚龍混雜的童書市場,

我們需要對書有判斷力

現在童書都是大家一窩蜂地推薦,這真的很需要我們有獨立判斷的能力。童書引進得也太多太快,魚龍混雜,令人眼花缭亂,一方面一些好的作品因為沒有得到推薦或者營銷不成功而蒙塵甚至絕版很可惜,而另一些作品被過度吹捧,實際上卻并不怎麼樣。

孩子從小一直讀繪本,經典的書讀多了,鑒賞水準自然就上去了,比如《如果你到地球來》是兩屆凱迪克獎作品的作者新作,但孩子看了看說一般,我也是同樣的感受,我們已經可以做到了不唯獎不唯名家來判斷童書。

選書的時候我和孩子沒有明顯沖突,可能是她從小到大看的書都是我買的,她從我挑的書裡讀着讀着就和我的大方向一緻了。其實我家的書很多,各種風格和類型的都有,我沒覺得孩子很排斥哪本。當然也有的書是她在這個年齡段接受不了的,比如《胡蘿蔔怪》,她剛開始讀的時候很害怕,但是沒關系,不喜歡就先放一放,後來她再長大了一點,果然就很喜歡了。

我覺得不能完全以孩子的喜好來選書,家長還是要引導,但是也不能強加給孩子他不喜歡的書,要尊重孩子的意願。遇到她喜歡而我感覺一般的書,比如《無所事事的好棒的一天》《一秒有多長》,我也會給她買回來。也有我覺得還不錯的書,比如《那麼,那麼》,她就覺得很一般,我想這可能是我從當媽媽的角度回想她成長的點點滴滴,看到書中畫面每每淚目,而孩子一心想着長大,哪能體會到為娘的心啊。

我喜歡松居直說的,圖畫書就是父母講給孩子聽的書,因為有父母的感情傾注在裡面,和孩子形成情感的紐帶,雖然我做不到老先生說的“我畢生要對你們說的話都在給你們講的故事裡了”,但是那些親子共讀的美好時光真的是我們一生不可磨滅的寶貴财富。有個朋友拍了我家書櫃發朋友圈曬照,我給他的留言是:唯詩書可以傳家。

口述 | 峰

整理 | 申婵

編輯 | 申婵

校對 | 付春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