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分真,七分假
皆知,相比于三國正史來言,《三國演義》是三分真七分假!如諸葛亮和周瑜。在《三國演義》裡,既有“一時瑜亮”的交相輝映,也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憤哀鳴!可惜卻是時空錯亂的結果。
在正史中,整個赤壁之戰,幾乎都是周瑜的功勞,那時的諸葛亮那,剛被劉備請出來沒多久,隻出色完成了“聯盟東吳”的任務,替劉備争取到了跟孫權對等地位。
也就是說,諸葛亮在赤壁之戰的真正功勞,是他讓輸得都掉了底褲的劉備,竟然跟“全須全尾”的孫權在地位上——起碼名義上,平起平坐了。
這堪稱是諸葛亮的一次奇迹外交。别說三國時期了,就是在如今,你想跟人家平起平坐,那有多少幹貨(實力)?若少得可憐卻還想平起平坐,那不是笑話嗎!

事實也是如此!對這種結果,周瑜就認為是個大笑話。在孫劉聯盟之後,周瑜成為了“盟軍總司令”,可他卻強悍要求:劉備啊,你過來下,咱來談談如何揍曹操吧!
這完全不把劉備當幹部!你周瑜再牛,也是小弟身份,劉備再慘,也是大哥地位。可如今小弟卻嚣張得讓大哥過來談工作。劉備卻還不得不去,最終劉備“輕舟從簡”,也就是裝出遊山玩水的樣子——非正規場合,去見周瑜。
對此,諸葛亮能怎樣?無計可施!隻能任由劉備遭周瑜打臉!
為何《三國演義》中,讓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一直留在了東吳,跟周瑜展開“智慧交鋒”,不但奪了赤壁之戰的大功勞,還在最後生生把周瑜給氣死了?原因就在這裡,一則是展現諸葛亮,二則恐怕就是替劉備報仇!
因為論對蜀漢(劉備)的威脅,周瑜敢說第二,就沒人說第一。周瑜一直強調要“西取西川”,跟曹魏形成“雙雄對峙”格局。在周瑜的謀劃裡,根本就沒劉備啥事。可惜卻英年早逝了。
若周瑜真活着,恐怕就沒三國了,而是又一次“楚漢相争”,無非名稱變成了“魏吳對峙”罷了。這可是挖劉備的根基,是以諸葛亮也好,劉備也罷,能不恨周瑜嗎?比恨曹操都恨!
這便是《三國演義》為何非要錯亂時空,讓諸葛亮去跟周瑜鬥智的根本原因。不把周瑜搞“臭”,蜀漢就“香”不起來。誰讓《三國演義》的主旨是,尊劉貶曹,鄙視孫權的呢?
是以,凡蜀漢這邊的重要人物,無不牛閃閃。還如馬超,明明是正史中的不孝子,為了起兵反曹,他找到殺母仇人韓遂說:我老爸雖在曹操手心,但我決定不管老爸死活了,是以認你為父,你也應這樣。
結果馬超這一起兵,老爸馬騰就被殺了。可《三國演義》卻一切罪責,都扣在曹操頭上,馬超反而成了為父報仇的孝子和忠臣了。同時,在三國後期對蜀漢人物的處理,也同樣遵循着這個套路,如張飛之子張苞!
二、張苞之死和諸葛亮的吐血暈厥
在《三國演義》中,張苞的地位,明顯比關羽之子關興更重要,這可謂是反常識了。因為按人們印象中,應該是關羽之子,比張飛之子更牛才對。為何會這樣?
《三國演義》給出了解釋。那是張飛被殺後,張苞來報喪,劉備哭過之後,便要進兵東吳替關羽和張飛報仇。那麼誰當先鋒?關興和張苞都來搶,是誰也不服誰,先比箭射雁,沒分勝負,随後就急眼了,各持兵器就要玩命!
這一下劉備可慌了,喝曰:“二子休得無禮!”随後便對兩人訴說,劉歇業的奮鬥史,最後問:“卿二人誰年長?”
苞曰:“臣長關興一歲。”先主即命興拜苞為兄。二人就帳前折箭為誓,永相救護。
也就是說,還是二哥厲害。隻不過張苞變成了“二哥”,他比關興大一歲。也許有人問:劉備咋不讓劉禅也過來結拜,再續一曲“桃園三結義”?這個就隻能說:絕唱就是絕唱,桃園三結義,哪怕後代都唱不出那調兒!
