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襲而來的曹操
對于曆史上的任何王朝來言,皇上的家事和王朝的國事,根本就沒法厘清。比如李治和武則天。
李治要立武則天為皇後時,遭到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托孤重臣的阻擊。可徐茂公(李績)卻說了一句話:娶誰當媳婦,這是皇上大哥你的家事,何必問東問西?
結果如何?李唐天下,成了武則天的“墊腳石”,連李家子孫都差點被殺光!敢問這是家事還是國事,誰能分得清?
是以公允來言,對于帝王家(諸侯王)就不存在什麼家事。昏君的情況往往是,後宮“得病”,整個王朝吃藥!而明君或雄主,也僅能做到“兩權相害取其輕”,可往往卻是以而被貼上一個很别緻的标簽,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

曹操是當之無愧的三國第一雄主。少年入太學後,當了一段漢靈帝的議郎,然後做洛陽北部尉時設五色根,棒打蹇碩,還有刺殺大宦官張讓(《三國演義》中是刺殺董卓),撕掉了自身的“宦官集團”标簽,跟袁紹等門閥後代成了好兄弟。
随着黃巾起義爆發,曹操開啟了“雄主人生”,直至最終成為“魏王”。是以,曹操取代袁紹、袁術(門閥),可謂是逆轉了曆史。因為之前一直是,宦官集團和外戚(包括門閥)集團的争鬥。
董卓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啟了“軍閥幹政”的先例,結果很快玩砸了。曹操接盤後卻玩得風生水起,是以逆襲曆史潮流者,當屬曹阿瞞!隻可惜随着曹操去世,曹丕繼位,再無強人能壓制得住門閥勢力了。
故而三國歸晉,站在曆史大潮流中觀察,就是一種回歸曆史常态罷了,直至唐末黃巢出現,門閥士族的勢力,這才徹底退出曆史舞台。
二、尴尬異常的曹操
而若站在國事這個角度去觀察,曹操對家事的處理,則是帶着悲苦感的,哪料卻被誤認為了“喜感”。比如都知道,曹操娶了15個老婆,其中還接盤了好幾位。
如杜夫人,本是呂布手下将領秦宜祿的老婆,先被關羽看中,卻被曹操搶來。
還有《三國演義》中,那位赫赫有名的鄒氏。曹操為得到她,導緻了“宛城之戰”,長子曹昂、大将典韋和侄子曹安民被殺!尤其是長子曹昂之死,又導緻了曹丕和曹植的争鬥。
不過看完這些很有八卦味的曹操事迹後,敢問一句:曹操這15位老婆中,可有門閥士族之女?
隻有一位勉強可算,這就是尹夫人,大将軍何進的兒媳。不過大将軍何進卻是屠夫出身!是以才說,是勉強可算!
從曹操娶的這些老婆來分析,就能看出曹操對門閥士族有多忌憚。同理,門閥士族對曹操的真實态度,也是如此。可謂彼此既互相合作,又互相防範和傷害。
那麼曹操兒子的婚姻,是不是也是如此?當然不會!是以作為曹操來言,他必須要向門閥士族們,展現出一定的誠意來。其中最有效的便是聯姻,進行利益捆綁——這就是曹丕和曹植的婚配!
三、喜愛甄宓(甄氏)
曹丕的老婆叫甄宓,本是袁紹次子,袁熙的老婆。曹操官渡之戰逆襲了袁紹後,攻入了袁紹的大學營邺城,當時曹丕也跟着呢,卻搶先進入了袁熙府,在這裡遇到甄宓。
《世說新語》中曾言,曹操攻破邺城,就是想得到甄宓,結果卻被兒子曹丕搶先占有,搞得曹操很無奈,在一飽眼福後,無奈歎道:這才是我的好兒媳。
同時這事在《三國志》中也有個八卦。孔融得知此事後,特意給曹操寫信表示:當年周武王伐纣,得到了妲己,于是就把妲己給了周公旦。
曹操這個懵,我也算飽讀詩書之人,這事我咋不知道?後來就問孔融咋回事。孔融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鬧了半天,孔融是用曹丕娶甄宓,埋汰曹操呢!氣得曹操夠嗆。
但不論怎樣,曹操似乎很喜歡甄宓這個兒媳。一次曹丕宴請好友時,甄宓也出來會見。可曹丕的好友劉桢,眼見甄宓美貌異常,竟然瞪着眼看。
這事說得很大,因為涉及到君臣之禮,劉桢起碼是一個大不敬的罪名,再嚴重些,砍他頭都一點問題沒有。
說小又很小,畢竟劉桢是曹丕好友,又是家庭私宴,不必有那麼多規矩,一笑了之也就過去了。曹丕就選擇了一笑了之。
可誰也沒想到,很快曹操就得知了,頓時大怒,認為這是對兒媳的不敬,一竿子上升到“君臣之禮”高度,非要殺掉劉桢。最終在曹丕苦求下,這才改為發配劉桢去做苦役。是以才說,曹操對甄宓這個兒媳,比較滿意,很喜歡!
四、為何殺崔氏?
不過奇怪就奇怪在,曹操對曹植的老婆崔氏嚴厲異常,竟殺掉了崔氏。想搞清這件事,就先要說一下崔氏了。
那是當年曹操攻破邺城後,除了讓曹丕娶甄宓外,也讓曹植娶了崔琰的侄女,崔氏為妻。
甄宓是門閥士族出身,所謂無極甄氏。崔氏同樣也是門閥士族,卻比甄宓家世更硬,赫赫有名的清河崔氏!
顯然從曹操的安排來看,曹植是占了上風!畢竟崔琰是當時河北門閥士族的“帶頭大哥”類人物。不過讓人奇怪的是,曹操成為魏王後,曾下過一個指令,嚴禁曹家人衣着華貴。哪料崔氏卻違反了這規定,恰被曹操看到,于是他二話不說就殺掉了崔氏!
那麼曹操為何如此?難道民間傳言的“一女亂三曹” (曹操、曹丕和曹植,都喜歡甄宓)是真的?其實想搞明白此問題很簡單,就一句話:家事就是國事。
曹操最初看好的是曹植,這幾乎是公認的。也就是說,曹昂死後曹植曾被曹操認為的第一接班人。但問題是曹丕是嫡長兄,天然占優。想讓曹植逆襲了曹丕,就必須加強曹植的勢力。
是以曹植娶崔氏,跟勢力最大的門閥士族進行捆綁,也是必然了。但可惜崔琰卻力挺曹丕,也就是說,崔琰事實上已經攪入了曹操的“家事”,且還舍掉了“侄女婿”。
崔琰的這個反水,不但意味着曹植失去門閥士族的支援,也算徹底穩固了曹丕的地位。因為在曹丕身邊,已經有司馬懿、陳群等門閥士族了。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決不能讓門閥士族,控制了曹魏!
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附着在曹丕和曹植身上,進行互鬥,而曹家人則充當“裁判”,控制局面。是以,當崔琰表态後,也就意味着崔家失去了效用,苦果子來了。果然崔琰和崔氏,都被曹操給殺了!
而曹操之是以喜歡甄宓,則是借甄宓事件削弱曹丕的勢力。因為那時正是曹丕和曹植鬥得不可開交時,而曹操卻傾向于曹植!
也就是說,曹操根本談不上喜歡甄宓,無非是把甄宓事件,當成了打擊曹丕的“工具”,跟什麼“一女亂三曹”,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總而言之,曹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政權平穩交接,别讓門閥士族控制住局面罷了。這才是曹操晚年最關鍵的事,他哪還可能有心思搞“一女亂三曹”的花邊?喜歡甄宓,殺崔氏,自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