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量》第一部我是在書店嘗試閱讀的。當時是被何帆老師“一年一本書,準備寫30年”的宏韬偉略震驚住的。

這個年代不缺乏立下創意FLAG的精英,虎頭蛇尾卻屢見不鮮甚至遭受不到太惡意的批評,然而,我們卻很容易想到,立下一年一本書的難度,高于100天打卡退學費的難度。
當時“在變量中尋找小趨勢”的概念,不僅是經濟視角上的變化,對于個體解讀自我也是一個很棒的方法:從微小中窺見湧現的力量。
何帆老師的寫書意願來自美國著名記者、通俗曆史作家威廉•曼徹斯特寫過一本書 《光榮與夢想》,他勾畫了美國從1932年到1972年的曆史, 從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角度反映了美國社會的發展變化,覆寫了全球階層的讀者。
何帆覺得這本書最大的成功在于選擇了一個非常好的曆史階段,從 小羅斯福上台到尼克松“水門事件”的40年,正是美國 曆經波瀾曲折、走向超級大國的時期。
而2019-2049年對于中國也獨具特色特色,何帆老師說:“之是以要寫30年,是因為2049年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時間點。如果我們幹得好,這30年足以讓中國實作偉大複興。但無論如何,這段時期對整個人類都是非常寶貴的實踐經驗。”
2021年如期而至,很多人的開年第一本書都是《變量》,三年成為了習慣,三年見證了中國與自己。一年初始之際,沒有什麼比閱讀一份帶有文學語言的經濟“年度報告”更令人興奮。
《變量3》中,何帆老師依舊一年内走訪中國20多個城市,行走了620121公裡,訪談了423小時,采訪了科學家、企業家、貨車司機、私營老闆等等多種職業屬性的人。
我個人最欣賞《變量》的部分,正是來自中國社會的第一手采訪資料。如果說第一本書要獲得旗開得勝而傾注大量的努力和親曆,那麼一件事堅持三年,奔跑在一線,獲得最辛苦卻親眼所見深入采訪所得的展示,那麼我認為這就是“專業”。
在天空中翺翔,但任何細節也逃不開鷹眼的慧敏,既可以看到生動的細節,又能從宏觀的大局上感受其位,這是《變量》獨特的觀察視角,承載着一緻的叙事表達。
我們每天接觸到的資訊大多是快變量,嘈雜備援的内容太多,讓人們隻看到眼前,卻看不到全局。往往容易把局部的細節看成整體。
而慢變量是那些看起來沒有變化、離大衆很遠、 與日常生活沒有直接關系的事物。往往也容易被忽視、被忘記、被曲解的當成“黑天鵝事件”。
疫情期間,很多人的感受到居家辦公,能收到快遞和外賣,且準點準時,那就是最安心最愉快的居家狀态。
而企業、民營、個體門店關閉的情況下能夠運轉,發展直播帶貨、網絡營銷等政策竭力維持經濟生态系統運轉,必須承認要中國物流網絡的偉大,而深思其後,是網中網的生存政策,維持着疫情期間經濟的穩定性。
内在原因外在變動條件下,我們普通群眾在2020年,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全民關注時事新聞熱點,關注未來中國發展趨勢的盛況,這和何帆老師在《變量1》中提出的大樹模式來看,人們比往年更注意到每一片葉子,每一顆果實的出現和墜落。
盡管如此,碎片化的資訊與媒體的導向性、自身的能力限制,還是不足以讓我們通過一片樹葉,去聯系到一棵樹的生命力,研究一棵樹的母體狀态。
“大樹模式是多元度的,它通過觀察嫩芽和新枝,并不斷把目光拉回母體,幫助我們去體察母體的生命力。”
參天大樹非一朝一夕所長,何帆老師在寫《變量3》時才發現這三部是一些系列,他稱之為“本土時代三部曲”。
小趨勢,相當于基本的突變,演化算法的政策就是關注基本盤的核心力量,中國從全球化進入了本土時代,這是一個國家的轉變,也是人之所向。
在全球疫情爆發時,中國所展現出的對抗疫情的能力,系統、格局沒有被動搖,而是在風沙殘虐過後被看得更清晰而堅毅。追求其根本,都可以從小趨勢、基本盤、本土經濟中追尋其邏輯。
何帆老師在第一本《變量》中就提到說:
“我的寫作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喚醒你的曆史感,讓你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命運及自己所處的時代。”
“喚醒曆史感”,這個詞聽起來并不能讓人們那麼興奮不已。斯賓塞·約翰遜曾經說過“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
對“昨日”最好的利用,就是找到細小的變量邏輯,指引今日和明日之所行,而這就是何帆老師寫作的初衷,也是對于讀者最大的價值。
阿裡爾 杜蘭特用50年時間寫下1500萬字,完成了一部氣勢恢宏的《世界文明史》當被問及撰寫的技巧時,他們告訴我們:“絕大部分曆史是猜測,其餘部分則是偏見。”
華盛頓·歐文撰寫《哥倫布傳》時,對于已經去世300年的人物該如何行雲流水,了若指掌的描寫?
