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作者:縱橫點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大秦賦》中的秦王嬴政與秦國将軍們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大秦賦》裡的秦王嬴政

而其中“荊轲刺秦王”是這一時期的有名事件,影響頗大,他的幕後策劃組織者又是誰呢,哪來的這麼大膽子,跟秦王嬴政為何會有如此大的仇怨呢?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大秦賦》中的燕國太子姬丹

這個人便是燕太子丹,雖然後來他跟秦王嬴政之仇不共戴天,但是在曆史中,兩人少年時期卻都在趙國為人質,關系還相當親密,十分融洽;正如《大秦賦》裡表現得那樣,兩人在趙國期間,親如兄弟,互相幫襯,感情真摯,共抵外侮,他們在劇中少年之時,常被趙偃和郭開欺負,與之結下了不少梁子,但他們兩個人卻互相扶助,是患難與共的好朋友,樹立了那個時代異國公子友誼之典範。

燕太子丹,姬姓燕氏,是正統的周王室分支,生于燕國都城薊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其父親是燕王喜。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大秦賦》中在趙國為質的少年燕太子丹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在《大秦賦》中,燕太子丹與秦王嬴政從少年玩伴到長大成仇

而燕太子丹就是如此,先是少年的時候在趙國為質,認識了嬴政,兩人約為兄弟,後來強秦觊觎關東諸國之時,燕王喜又把太子丹派往秦國為質,而這個時候嬴政已經貴為秦王,根據曆史記載,他對于燕太子丹這位少年玩伴,極度冷淡,不念舊情,讓太子丹感覺非常羞辱,憤憤難平。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大秦賦》中的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最為關鍵的是,燕太子丹曾多次要求傳回燕國都不被秦王嬴政所允許,嬴政告訴太子丹,“等到烏鴉變白,馬兒長出犄角,方能允許你回燕國”,這明顯是不想放回燕太子丹,“烏頭馬角”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而這一情節也出現在了熱播劇《大秦賦》的劇情之中,燕太子丹對嬴政的怨恨到此時已經達到頂點,一顆仇恨的種子也就此埋下。

丹求歸,秦王曰:‘烏頭白,馬角生,乃許耳。’丹乃仰天歎,烏頭即白,馬亦生角。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在《大秦賦》中,燕太子丹斥責秦王嬴政

我們看到《大秦賦》中,燕太子姬丹與嬴政的關系是一點點破裂,最終變得無法收拾,姬丹在劇中與嬴政開始出現嫌疑,是因為本來商量好的秦國要出兵,結果呂不韋派甘羅出使趙國,憑借三寸不爛之舌竟然拿到五座城,姬丹翹首以盼,嬴政卻在外巡視,不明就裡,自此以後兩人便形同陌路,嬴政為此還遷怒于甘羅,親自将其在大殿斬殺。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大秦賦》中的姬丹處處與秦國作對,嬴政念及舊情,對其一忍再忍,他暗中傳遞資訊給趙國,還幫助關東之國合縱,多次參與對秦不利的活動,結交秦國叛将樊於期,資助趙國以銅鐵,怎麼讓嬴政不痛快,他就怎麼幹,上下其手,動作不斷,最後逃回了燕國,在過程之中其實秦國可以把他追回,嬴政沒有窮追不舍,算是放了他一馬,但是兩個人的關系再難回到從前,互相成為了你死我活的仇人。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在真實曆史中,姬丹逃回燕國以後,便積極尋求報複嬴政的辦法,當時不隻是為了自己洩憤,更為緊迫的是,當時南韓和趙國已經被滅,燕國形勢已經十分危急,姬丹便請教老師鞠武,讓他想辦法,鞠武也曾規勸姬丹不要再因個人恩怨以卵擊石,更不能輕易收留秦國叛将樊於期,鞠武認為當時的秦軍勢不可擋,必須從長計議,方能應付。

太子丹患之,問其傅鞠武。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漢之饒,右隴、蜀之山,左關、肴之險,群眾而士厲,兵革有馀。意有所出,則長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丹曰:“然則何由?”對曰:“請入圖之。”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大秦賦》中的燕國太傅鞠武

鞠武看到姬丹對付秦國之心日盛,沒有辦法,便向姬丹推薦了田光,田光是著名的俠士。但是當時已經年老,姬丹為了請動他,顯得很有誠意,竟然倒退着為田光引路,但田光也明确告訴姬丹,自己已經年老,難以承擔使命,便把荊轲推薦給了姬丹,姬丹怕事情洩露,反複叮咛田光,顯示了不足夠的信任。

“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大秦賦》中的燕國太子丹

結果,田光轉身去找了荊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說服了荊轲去拜見太子,而且為了打消姬丹的顧慮,也為了激勵荊轲的意志,田光竟然選擇了自殺,成全了氣節。

欲自殺以激荊卿,曰:“原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當荊轲拜見姬丹,告知田光自殺之事的時候,姬丹也是很懊悔,但已經于事無補,兩人見面後,姬丹一番推心置腹,一番曉以利害,分析了當時燕國的困境,更是點明秦國的殘暴,他适時地提出了自己計劃,想要劫持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來拖延秦國的統一步伐。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影視形象中的荊轲

姬丹希望荊轲能夠像曹沫劫持齊桓公一樣,也劫持嬴政,如果無法劫持,就刺殺他,讓秦國大亂,好讓燕國獲得喘息之機,荊轲聽到姬丹的大膽計劃,一開始是拒絕接受的,耐不住姬丹的苦求,還是答應了,姬丹見到荊轲答應,也不吝啬,直接拜他為上卿,而且錦衣玉食和香車美女源源不斷,隻為荊轲能夠完成使命。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大秦賦》中的秦國猛将王翦

