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韓鳳冉︱《有泰日記》所見缪荃孫任常州龍城書院院長始末

作者:澎湃新聞
韓鳳冉︱《有泰日記》所見缪荃孫任常州龍城書院院長始末

《有泰日記》,康欣平整理,中國近現代稀見史料叢刊第五輯,鳳凰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845頁,150.00元

有泰曾任駐藏大臣一職,在駐藏期間先後經曆英軍第二次侵略西藏、駐藏幫辦大臣鳳全遇害、九世班禅被英人誘導赴印度等一系列西藏史上重大事件。而他的日記又是清代一百多位駐藏大臣中唯一保留下來的日記,是以早就引起藏學界和史學家的關注。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藏學家吳豐培先生就整理了《有泰駐藏日記》,主要是整理了有泰日記中的駐藏部分。

其實,《有泰日記》時間跨度很大,最早從1866年開始,至1909年,前後達四十四年之久。其中1895年之前的三十年中記載較為簡略,隻是寫在時憲曆上,為備忘性質。“以前部屬卅年,凡日記皆于時憲書内登記”(《有泰日記》1895年8月21日)。自1895年8月21日有泰起程擔任常州知府,開始形成完整記述。近來由鳳凰出版社出版,西藏民族學院康欣平先生整理的《有泰日記》,即從1895年至1909年,包括了《有泰日記》的主體部分。本文以近代著名學者、目錄學家缪荃孫曾在1898年至1901年間擔任常州龍城書院經古精舍院長一職的前後過程考述為例,展示這部日記多方位的價值。

缪荃孫擔任龍城書院經古精舍院長一職正是由有泰擔任常州知府期間親自聘任。是以兩人有過多次見面和往來,這在《有泰日記》中都有反映,同時結合缪荃孫《藝風老人日記》以及《藝風老人往來書劄》的相關記載,使得全面複原這段曆史成為可能。

韓鳳冉︱《有泰日記》所見缪荃孫任常州龍城書院院長始末

有泰日記書影,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缪荃孫接任龍城書院經古精舍院長的背景

1896年,常州籍官員劉樹屏與恽毓嘉一起向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建議在龍城書院開設緻用、經古兩精舍,得到準許後,“十八日,恽孟樂(毓嘉)來會,為湘帥(張之洞)準常紳在龍城書院開辦緻用、經古兩精舍,面商一切”(《有泰日記》1896年2月1日)。此事開始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在這一過程中,有泰給予了大力支援。在他的日記中随後多次記載有關書院管理情況:“廿七日,午後拜劉紳蔚臣(樹屏)、李紳澤之(正光)、恽紳季生(毓齡),皆約管兩精舍。”(《有泰日記》1896年2月10日)“十四日,紳士劉檢讨樹屏、恽庶常毓嘉來會,談緻用、經古兩精舍甄别事宜,定于二月初九日在龍城書院考試。”(《有泰日記》1896年2月27日)“初三日,赴龍城書院,拜華若溪院長,實有儒者氣象,學問極博。”龍城書院緻用、經古兩精舍院長初期均為華若溪一人擔任。從日記中對華若溪的記載來看,有泰對他的印象很好,多有褒揚之語。

但是到了1897年七月初七日,《有泰日記》中突然記載:“早赴恽孟樂處,因華院長有辭經古一席之說。緣本地孟莼孫孝廉、呂幼舲舍人有挾制語也。此地人有文無行者多,殊可笑人也。”(《有泰日記》1897年8月4日)有泰在第二天就親自面見挽留華若溪。“初八日,午後拜鄭惠村大令,并拜會華若溪院長,因辭經古一席,固挽留之,蓋孟、呂兩生所緻也”。但是顯然有泰的挽留并未取得效果,他的十二日日記記載“華院長商經古另請看卷事”。結合《藝風老人友朋書劄》中華若溪給缪荃孫的信我們可以知道,此時華若溪推薦的人選應該就是缪荃孫。1897年9月20日華若溪給缪荃孫的信中說:

“郡中龍城書院,自前歲(1896)經孟樂、葆良諸君子主持改課。曾以算學一齋屬世芳校閱。至于經古一齋,自揣用力甚疏,本不敢謬膺斯席,無如彼時倉猝未得其人,遂以不才承乏。兩載以來,毫無補裨。近因頑軀多病,氣血交虧,兼以算學住院諸生,朔望加課,日記累累,批閱紛煩,精神不能兼顧,故決意辭去經古一席,以稍纾心力。業将此情,面白太尊(有泰),已蒙允許。太尊因念先生學問文章為後進所景仰,明年即請先生遙領斯席,屬世芳先為函告,容後即行備聘敦請。想先生為桑梓育才起見,定能曲體太尊盛意也。束脩舊例,歲奉二百四十千,每年十課,每課百六十卷。”

此信說明,華的推薦得到了有泰的認可。缪荃孫于9月28日收到此信,在《藝風老人日記》此天記載:“接常州華若溪世芳信、恽孟樂信,言明年龍城古學一席見畀。”可見缪荃孫已經同意擔任此職。

