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面章節裡,我曾提到過秦國曆史上,有兩位太子一天都沒當過國君,卻被史學家列在秦國國君系清單裡,一個是秦文公的兒子秦靜公,一個是秦哀公的兒子秦夷公。最後,國君的的位子都被他倆的兒子秦憲公和秦惠公隔代接班。可惜的是,秦憲公英年早逝,但他還是做了不少大事。而秦惠公在位十年,幹脆一張白紙,《史記》也隻是說了一下他的生平,那麼,秦惠公在位十年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呢?
我們從秦惠公繼位前後的曆史可以看出,他當上國君的十年和他兒子秦悼公當國君十四年,《史記》上就說了秦悼公在構築雍城,其它基本都是空白,說明秦國在這二十多年裡,一直處于一個相對平穩的過渡階段。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他們繼位前後秦國所發生的大事小情,進而推斷出他們在位都做了些什麼。
首先,秦哀公救楚打敗吳國,為秦國赢得了聲望和擁戴。上個章節說了,伍子胥因為公報私仇和孫武一起帶領吳軍攻到楚國都城,楚國大夫申包胥不得已到秦國借兵,大哭七天七夜終于感動秦哀公出兵。
之是以猶豫了那麼長時間,秦哀公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才作決定的。但主要原因還是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已經不像春秋時那樣先禮後兵了,現在是說打就打說殺就殺,秦國作為長期偏安西部一隅,和中原各國的交集除了晉國以外,并不是很多,即算是跟楚國聯姻那也是為了聯合對抗晉國。是以,這次借申包胥哭訴之由出兵救楚,秦哀公主要考慮的就是秦國後期的東進問題。
但是,這一戰的效果是秦哀公始料不及的,他沒想到此戰以後,秦國的地位迅速崛起,本來楚國也是中原霸主戰國七雄之一,但這次讓吳國大敗,要不是秦國出面,楚國幾近滅國,是以,楚昭王也是對秦國言聽計從。有了楚國這個昔日的霸主迎合,其它諸侯小國更是對秦國奉為上賓,戰事自然就歸于平靜。加上這一時期,秦國的死敵晉國正在内鬥,自然為秦國赢得了休養生息的好機會。
其次,以老子和孔子為代表的百家思想正在興起,客觀上唱響了合縱聯橫的序曲。《史記》在記載秦惠公繼位的曆史時,隻寫了孔子在魯國擔任要職一事。說明秦國基本上沒發生什麼需要記載的内容,諸侯稱霸要讓位于諸子百家了。
需要指出的是,好多小夥伴總是把秦國兩位秦惠公跟秦惠文王搞混淆了,實際上兩個秦惠公之間相差一百多年,前一個秦惠公是秦哀公之孫,後一個秦惠公是秦簡公之子。而秦惠文王更是與後一個秦惠公相差五十多年。
至于網絡上有說秦哀公的兒子秦惠公繼位十年中,有個叫伍封的人帶兵打敗了秦巴蜀聯軍一事,查遍史書并無此事記載。首先吳國剛被秦哀公打敗,不可能迅速恢複軍力對秦巴兩個大國對抗,而且在此之前,吳國也要先打敗秦楚聯盟才能打到巴蜀,憑吳國的實力暫時是不可能的。其次,說伍封是伍子胥的兒子,這個更加說不通了。因為秦惠公繼位時,伍子胥還沒有死,他的兒子也沒有成才,而且史書上關于伍子胥的兒子也是托付到了齊國,改名叫了王孫封,是以,這個說法也難圓其說。最後查到的,原來伍封并無其人,隻是網絡遊戲裡一個虛構的複仇者而已。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判斷,秦惠公當政十年,就是秦國休養生息,調整政策的十年,雖然秦惠公手上沒什麼作為,但到了他兒子秦悼公手上構築雍城,他孫子秦厲共公手上赢得楚晉和各諸侯小國進貢,又一舉擊敗大荔和義渠兩個戎狄強國,把大秦帝國版圖又擴充了不少。通過連貫的來看,這其中的功勞也是有秦惠公休養生息帶來的積蓄。(圖檔來源于網絡)
學史明理,知史悟道。關注島主說事,了解更多春秋戰國曆史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