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征文選登丨對話曾寶荪:懷抱教育的熱忱之心

編者按

整整一百年前發生的“五四運動”,成為近現代中國史上的劃時代事件。這場運動也燃燒到了湖湘熱土之上,培養和教育了一大批優秀青年。

不僅僅是“五四運動”,在我國近現代化的曆程之中,有多少湖湘青年做出了不起的事業!時光遠去,他們或成就崇高的人生理想,或掩埋在山河之間,或隐藏在泛黃的、枯燥的故紙堆裡。但他們也曾有清晰飽滿的容顔,曾度過血肉豐滿的人生。

我們發起了一次“五四百年 青年對話”的征稿活動,展現當代青年與他們心中的青年精神偶像的對話。

作者丨李芬(長沙市國小教師)

初識先生,是數年前,去曾文正公故居瞻仰時,在曾氏族譜圖中看到她;再識先生,是我踏上教育之路後,聽先生說過的一句話,至今不忘。即先生回答為教育終身不嫁的理由:“我如果結婚,頂多能教養十個子女,但緻力于教育,我可以培養出幾千個孩子。”我在想,先生生在那樣一個封建的年代,對女子的要求有些過分的嚴苛,先生何來的勇氣做出這樣的一個決定?又何來的勇氣去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異樣的眼光?帶着這樣深深的疑惑,我細細的品讀了先生的回憶錄。在書裡,我聽着先生訴說着自己的一生。我慢慢找到了答案。

先生出生在一個顯赫的家庭,曾祖父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曾國藩,在這個家裡,有疼愛先生的祖母和父親。在先生還很小的時候,便顯現出了與常人不一般的反抗精神,父母想要按照傳統給她裹足,她便又哭又鬧不肯從命。思想開明的祖母最終尊重了先生的意願。先生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曾家第一位摒棄裹足陋習者。那樣小的年紀,便已經懂得堅持自己的想法,先生的勇氣,真讓我自歎不如啊!同時,我也不得不被先生的祖母和父親所感動,尊重孩子的選擇,幫助孩子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這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不管是作為一名母親,還是作為一名老師,我們能做的就是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孩子成為她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而這也正是我們許多為人父母和為人師所缺乏的。

随着年齡的增大,才識的增加,先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一名才女。本可以憑着優越的家庭條件,衣食無憂地過好這一生,可先生卻把目光投到了“教育救國”上。從此走上了漂泊異鄉的求學之路。最終學成歸來,創辦了藝芳女校。那一年,她才不過25歲!先生的才華,先生的勇氣,更是深深的感染了我。明明可以舒舒服服的過完這一生,卻偏偏選擇了風雨漂泊的這一條路,到底是什麼讓先生做出了如此的選擇?于是我再次細細的品讀先生的書,再次深入的了解先生,原來是先生對教育的信念,相信隻有教育才能将拯救中國。而正是這樣的一股信念,即使在藝芳女校創辦的三十年中,經曆了三次停學、三次複學,先生依然堅持着自己對教育的信念,直至戰火徹底毀滅學校,先生才不得以離開。這需要多麼強大的勇氣!多麼強大的信念!

回顧自己在從教的這些年裡,也曾因為遇到一些困難而心生徘徊,但與先生遇到的困難相比較,那都根本不算什麼事,先生在那樣的極度艱苦的環境裡,依然選擇了堅持,我想這必定是先生對教育的信念在支撐着她。我想,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回想起最初踏入教育之路,不就是懷抱着一顆對教育的熱忱之心嗎?先生的事迹,無疑給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堅定自己的選擇,引導着我勇往向前,一步一步從一個新人走向成熟。

最後,我想對先生說,我很感謝遇見您!雖然我們沒能在同一時空相遇,但您留下的無盡的精神财富,如燈塔一般,照亮了我的心路。讓我有了學習的榜樣。教育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入華聲線上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用戶端,領先一步擷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标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内容。

[責編:廖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