缪荃孫任職過程的複原

第二年的年初,缪荃孫借着回鄉掃墓之際,來到常州,正式接任經古精舍院長一職。此事同見于有泰和缪荃孫的日記。《藝風老人日記》記載:“三日丁巳,拜有太尊、趙、高兩大令、李植之正光……”《有泰日記》中記載更為詳細:“初三日,會經古精舍院長缪小山編修,荃孫。本屬江陰人,丙子科庶常,現充江甯鐘山書院山長,古學為當代馳名,人亦純淨,詢年五十四,長餘一歲。”

從兩人日記,尤其是有泰日記來看,兩人見面印象都不錯。第二天,缪荃孫就與“龍城書院紳士約晚飯,溎生、叔畲同席”(《藝風老人日記》1898年2月4日)。初六日,有泰又約請缪荃孫吃飯,開始商談經古精舍的實際工作。“午刻約院長缪筱珊、監院陶铨生、沈文明、李澤之、李系院董,恽北生、恽叔倫諸君,便飯。……談及院長拟取二藝經古、詞章,方為合式,刻下已過甄别,似不便明定,留以有待。并拟另建考棚于八邑……諸君頗以為然。”(《有泰日記》1898年2月26日)根據缪荃孫日記的記載,這天有泰還親自把二三兩個月的脩金四十千交給了缪荃孫。第二天,缪荃孫還親自送了《詞錄》一書和經古精舍三、四月的課題給有泰,可以說是迅速進入了工作狀态。

應該說兩人在這幾天的會面中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1898年10月,有泰已經得知自己将要卸任知府回京之後,仍然“會龍城院董恽仲山,送華、缪、姚三院長明歲弈書來,即定準,由院分送可也”。确定了缪荃孫等人第二年的聘書。此後兩人仍然有不時的書信往來。如《藝風老人日記》1899年元月二十日記載:“戊辰,陰,卯刻到下關。辰刻到書院。閱淩塵遺信,有夢琴信、胡介春信”。二月四日“壬午,雨。……發有夢琴信、附折扇一枋”。有泰在返京之際,來南京時,仍然與缪荃孫見面,“二十三日晤缪小山太史,鐘山書院院長,旋送書并路菜,臨别大有戀戀之意”(《有泰日記》1899年二月二十三日)。可見兩人關系之密切。

缪荃孫任職的内容

因為缪荃孫本人主要在南京居住,擔任經古精舍院長的同時兼任鐘山書院院長,是以不可能實際擔任教學工作,他的工作以評閱課卷,确定名次和出每月課題為主。這在他的日記中有大量反映,成為這一時期日記的重要内容,如:“卅日乙亥,微晴,閱龍城經史廿本。……出龍城九、十、十一、三個月題。發恽仲山信”(《己亥日記》1899年7月)。“五日庚辰,晴,閱龍城卷畢,定名次”(《己亥日記》1899年8月)。

缪荃孫對這份工作十分認真,投入了很多精力。以1898年8月閱卷為例,他在八月二十七收到“龍城寄八月課卷”,從九月初一開始,連續進行評閱,“閱龍城卷五十本”(九月初一)“閱龍城經史卷五十畢”(九月初二)“閱龍城詞章卷三十”(九月初三)“閱龍城詞章卷三十”(九月初四)“閱龍城詞章卷四十畢”(九月初五),用了前後五天時間将經史、詞章兩類課卷評閱完畢,并且于次日立刻“寄課卷至常州,并複恽仲山信”。

缪荃孫的任職直至1901年底,随着各地紛紛将傳統書院改為新式學堂的風潮而結束。

曆史的見證:《龍城書院課藝》

韓鳳冉︱《有泰日記》所見缪荃孫任常州龍城書院院長始末

《龍城書院課藝》前有泰序言

刊刻于1901年的《龍城書院課藝》一書,收錄了龍城書院自1896年至1901年間經古、緻用兩精舍課卷。按照經史、詞章、輿地、算學四類按年編排,并附以院長的評語,是這段時期龍城書院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現。課藝的前面有一篇有泰寫于1901年10月的序文,在序文中他講述了龍城書院在他主政期間的變革經過:

郡故有龍城書院,為武陽兩邑課士地,昔盧抱經邵荀慈諸先生嘗講學于是,一時經術文章照耀海内,百餘年來流風漸沫,院宇塵封,有識興歎。今尚書中丞恽公乃請于大府,遠紹安定之緒,近師文達之規,改設經古精舍,導源于經史詞章;别設緻用精舍,博習乎輿地算學。延請江陰缪太史莜珊、金匮華拔貢若溪兩先生分主講席……近複選錄課藝彙為一編,以經始之。初餘嘗力贊其成,郵緻京師命為序之。

也正是由于有泰在龍城書院改課之初的大力支援,得到了華若溪和缪荃孫的認可,才會在他已經返京三年之後,特意請他為該書做序。雖然他們身份背景各異:有泰是一名傳統官員,缪荃孫是著名學者,而華若溪是一位數學家,但是在常州教育史上,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迹。而這部由有泰做序,缪荃孫、華若溪編次的課藝彙編,正是他們對常州教育做出貢獻的曆史見證。