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祖裡河三聖歌

作者:掌上白銀

祖裡河如詩、如如詩、如酒,從我的夢中慢慢流淌,潤濕生活,陶醉的感情,激發着追求。我想為家鄉的母親河祖裡河寫一首心歌,不是流水的歌,隻有吟唱感傷。

梅嶼,祖裡河

好奇的美女是年輕的伴侶。我記得在20世紀60年代初認識這條著名但很難找到的河流,這比第一次約會更令人興奮。我上景源師範學校的時候,和來自亨甯的同伴們,一路走過恒溝、河濱、國城、景源的大蘆葦、小蘆葦,這些綠樹成蔭的村莊,猶如一串鑲嵌在銀帶中的夜珠。東西兩座山沿着祖裡河向北傾斜。那個時代,祖裡河波濤洶湧,像一條龍奔向黃河。這是我第一次知道祖裡河、祖裡河和東西方神奇山脈的全貌,就像一幅宏偉的油畫在我心中。

從永甯到景遠平川大地猶如天鵝絨覆寫,渾濁洶湧的祖裡河猶如風搖晃的哈達蜿蜒而去,在藍天藍天田野上鑲嵌着一條閃閃發光的珍珠項鍊,讓世界融為一體,壯麗而醉人。當然,這條河與黃河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它卻是這幅天然油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看到村子裡沿河的女孩們,聽着牧羊人青春雲朵中的笛子;你看到井架站在河邊,向遲來的現代化揮手......讓人們在欣賞美中,境界得到了升華。

呵呵,大自然并不缺少美,而是缺乏發現,更缺乏體味。

祖裡河三聖歌

赤赤,祖裡河

"一條河泉水向東流淌"是南唐以後《玉梅》中的名言,不僅有字,還有話說。世界上大多數河流都向東流淌,但祖裡河向北流淌,引起更多的驚喜,更多的遐想,更多的傳說。

美麗的傳說使河流更加美麗,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傳說是女神凱河的神話。遠古時代,教女經過祖裡縣,看到河溝幹涸,草黃,人畜斷水後的悲慘場面,心中十分焦慮,這時憑借神力在米西亞、王店、華陵等山泉水,泉水湧出,成為祖裡河的發源地。從此,祖裡河有了水,而下遊因為土壤含堿量變成了苦水,人們稱之為"苦水河"。

我喜歡神話從對風景的好演繹,但更喜歡風景來展現真實的個性,祖裡河之美在水中渾濁鹹澀,總有鮮明個性的自我!

祖裡河三聖歌

壯族、祖裡河

我欣賞祖裡河的美麗,我對祖裡河的奇觀感到驚訝,同時也欽佩祖裡河的特色。無論神話如何傳播,其實她都是充滿個性的,帶着千裡勇向北,奔向黃河,奔向大海,奔向未來的希望......

呵呵,這苗條自信的祖裡河,在海浪中卷起,擁抱着堅韌的水晶心!從不低自尊渺小,從不哀歎孤獨,也不在"水向東"的自然法則和世俗意見中随波逐流,始終揚起信仰的風帆,默默地走自己的路,無論多少颠簸和轉彎,也勇敢地前進,永不回走!不可動搖的對滾滾的激情獻給未開墾的處女地,獻給不利的山坡荒野,從不炫耀,永不停止,一直為信仰而活。

壯族、祖裡江、信仰之帆從未被世俗的風浪吹倒!我想變成一卷海浪,進入母河的故鄉,一如既往,向北翻滾!

祖裡河三聖歌

簡介:張維魁(筆名:張宇),男,漢族,1941年8月出生,1961年參加本工作,副研究員。曆任中國小教師、中學校長、縣清劇團文化公共事務局副局長、銀城文化廣播電視局局長、辦公室主任、銀城圖書館館長。在省級刊物上發表散文、詩歌、論文200餘篇,獲得國家級、省級八項大獎。退休後,他參加了各種全國性文藝比賽,多次獲獎,出版了《昨日筆記》、《心場節奏》、《民歌集》《星光散文集》等專著。《祖立河三營》獲中國征文比賽二等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