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均州滄浪亭禁止演出《秦香蓮》?其中多年冤案鮮為人知

作者:柳與松

看過戲曲《秦香蓮》(又名《鍘美案》)的人,都知道陳世美是一個忘恩負義、喜新厭舊的反面人物。可是在他的家鄉,湖北均州百姓卻世代為陳世美鳴不平,并禁止演出《秦香蓮》。

為什麼均州滄浪亭禁止演出《秦香蓮》?其中多年冤案鮮為人知

民間傳說,陳世美的父親老年得子,喜出望外,視陳世美如掌上明珠。陳世美從小聰明過人,讀書寫字一學就會,他從9歲開始讀書,苦讀十年寒窗,一晃就到了大考之年。

陳世美滿腹經綸,熟讀四書五經,提筆成文,出口成章。他的同窗好友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贊不絕口。那年一大群同學随他一路進京趕考。

考試時,陳世美吟詩應對,對答如流,得到了監考官的賞識,連聲誇贊,紅筆評點,金榜上陳世美考中了頭名狀元。

陳世美一舉成名後,對和他一起進京趕考的落榜同窗關懷備至。有一個人回鄉沒有盤纏,他就解囊資助;好多同學在京不願回鄉,可是生活又沒有着落,不像現在可以找個地方打工,他就盡力接濟;沒有住處的他就安置在客棧裡住下。

其中有一個外号叫“戲迷”的同窗,平時讀書不用功,這次進京趕考名落孫山。他想,陳世美中了狀元,我這星星要跟着月亮走,沾沾光。他三天兩頭去狀元府,哀求陳世美說,老兄,你我是同窗多年,就給我弄個小官當當算了。陳世美奉勸他還是刻苦讀書,科舉考試,明年再考。“戲迷”聽不進這些勸告,千方百計要陳世美給他弄個一官半職,陳世美沒有答應。

一轉眼又過了半年,一群落榜的同學,住在京城,花銷全靠陳世美支付。後來,他們閑得無聊,就紛紛傳回均州老家去了,剩下的隻有“戲迷”兩、三個人。

“戲迷”官沒撈成,越想越惱火,老住京城也不是常事,他眉頭一皺,想出個壞主意。跟另一個同學說,陳世美這小子不念舊情,咱們編個戲罵罵他出氣,立刻得到了那學友的贊同。他倆就動筆寫起來,大罵陳世美忘恩負義,說他一當了高官,就丢了妻兒忘了娘,想把陳世美搞得聲名狼藉。

他倆在回鄉的路上邊走邊寫,你一言我一語,越編越起勁,越編越圓滿,還沒到家,大戲就編成了。那同學說,這戲叫什麼名字呢?“戲迷”說,陳世美不是有一句詩:“親如手足情相連”嗎?他不顧同窗手足哪能‘’情相連”!是個無情無義的東西,咱就把他老婆的名字編成秦香蓮。那同學聽了拍手叫好。這戲寫成後很快就傳開了,到處争演《秦香蓮》,轟動一時。

這戲演到均州時,陳世美的老師看了,當場氣得吐血,卧病不起。後來這老師賣了家财,在陳世美讀書的地方,修起了一座滄浪亭,庭前栽滿松柏。滄浪亭後來成為均州八景之一,多少年來,均州的百姓一直不讓演《秦香蓮》這出戲。

為什麼均州滄浪亭禁止演出《秦香蓮》?其中多年冤案鮮為人知

“戲迷”和那個同學,心中有愧不敢露面,化名跑到外鄉去了。陳世美一直在外做官,年近70才告老回均州,活到76歲。

注:有資料稱,陳世美的真名叫陳年谷,為官一生,清正廉明,湖北均州是他的家鄉。因為湖北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地,1968年興建水庫蓄水時,均州古城被淹沒,沉入水下。随着國家保護古城步伐的加快,如今通過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地面之上重建了古城部分建築,讓古城“浮出水面”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