就這樣過了很長時間,荊轲也沒有行動,當時秦國大軍在王翦的率領下已經滅了趙國,俘虜趙王,兵鋒直指燕國,姬丹十分害怕,便催促荊轲趕緊行動,甚至有點埋怨荊轲的拖延,荊轲此時提出隻有用秦國叛将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地圖獻給嬴政,才有機會接近他,并劫持或殺死他。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大秦賦》中的秦國将軍樊於期

姬丹終究是可講情義的人,他不願犧牲樊於期,于是荊轲私下找了樊於期,備說秦國的殘暴,竟然殺死其全家,還以千金萬戶侯的獎賞來求樊於期的人頭,随後荊轲給樊於期詳細講了自己的計劃,用其人頭和督亢地圖接近秦王,然後殺死他,聽了這成熟而周密的計劃,樊於期毫不猶豫地自刎而死,以成全荊轲刺秦王之計劃。

荊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将軍之仇者,何如?”于期乃前曰:“為之柰何?”荊轲曰:“原得将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則将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将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刭。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姬丹見到荊轲已經開始布局計劃,雖然很舍不得樊於期,但也隻能化悲痛為力量,積極推進,于是他找了一把天下至鋒的匕首,而且用毒淬煉,做了多次實驗,隻要見血,可令人立死,做足了這一系列準備後,便安排荊轲出發,同時派出了十三歲就殺人,别人不敢正眼瞧的秦舞陽協助荊轲行動,荊轲因為要等人,便沒有立即動身,姬丹一直以來的急性子又發作了,打算先派秦舞陽去秦國,故意刺激荊轲,荊轲看到姬丹如此心急,也很憤怒,他認為沒做好準備貿然前去就是送人頭,但跟姬丹實在說不通,便直接踏上行程。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影視劇中易水送别荊轲情節

曆史上有名的易水送别就發生在此時,而現在這條易水河,竟然成了清西陵的護城河,守護着雍正等皇帝之陵寝,當時的高漸離擊築,送行人慷慨悲歌,衆人怒目圓瞪,頭發豎起來,把帽子都頂了起來,以示抗秦之堅強鬥志: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易水送别荊轲是曆史上的有名事件

荊轲上車後,便開啟死士征途,頭也不回赴秦而來,故事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嬴政聽說荊轲獻來樊於期首級和督亢地圖很高興,接見了荊轲和秦舞陽,秦舞陽當即掉鍊子,而荊轲靠近嬴政,圖窮匕首見,卻不料一擊未中,兩人你追我躲就此拉開,荊轲被秦王劍所傷,進而被一擁而上的秦兵所殺,他跟秦舞陽都當場斃命。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荊轲刺秦王,圖窮匕首見

嬴政對于自己被刺殺十分惱怒,随即派出王翦攻伐燕國,當時燕王喜和亡趙代地的趙嘉聯合作戰對抗秦軍,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

“太子丹陰養壯士二十人,使荊轲獻督亢地圖於秦,因襲刺秦王。秦王覺,殺轲,使将軍王翦擊燕。”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荊轲刺秦王,功虧一篑,荊轲也當場被殺

嬴政怎肯善罷甘休,繼續窮追猛打,源源不斷,增派軍隊,很快便攻占燕國都城薊,燕王喜和太子姬丹逃到了遼東,但是秦軍是不徹底滅亡趙國誓不罷休,依然追擊,燕王喜十分無奈,便在代王趙嘉的慫恿下,派人殺死親生兒子也是未來的儲君太子姬丹,并且把姬丹首級獻給秦國,以求其罷兵言和。

“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薊,燕王亡,徙居遼東,斬丹以獻秦。”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大秦賦》中的燕國大王姬喜

已經開了的弓怎有回頭箭,秦國沒有理會,繼續攻打,燕王喜随即被俘虜,燕國滅亡,坐了三十三年大王的燕王喜成了階下囚,關鍵是白白犧牲了自己的兒子太子姬丹,也于事無補,更沒有達成保全國家之目的,很是諷刺!

後世的史學家司馬光對于燕太子丹謀劃刺秦的種種作為,也不認同,其論發人深省,啟示良多: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燕丹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輕慮淺謀,挑怨速禍,使召公之廟不祀忽諸,罪孰大焉!而論者或謂之賢,豈不過哉!夫為國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禮,懷民以仁,交鄰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節,百姓懷其德,四鄰親其義。夫如是,則國家安如磐石,熾如焱火。觸之者碎,犯之者焦,雖有強暴之國,尚何足畏哉!”
大秦賦:年少玩伴長大成仇 刺秦敗露被父殺頭 忠燕一生太子丹

《大秦賦》中的秦王嬴政與燕太子丹

曆史上的燕太子丹,雖然最終沒能成為燕王,但是即使成為燕王,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太大作為,更阻擋不了曆史發展的大勢,也遲滞不了秦軍統一全國的腳步,他昏招疊出,城府不深,太過性急,如果能夠多給荊轲一些時間,好好謀劃長遠布局,興許還真能刺秦王成功,改變一下曆史走勢,但卻無法逆轉浩浩潮流,但曆史永遠無法假設,最終的結局也正如後人所熟知的那樣。

縱橫點原創曆史文章,喜歡就請點上方的關注吧,謝謝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