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單車飛翔,帶回光陰裡的雲彩

作者:上觀新聞

我小時候居住的勞工新村,有條泛白的水門汀路, 在綠蔭叢中詩意般的環繞與連接配接着各樓棟之間。每天臨近中午時分,就會看到一個頭戴貝雷式綠帽、身穿綠色制服的年輕女郵差騎着綠色的自行車(我們也叫單車),在新村那條平坦的水泥道上飛來飛去,宛如一隻春燕。後來,家裡買了輛永久牌13型錳鋼墨綠色自行車。父親那時正值壯年,高大挺拔,騎着自行車,神采奕奕。父親也曾帶着我兜風訪友。我坐在後座架上,望着父親寬實的後背,便有一種踏實感。長大後知道了這種感覺叫“父親如山”。

單車飛翔,帶回光陰裡的雲彩

永久自行車展廳内展示的經典車型,見證了永久品牌的曆史。 張馳 攝

男孩似乎天生就喜歡運動的物體,那時,在我們眼裡會騎自行車不僅風光,還頗能顯示男子漢意味。有一年暑假,同學推來一輛家裡的舊自行車。我們幾個小夥伴躍躍欲試。直接跨上車,坐好,由同學扶着從車後座用力往前一推,兩腳開始蹬闆,車筆直向前。因為不會轉彎,直至撞上一棵大樹。就這樣一次次從自行車上跌落,大家笑成一團。慢慢掌握了些騎車技能,又懂得了點平衡,便可上路。記得我學會騎車的那天,一個人沿着條人煙稀少的馬路,一路狂騎,不知回頭。路似乎沒有盡頭,遠方隻有飄過的雲和打開的天空。風吹亂頭發, 我有種飛翔的感覺。見前面有座橋,用力蹬幾下沖上去,下坡的一瞬間,車輪飛轉,血脈偾張。何等的暢快!

中學畢業後,我進一家工廠技校念書,有了自己的一輛自行車。年輕人的時光裡,總會閃過一兩個女孩的身影。不過, 那時的我們,男女生之間其實很少說話。一次,工廠中的房間團支部組織郊遊,要求男孩後座各帶一個女孩,大家自由結對。一個白皙、圓臉、閃着一雙大眼睛的女孩跑過來,對我莞爾一笑,說:“我坐你車吧。”那是個春光明媚的五月。我們都身着白襯衫,一路歡歌。我們華美,我們芬芳;我們熱忱,我們明朗。我載着那女孩,懵懂中蓦然有了一份驕傲,一種責任感也油然而生。我忽然有點明白,廠裡下班時,那一對對年輕夫妻男前女後同坐于一輛自行車上,臉上洋溢着的燦爛笑容。這大概是一個青年走向成熟的濫觞。

母親那會兒在一所中學圖書館工作。她知道我愛書,每逢星期天,便讓我騎車去老西門的一家新華書店,幫忙取回配送給學校的各類新書,其中包括當時市面上熱銷的外國文學名著。每次,我都會帶上許多繩子,早早地來到書店。搬書,點書,捆紮,然後将書置于後座架兩邊。有時書多,還在車前把上放兩捆。這對騎手是個考驗。幸虧我有數年騎車的經驗,對速度與平衡的拿捏尚遊刃有餘。一趟走下來,雖然辛苦,但我興奮、快樂。不僅是因為我喜歡書,也是因為感覺到這自行車承載着的一個夢想。那時的家裡,飄滿書香,雨果、巴爾紮克、莎士比亞、莫泊桑、托爾斯泰……堆滿書桌。我沉浸在書的海洋,如饑似渴。兩年後,我參加市裡組織的記者編輯招聘考試,如願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

時間無言。自行車伴随我們這代人度過一生中曾經擁有的那些歡樂、浪漫和幸福時光。然而,生活還有它的蒼涼。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我赴美留學。為了生計,常需要打工。那年寒假,我來到紐約。因為會騎車,很快在一家中餐館找到了份Deliver工作(就是今天的外賣小哥)。開始,我還有些暗自慶幸,拿着外送單子在曼哈頓歡快地穿梭來往。過了兩天,一位留學生悄悄告訴我,你這個工位以及單車,原是一個南京來的在讀研究所學生的,一周前因為車禍去世了。接到有關方電話後,他年邁的父母在電話裡泣聲道:“人都沒了,我們還來美國幹啥?”我忘不了,那位留學生和我說話時那雙沉郁的眼睛。那天,我騎着車漫無目的地晃在曼哈頓大街上,大腦一片空白,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我感到這是自己一生中距離世界最遠的時刻。天空中雪花紛紛飄落,那年紐約下起了第一場雪。

單車飛翔,帶回光陰裡的雲彩

紐約曼哈頓 新華社圖

後來,我回到了自己上學的密歇根州,買了輛二手車,一邊念書,一邊利用空餘時開車送外賣。看着馬路上一輛輛飛馳而過的林肯、奔馳、寶馬,腦海中倏忽閃過一個念頭,哪一天我自己有輛這樣的車該多美啊!此時,自行車已從我的記憶中漸漸遠去。

留學的日子很快結束,我回滬進一家外企工作,公司配給了專車。再後來,我自己買了款中意的運動型實用車。夢想似乎在不經意間實作。奇怪的是,我并無什麼興奮感。日子一天天地過去。生活變得刻闆而機械,就像挂在牆上的時鐘,一分一秒精準地走着。自駕的樂趣日漸衰落。相反,身處一鐵匣子裡,系上安全帶,有種被束縛之感。

直到有一天,大街上出現了一排排五顔六色的單車,橙色的,黃色的,綠色的,鮮豔奪目。我打開微信,掃描,“咔嗒”一聲,車鎖開啟。一刹那,我驚異于自己對自行車幾乎已沒有記憶。現在,我重新騎上它,那些曾經的歡暢、熱忱、新鮮撲面而來, 如同很久以前心底湧來的感動。我像40多年前第一次騎車那樣, 沿着一條寬敞的馬路一直向前,仿佛回到了那個淡紫色的盛夏。身體随着路兩邊的柳絲輕盈搖曳,我再次有了飛揚的感覺……

欄目主編:黃玮 文字編輯:黃玮 題圖來源:張海峰攝 資料圖 圖檔編輯:項建英

來源:作者:周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