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和白獅都是大貓中的特殊色型,相對而言,白虎更為稀有、罕見。

白虎是孟加拉虎的一種變異色型,正常孟加拉虎是橘色的,而白虎缺乏褐黑素,因而是粉白色的,長有巧克力色條紋,眼睛為冰藍色。白虎不是患白化病的虎,後者是純白的,且眼睛為粉色。白虎特征是受一對隐性基因控制的結果,該隐性基因可能産生于幾百年前的一次基因突變。
曆史上首部較長的描述白虎的文獻是大解剖學家居維葉的《動物世界》,裡面提到1820年曾有隻白虎在倫敦展出,這是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白虎。後來,白虎已經在南亞多地都有過報道,但最多的還是在印度中央邦的雷瓦地區(今班達迦國家公園一帶)。
1915年,雷瓦大君在野外捕獲了一隻雄性白虎,并飼養起來。這隻白虎在1920年死後被制成标本,獻給英王喬治五世,現陳列在大英博物館中。
1951年,繼任雷瓦大君(就是前面那位雷瓦大君的兒子)活捉了一隻9個月大的白虎,它橘色的母親和三個兄弟姐妹都被狩獵者無恥射殺了。這隻名叫Mohan的小公白虎因其珍稀的體色而被飼養起來。
人們用Mohan和正常體色的雌虎進行了多次交配,得到的無一例外是橘色幼虎。直到1958年,Mohan被和他的女兒Radha進行了回交(從人類視角來看這顯然是不道德的),終于産下了一雄三雌共四隻白色幼虎。現在世界動物園中所有白虎,都是這次交配的後代。
要想得到白虎,父母雙方均需攜帶隐性的白虎基因,在自然狀态下發生頻率隻有十萬分之一。然而,現在印度的幾百隻圈養虎中竟有一百多隻是白虎,因為白虎外形獨特,更受歡迎,是以動物園更願意繁育白虎。
長期而反複的近親繁殖,導緻現在動物園中的白虎遭受着嚴重的健康問題,包括繁殖力下降、死亡率高、視力缺陷、背部下凹和頸部扭曲等。是以早有動物保護組織呼籲動物園停止繁育白虎。
白虎據說長得更快,成體也更大,2-3歲的雄白虎就有200-230千克。由于缺乏隐蔽色,白虎在野外很難生存,現在印度野地旅遊很發達,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遊客深入老虎栖息地拍攝,還從未拍到過野生白虎。
還有種特殊的白虎叫雪虎,幾乎是純白色的,條紋非常淡,迎着光才能看到。美國、墨西哥和捷克等多國動物園,都使用白虎繼續進行近親繁殖,得到了雪虎。
白獅是獅子的一種顔色變異,在南非較為多見,尤其是蒂姆巴瓦蒂地區。該地最早記錄到白獅是在1938年,但據說幾個世紀以來白獅一直存在。
白獅也不是患白化病的獅子,不過和白虎不太一樣的是,白獅基因和導緻獅子患白化病的基因是同一對,前者是由後者一次減弱的隐性突變産生的。白獅基因使獅子體色變淺,但并不一定是純白的,可在淡棕色、金色至白色之間變異。而且,白獅是可以在野外生存的。
白獅因稀有而備受珍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有計劃地從野外捕捉白獅和攜帶白獅基因的棕色獅子(其父母是白獅),導緻從1994年開始,有十幾年的時間在野外見不到白獅了。
全球白獅保護信托基金會認為,白獅基因是南非獅基因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該基金會緻力于将白獅重新引進野外。由于白獅基因遠比白虎基因常見,圈養白獅的近親繁殖問題也不像後者那麼嚴重,基金會找到了一批沒有經過近親繁殖的健康白獅,并于2004年投放到野外與正常獅子交配,使後代攜帶有白獅基因。當兩隻攜帶有白獅基因的獅子交配,就有一定幾率産下白獅幼仔。
基金會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功,從2006年開始,蒂姆巴瓦蒂地區幾乎每年都有白獅幼仔出生。2014年,克魯格公園也出現了白獅幼仔。這些白獅與正常獅子生活在同一個獅群中,并有能力獨自進行捕獵,捕獵效率也能達到和後者差不多的水準。
這是2015年出生的雄性白獅幼仔,到2017年已經長到兩歲了,在同齡兄弟中一副老大派頭,顯得非常有自信。
這是2009年出生的雌性白獅,早就長大了,在獅群中與正常獅子一起生活。
這是今年拍到的三歲雄白獅,正在與它的兄弟一起流浪。
現在,白獅已經俨然成為一個旗艦,肩負起喚醒人們關注南非獅保育和大克魯格地區生态保護的重任。
白獅野外生存能力比白虎強,可能是因為獅子生境中總體色調比較淺,白色的不利影響相對沒有那麼大。而且獅子群居,即使不能捕到獵物,也能從同伴那裡得到補充。不過,貓科家族中最常見的白色成員,還是有人類庇護的白色家貓,比如下面這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