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将皇位傳位鹹豐,而不是恭親王,果真是道光帝做錯了?恰恰相反

作者:正說清代十二朝
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駕崩于圓明園,其生前密立之“傳位诏書”出現了兩位皇子的名字: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即皇帝位,以嗣大統;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道光皇帝在傳位诏書中将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的舉動,意欲何為,我們隻能猜測;但鹹豐皇帝和恭親王奕訢後來的具體表現,卻幾乎直接向我們證明了道光皇帝選擇皇四子奕詝、放棄皇六子奕訢的決定是錯誤的!

将皇位傳位鹹豐,而不是恭親王,果真是道光帝做錯了?恰恰相反

對于鹹豐皇帝,後世普遍認為其是清朝曆史上最接近于“昏君”的帝王,吸食鴉片、沉迷後宮、醇酒婦人,置天下兵革于不顧,置天下蒼生于不顧。尤其是在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之際,作為一國之君,鹹豐皇帝竟然倉皇逃跑,更恐懼洋人,拒不回銮返京,可謂是昏庸至極。清史研究專家閻崇年先生認為鹹豐皇帝“無膽識、無遠略、無才能、無作為”,讓他做皇帝本就是個“曆史誤會”。

而恭親王奕訢,卻被後世普遍認為“如果不死,可能會挽救國家很多的不幸”,《清史稿》更是将其評價為“綢缪宮府,定亂綏疆,罷不生怼,用不辭勞”的一代賢王。這位大力支援洋務運動、精通東方外交藝術的恭親王,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文才武功。

就此來看,道光皇帝對于接班人的選擇,确實錯了!

将皇位傳位鹹豐,而不是恭親王,果真是道光帝做錯了?恰恰相反

但是,世人看待曆史問題往往會以“結果推起因”,也就是以“結果論”來定性曆史人物的對錯。換句通俗點的話講,我們以鹹豐皇帝和恭親王奕訢後來的具體表現,來證明道光皇帝的選擇錯誤,屬于“馬後炮”,根本無法做到公平公正的評價。

那麼,道光皇帝将皇位傳位皇四子奕詝,而不是皇六子奕訢,果真做錯了嗎?

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了道光皇帝的脾氣秉性,了解了具體的曆史背景,就會發現,選擇鹹豐皇帝繼位,才是最合情合理、最正确的決定。

将皇位傳位鹹豐,而不是恭親王,果真是道光帝做錯了?恰恰相反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雖然并未制定明确的傳位标準,但因受中原地區的漢文化影響,“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擇儲原則逐漸被清朝統治階層所接受,行至晚清時期,這種擇儲标準已經成為了共識。

封建社會嫡庶觀念的嚴重程度,遠非我們所能想象,“立嫡”自康熙朝開始便成為清朝帝王選擇接班人的首選标準。

皇四子奕詝,道光皇帝第三任皇後——孝全成皇後所出,嫡出皇子;皇六子奕訢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雖然以“皇貴妃”的身份執掌後宮十年,也被鹹豐皇帝尊為皇太後,但在道光朝始終是妃嫔身份。也就是說,皇六子奕訢始終都是庶出身份。

除了康熙朝“九子奪嫡”和乾隆朝“帝後沖突”的特殊情況外,清朝從未出現過“舍嫡子、立庶子”的情況。再加上當時極為嚴重的“嫡庶觀念”,道光皇帝對于嫡子皇四子奕詝的選擇絕對是最為合理的決定。

将皇位傳位鹹豐,而不是恭親王,果真是道光帝做錯了?恰恰相反

對于皇六子奕訢,美國記者楊約翰曾經有過“這是一個機敏的男人,直覺敏銳,意志堅定”的積極評價,其在鹹豐、同治、光緒三朝的具體表現,也着實能夠直接證明奕訢絕對是一個文才武功都十分出色的皇子。

但在晚清重臣曾國藩的日記中,卻對其有着這樣的評價:

恭親王之賢,吾亦屢見之而熟聞之。然其舉止輕浮,聰明太露,多謀多改。

也就是說,彼時的皇六子奕訢雖然十分聰明,但卻不懂得收斂鋒芒、韬光養晦,甚至出現了“舉止輕浮、聰明太露”的皇家忌諱表現。再加上其對西方科技的推崇,先進思想的時時表露,反倒讓其落入不利局面。

将皇位傳位鹹豐,而不是恭親王,果真是道光帝做錯了?恰恰相反

别忘了道光皇帝是一個“謹慎小心,甚至膽小的統治者”,是一個“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嚴格遵循皇家家法”的傳統帝王。這樣一位傳統帝王的朝堂之上,能有多少具備先進思想,推崇西方科技的朝臣?

相較于資質平庸,但卻老實本分還恪盡孝道的皇四子奕詝,當時的皇六子奕訢簡直就是一個異類,有違祖制、不遵禮法,甚至會将大清200年的基業毀于一旦。是以,就朝野的擁護勢力而言,皇六子奕訢遠遠不如皇四子奕詝。

身為所有皇子的老師,時任上書房總師傅的杜受田之是以偏愛于皇四子奕詝,而疏遠皇六子奕訢,就是最具說服力的例證。

将皇位傳位鹹豐,而不是恭親王,果真是道光帝做錯了?恰恰相反

至于兩位皇子的生母影響,有兩個層面的意思:1、受寵程度;2、外戚勢力。

就受寵程度而言,奕詝的生母——孝全成皇後鈕祜祿氏,乃系道光皇帝的“專寵”,從“嫔”位一路晉升為“皇後”。孝全成皇後崩逝後,道光皇帝再未立後,奕訢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也隻能以“皇貴妃”的身份,尴尬統領後宮長達10年。

在清朝後宮,“母以子尊”和“子以母貴”的情況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是以,道光皇帝對于皇四子奕詝的選擇,有相當一部分因素來源于孝全成皇後的受寵。

将皇位傳位鹹豐,而不是恭親王,果真是道光帝做錯了?恰恰相反

就外戚勢力而言,奕詝生母來自擁有“鐵血世家”之稱的鈕祜祿氏家族,自龍興關外就同愛新覺羅氏聯親聯姻、休戚與共,可謂一門顯貴、重臣疊出,乃系最具代表性的滿洲勳貴家族之一。而奕訢生母卻是出身下五旗之一的滿洲正藍旗,其父也隻是一個副司級的中層幹部,和鈕祜祿氏家族的勢力相比,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是以,從生母的影響來看,道光皇帝出于後世皇權穩固的考慮,也必定會選擇皇四子奕詝而非皇六子奕訢。

将皇位傳位鹹豐,而不是恭親王,果真是道光帝做錯了?恰恰相反

誠然,鹹豐皇帝的整體表現确實和“昏君”無異,其“醇酒婦人以自戕”的荒唐夢想也确實應該被後世所不齒,但其在執政初期“整頓吏治,甚至比雍正皇帝還要厲害”;“惟賢是尚,不分滿漢”,一舉改變了清朝統治階層“揚滿抑漢”的基本國策;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企圖重振朝綱。

僅就此來看,道光皇帝對于鹹豐的選擇并沒錯。隻不過曆史發展太快,鹹豐皇帝的轉變更快,才使得大清王朝迅速落到内憂外患、國将不國的嚴重局面,才有了後世對于鹹豐皇帝和恭親王奕訢的差別評價。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劍橋中國晚清史》、《奕訢年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