但無論怎樣,劉備顯然是愛護張苞和關興的,最終讓吳班當了先鋒,而這小哥倆的工作是“護駕”,留在自己身邊,顯然是怕他倆有個閃失。
就這樣經過劉備的愛護和栽培後,當蜀漢進入到諸葛亮時期,明顯張苞就成了後代中的佼佼者。諸葛亮對張苞也是愛護無限,玩命栽培。隻可惜,在諸葛亮二出祁山時,張苞追擊郭淮、孫禮時,連人帶馬,跌入澗内。不幾日,便因傷勢過重給死了。
諸葛亮得知後,是“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厥于地,衆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
關羽、張飛、趙雲這些名将死時,諸葛亮都沒這麼大的反應,可為何張苞一死,諸葛亮竟然傷心到吐血暈厥?從《三國演義》的邏輯出發,無非三點原因。
首先是:蜀漢後備人才缺失。在諸葛亮執政時期,蜀漢明顯後備人才奇缺。比如,街亭之戰,諸葛亮本意是讓魏延去,結果魏延卻由于諸葛亮否認了他的子午谷奇謀,而鬧情緒,尥蹶子。
諸葛亮這才不得不啟用馬谡,且臨行前這通囑托。結果馬谡沒有經受住考驗,導緻街亭失守,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徹底崩盤,他不得不冒險唱了空城計。
而張苞是諸葛亮悉心栽培的後備人才,被視為蜀漢未來的頂梁柱了。若張苞不死,再加上姜維,這是多好的局面。是以諸葛亮與其說是傷心張苞之死,不如說是替蜀漢未來傷心欲絕。
其次是:個人感情的宣洩。雖關羽和張飛在活着時,也給諸葛亮尥蹶子,但這兩人卻真管用,再加上有劉備鎮台,諸葛亮那時多輕松,調兵遣将後,他就敢開始準備慶功宴,這說明了,諸葛亮對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的決對信任。
可如今這是啥局面?比劉備早期還慘,好歹那時有歇業趙,如今有誰?啥都要靠諸葛亮。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諸葛亮雖不說,但實際情況之嚴重,給他造成的壓力之大,是顯而易見的。
諸葛亮也需要宣洩,無非隻差一個宣洩口罷了。如今後備人才中的頂梁柱張苞死了,諸葛亮再堅強,也沒法承受了,是以這才如此崩潰。
但最重要和關鍵的卻是第三點!
三、劉禅投降時發生了一件事
其實張飛,并非僅有張苞這麼一個兒子,還有一子叫張紹!在《三國演義》中劉禅投降時,是誰代表劉禅向鄧艾投降的?正是張紹!
不一時,張紹等至,艾令人迎入。三人拜伏于階下,呈上降款玉玺。艾拆降書視之,大喜,受下玉玺,重待張紹、谯周、鄧良等。艾作回書,付三人赍回成都,以安人心。三人拜辭鄧艾,徑還成都,入見後主,呈上回書,細言鄧艾相待之善。後主拆封視之,大喜。
那麼這跟諸葛亮哭張苞有關系嗎?關系可太大了,甚至是最關鍵的原因。
一開篇就說了,《三國演義》是三分真,七分假。正史中的張苞,可沒演義中這麼牛閃閃,而是早夭了,“長子苞,早夭。次子張紹,繼承張飛爵位,官至侍中、尚書仆射”。
也就是說,演義中張苞的所有事都是假的。之是以非要讓他那麼牛閃閃,其目的就是對沖掉張紹的所作所為。
當姜維等還在奮戰時,當諸葛亮的子孫,諸葛瞻和諸葛尚、趙雲之子趙廣等,紛紛戰死血祭蜀漢後,張飛的後代張紹,卻代表劉禅投降來了!這正史中的記載,是不是讓人看得目瞪口呆?倘若張飛地下有知,會不會被氣得哇哇暴叫?
是以《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麼哭張苞,明顯就有了是替蜀漢元勳們,如關羽、張飛、趙雲、和他自己而哭的意味。這既是《三國演義》對蜀漢元勳們的愛護、尊重,也是為蜀漢最終滅亡,提前發出的哀歎。
證據就是《三國演義》中,對張紹的介紹,非常耐人尋味:後主令谯周作降書,遣私署侍中張紹、驸馬都尉鄧良同谯周赍玉玺來雒城請降。
隻給出了張紹的官職“侍中”,根本就不提他是張飛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