他堅持極力客觀公正的信仰,從諸多手稿、信件、日志和公共契約等現存檔案中尋找蛛絲馬迹的,像福爾摩斯一樣充滿着好奇與激情,去拼湊還原那個活生生的人物。
但事實上也是力不從心,因為翻閱文獻時發現幾個人記錄同一件事實,但由于作者的興趣點及情感不同,觀察視角和結論也是大相徑庭,時間久遠查證是一件幾乎無法完成的工作。
時間拉長成就了曆史,也阻礙了曆史的真實可靠性。
這一點上何帆老師的每年10月撰寫當年經濟報告就顯得十分必要,縮短發生時間後的記錄,靠近事件事實。
記得“黑天鵝之父”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說,對他産生巨大影響的著作并非思想家的書,而是一本《柏林日記:二戰駐德記者見聞》薄薄的小書,因為他覺得這部日記是在曆史事件正在發生時記述的,而不是事後描述。
這個觀點确實讓人茅塞頓開,放在個體上也産生極大共鳴。例如我們去年親身經曆的某些事件已經模糊不清,而五年前的事件細節完全不記得,但我們經常描述起來絲毫不費力氣,甚至誇誇其談,那是根據結果倒推添加的想象補充,倘若找到那時的日記,就會還原真相本身。
2020已成曆史,是我們接近的最有影響力的年份。當然十年、百年後對于這一年會诠釋出更深刻的意義,然而,對于存在于曆史中的我們,正在經曆自己、社會、國家、世界正在發生的巨變,該何去何從?
第三部命名為《變量:本土時代的生存政策》,本土時代意味着全球化熱潮褪去,我們史無前例地站在世界頂端去關注自己,“去自我的深處找,發現自我的原生力”。
何帆老師總結出2020的五大變量:本土力量、本土網絡、本土創新、本土意識、本土福祉。
有了發現,就有了指導意義的行為指南:如何發展本土力量,建構本土網絡,加快本土創新、培育本土意識、實作本土福祉就變得有針對性的問題。
何帆老師在書中對于五個問題給予了一些修煉方向,例如變形金剛式的生存法則代表比亞迪,一家原本生産電池汽車的汽車,調整優化裝置,達到日産口罩5000萬隻的轉戰神話。
回想全民居家隔離,人們賴以擷取資訊的全媒體時代,也發揮着變形金剛的能量。
過去,傳統媒體一般都是術業有專攻,掌握一種傳播形式和技巧。這一場疫情,全媒體時代,我們看到了官方媒體展現出時代和使用者全新的聯接方式,打破單一的傳播形式,速度中配合文字、圖檔、視訊、音頻等多種處理方式;制作圖表、H5、短視訊等全媒體産品。
傳統媒體在全媒體環境下摒棄了對新媒體的芥蒂,最大限度地擁抱新媒體,配合不同管道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完成了傳統媒體實作向全媒體的轉型。
Nothing is impossible,比亞迪靈活的轉型,全媒體時代的飛速覆寫,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抛棄舊業奔赴新行業是一種冒險,利用自身條件,創造性的轉化,應對新的問題,才是“變形金剛”生存法則。
每一年都會購買《變量》不是因為盲目崇拜,而是期待專業的人制定的一份專業的年度報告。像《八百萬種死法》裡的馬修從每日報紙了解紐約的大街小巷,而我們也需要很多途徑去丈量腳下的土地,感覺其生命體貌。
不管是保持緘默,還是暢所欲言,快變量讓人應接不暇,慢變量藏在内在黑暗中點點微光,這就是世界運轉的精彩,“你和我都深深嵌于這個世界之中”。
作者介紹:榮榮
每本書都認真讀過,寫書評,推薦好書!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